新冠病毒疫情见闻录——独立思考篇
新冠病毒疫情见闻录——独⽴思考篇
⾃从疫情开始急速蔓延起到最近的有效控制,在这短短的⼏个⽉时间⾥,很多⼈的内⼼应该是经历了有⽣以来前所未有的震动,或者说是⼀种巨⼤的波折。因为我们发现,之前平静了许久的⽣活被彻底打破了,并且我们不得不开始经历⼀些根本⽆法想象的困难,⽆论是⽣活上的还是个⼈事业上的问题。
但是相较于各种困难和不便,这些还不是最难处理的细节问题。关键是,我们必定是处在不同的⼈⽣状态⾥,⽽这么多种⼈⽣状态当中,相当⼀部分⼈必然是多多少少要处在⼀种⼗字路⼝的状态⾥,或者说在这个当⼝,相当⼀部分⼈不得不需要做出某种选择。事实上,这种选择⼏乎要决定未来⼀段时间的⼈⽣道路的具体⾛向,同时这其中也必定充满了艰险和挑战。
这次新冠病毒疫情“强迫”很多⼈待在家⾥,实际上也就等于是给了很多⼈⼀个深⼊思考很多问题的机会。平⼼⽽论,我们其实是⾮常想要拥有这样的机会的,尽管很多⼈并不愿意当着别⼈的⾯承认这⼀点。但是,现实⽣活⾥带来的种种压⼒,像是⼀环套⼀环地早已经把我们紧紧拴住。
举个最简单的例⼦,当我们看到⾃⼰周围的同龄⼈当中有的事业⼩有成就,或者有的抓紧时间读书充电甚⾄考证,就不能不感受到⼀种⽆形的压⼒环绕在⾃⼰周围。于是很多⼈⾃然会想到,如果⾃⼰不努⼒的话,不但要落后于很多⼈,⽽且连将来适应社会的发展恐怕也要成问题。加上现在社会的盲⽬跟风和攀⽐风⽓的流⾏,就容易使⼈产⽣焦虑⼼理。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谁故意“放慢”了⽣活节奏,⽐如说趁着刚刚辞职的机会休整⼀段时间做⾃⼰喜欢做的事,或者使⾃⼰更多地处于劳逸结合的⽣活状态⾥,那么就容易造成周围⼈们的误解。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们现如今的社会⼤环境并不提倡这样做,只需要稍微留意⼀下最畅销的书籍,就会发现凡是成功学之类的内容必定让很多⼈趋之若鹜。
不过,适当调整⽣活状态的好处,却往往鲜为⼈知。⽆论是我⾃⼰还是周围的熟⼈来看,在这⼏个⽉严格被居家封闭的期间,我们似乎在⽆意当中开发出了⾃⼰富有⽣活情趣的⼀⾯。
譬如最早在⽹上发现的新闻报道说,有⼀个同龄⼈在家实在是⽆聊,于是把⼲果之类的年货全都摆了出来。令⼈⼤跌眼镜的是,她竟然让这些⼲果“站队”,确切地说是像军队⼀样“站”成⼏个⼤⽅阵,从图⽚效果看,可以说是整整齐齐,颇有“军纪严明”的风范。最后,她还统计了⼲果的数量,像是⽠⼦有⼏⼗个,⿊芝⿇有⼀百多个等等。
显然,我们在不久以前的平静⽣活⾥,不要说正常作息时间,即便有这么⼤把的休息时间,也不可能去做这么让⼈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
由此可见,我们其实是害怕⾃⼰彻底闲下来的,只不过因为这次疫情来势凶猛,蔓延速度⼜太快,于是给很多⼈⼀个措⼿不及。毕竟我们早就习惯了⽇常⽣活中忙忙碌碌的状态,忽然间让“⼤⾃然”宣布暂时“剥夺”我们的这个权利,就⼀下⼦让很多⼈感到⽆所适从了。因为,思维⽅式的转换需要⼀定的时间,
它是有惯性的。
这样的话,在突如其来的思维⽅式⾯临变化的空档期,适当地思考⼀些平时根本没有机会深⼊思考的问题是⾮常不错的做法。
然⽽说是⼀回事,做却是另⼀回事了。因为我们早就习惯于接受那些“现成”的思维⽅式或者流⾏思想,⼏乎很少会静下⼼来想,⾃⼰所要追求的东西到底适不适合⾃⼰呢?
前些天刚好看到⼀位朋友在朋友圈发表的⼀本书读后感想,我简单地通读了⼀下。我注意到虽然只是讨论读书是否有⽤和知识付费⽅⾯,但从中折射出了很多深层次的现实问题。⽐如,很多⼈认为书中的知识⽴刻能变现才算是读书有⽤,否则是浪费时间;但是对于更多⼈喜欢业余时间看⼩说的做法,这却没法解释究竟读书有⽤还是没⽤了。对于这个问题,该书作者认为,“读书有⽤还是⽆⽤,关键在于学习者是否具备使学习有⽤的能⼒”。也就是说,只有通过⾃⼰的深⼊思考,才能发挥出书籍本⾝的作⽤,这就告诉⼈们,怎样从书中获得营养和精华,其实是需要⾃⼰独⽴深⼊思考之后才能实现的。
关于知识付费问题,这本书作者通过调查发现,很多⼈虽然报了线上学习课程,也花费了⼤笔⾦钱,但是能够坚持学习打卡的⼈并不是很多,并且近些年来⼀些⽹络学习平台竟然出现了实际学习打卡⼈数不断下降的现象。
这其实充分表明,很多⼈报了所谓的⽹络课程班,多少还是受到了社会浮躁盲⽬跟风的风⽓影响。换句话说,很多⼈并不知道⾃⼰究竟需要提⾼哪⽅⾯能⼒,或者说⾃⼰的短板究竟在哪⼉也不⼀定⼗分清楚。这就能解释了,所谓的很多中⼩学⽣报的课外特长班,往往不见得是学⽣本⾝真正需要的,更多地则是家长的焦虑⼼态在其中隐隐地发挥作⽤。
如果换做是平时,我们只能看到很多⽹络教育机构蒸蒸⽇上的业绩,因为⼤量⽤户确实在付费学习,但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恐怕⼀时半会⼉很难发现,更不要说反映出的⼈们普遍的知识焦虑⼼态的现实问题了。
那么这⼏个⽉看似“漫长”的居家封闭时期⾥,我们仅仅在独⽴深⼊思考问题这⼀项上,就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考虑,或者说需要重新整理。
以我个⼈体会来看,独⽴思考问题当中最重要的⼀条,就是应该按照实际情况变化,积极探索事物本质规律,打破常规思维。事实上,⼀些我们⾮常熟悉的例⼦就能说明这个问题。
⽐如很多⼈都⽐较关注的练习英语⼝语的事情。应该说英语⼝语的提⾼说难不算难,但说容易也不容易。如果从⼤部分⼈所认为难的⾓度来看,⽆⾮就是突出反映在背单词难,开⼝把话说明⽩难等⼏个⽅⾯上。以我最近⼀年来彻底推翻传统英语学习法,转⽽采⽤为⾃⼰量⾝定做的英语学习法的体会上看,要想能够⽐较流畅地说英语,或者最起码把话说明⽩,外国⼈能听懂,以及外国⼈的话我们也能
听懂,就必须要尊重语⾔学习的规律才⾏。
限于篇幅,这⾥简要说明怎样的学习⽅式才能最⼤限度激发⼤脑的语⾔学习潜⼒,从⽽实现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最⼤程度的提⾼。
对于英语⼝语能⼒提⾼来说,最重要⼀点就是要尽量按照英语思维和相应的⽂化习惯说话。我们其实早已注意到中⽂的表达习惯和英语很不⼀样,⽆论是语序还是⼀些包含⽂化典故的特殊⽤语上,这两种语⾔明显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化。换句话说,每种语⾔的背后就是对应的⽂化,实际上我们在运⽤语⾔说话时,其实是不知不觉地在沿着特有的⽂化习惯去表达我们的意思。
例如在英语中,AA制叫做Go dutch。这句话的字⾯意思是“去荷兰”。很多⼈肯定不理解,这跟去荷兰有什么关系呢?原因是历史上荷兰⼈经常聚餐时搞AA制做法,平⼼⽽论,有时候他们倒也希望能互相请客,毕竟显得关系近。但是荷兰⼈当中很多是商⼈,所以很多⼈之间实际上⼀辈⼦可能只会见到⼀次⾯。在⼏百年前,以荷兰⼈为代表的欧洲⼈⾮常热衷于到世界各地做⽣意,所以就决定了很多商业朋友往往来⾃于其它遥远的地⽅。
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主动请客,那么要想等到被请客的⼈再回请⼀次,恐怕就得等到下辈⼦投胎转世了。为了双⽅公平互不吃亏,于是就逐渐形成了聚餐时各付各的账的习惯。随着英语在全世界的⼴泛流⾏与传播,Go dutch就成了AA制的代称。所以在今天的上海等南⽅经济发达地区,⼈们普遍习惯于
AA制,包括情侣之间相处也是AA制居多,原因就是当地⼈流动性⾮常⼤,尤其在上海这样的国际化⼤都市,外来⼈⼝往往达数百万,这种情况下⾃然就会出现很多新认识的朋友往往只能见到⼏次⾯,在这之后就再也没机会见⾯了,因为很多⼈常常是今天在上海⼯作,明天就说不定去了什么地⽅寻求新的发展道路了。
类似地,在中⽂当中存在着⼤量的成语,它们也是历史上各种典型事件浓缩⽽成的习惯⽤语。这⾥以我们最熟悉的⾃相⽭盾为例,很多⼈可能在⼩学语⽂课本中学过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讲的是有⼀个楚国⼈在⼤街上售卖⽭和盾,就是⼀个像是红缨的长杆和⼀个盾牌。这个楚国⼈不断地夸奖他的⽭和盾,说他的⽭⾮常锋利,任何盾牌都能扎进去,他的盾⾮常结实,任何⽭都不能扎破。有路⼈问道,如果⽤⽭去扎盾会怎么样呢?于是这个商⼈哑⼝⽆⾔⽆法回答了。这个成语是想通过这样的故事来说明做事或⾔谈举⽌前后不统⼀的现象,不能⾃圆其说。显然,在碰到这样的情况时⽤成语表达就⾮常⽅便简洁,使⼈们之间沟通更容易。
可见,沿着各⾃的⽂化习惯和语⾔思维去学习语⾔,能使⼈们的交流更顺畅,关键是能准确表达出⼀些复杂情况下的意思。当然,刚开始从中⽂思维切换到英语思维⽐较痛苦⼀些,但只要坚持⼀段时间后,⼀旦培养出英语思维,就能凭语感把话“顺”出来,直接做到⽤英语表达,⽽不是刻意地想什么词该怎么说,甚⾄总想着先翻译成中⽂再说出英语。
传统的学英语⽅法最⼤的问题是,它多少违反了语⾔学习的规律,例如很多⼈⼀直在做的单纯背单词的中英⽂意思,这样做其实割裂了英语句⼦中各个单词构成的整体意思,不利于⼤脑形成连续表达出连串的英语单词的思维习惯。同理,说英语时总想着先翻译成中⽂再说英语就更不可取了,因为这会严重切断所要表达的完整意思,并且会受到中⽂思维的严重⼲扰,往往从外国⼈⾓度听,就给⼈⼀种磕巴⽽断续的不舒服感觉,影响到沟通效果。
在运⽤了全新的英语学习法以后,我⽤了半年的时间,仅仅靠两三千词汇量,实现了从⼏乎不会说英语到⽇常⽤语基本没有问题,能够⽐较流畅地和外国⼈交流。我想这就是脱离了传统学习法的同时,经过⾃⼰独⽴思考以后,得到的最有效的快速提⾼英语⼝语⽔平的办法了。
这⾥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所谓的独⽴思考并解决问题,其实就是把相当⼀部分⼈使⽤的办法的不合理之处出来加以改正,然后结合⾃⼰实际情况重新探索最佳解决办法即可。
也就是说,所谓的⼀些流⾏的学习⽅法不见得是正确合理的,这也就能解释了,为什么⼀些⼈费了很⼤⼒⽓⾃主学习但却效果不好的原因。
除此之外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对于不少有效果的课程或者书籍,⼈们花了钱体验之后,却较少有⼈得到真正有效的经验或能⼒提⾼。原因是相当多的⼈并不太懂得知识的吸收转化是怎么回事,也不关⼼知识前后的来龙去脉对⾃⼰能⼒提⾼究竟有怎样的帮助,只是觉得按照热门甚⾄万能的⽅法学
习肯定有明显效果,却不考虑所谓的流⾏⽅法究竟适不适合⾃⼰。
也许,这⾥最难以克服的“敌⼈”,就是思维惯性了。是啊,如果谁忽然间从流⾏的思维⽅法当中跳出来,要求⾃⼰重新提出⼀套新的思维⽅式,那么必定⾮常困难。别的不说,单就提出适合⾃⼰的思维⽅式,就需要⽐较漫长的过程。因为知识从接受消化,到⾃⼰吸收领会,最后转化成适合⾃⼰的精华,是需要不断地思考整理才能实现的。所以这对很多⼈也是⼀种耐⼼和定⼒的考验。
但是很多重⼤事件的发⽣,常常会强迫我们改变已经习惯了的旧思维⽅式,像是离我们很多⼈最近的改⾰开放就是典型例⼦。特别是最近⼀些年来,我们还会注意到国家对于很多⽅⾯的事情改⾰⼒度和深度越来越⼤,例如教育改⾰,户籍改⾰甚⾄是我近⼀年来亲⾝经历的国企改⾰。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事情的具体操作流程必然也要发⽣前所未有的新变化,⽽适应这类新变化最好的应对办法,就是培养独⽴思考问题的能⼒和习惯。
类似地,这次新冠病毒疫情在⽆意当中也开始推动着全社会很多⽅⾯事情的变⾰。也许很多⼈在这段时间⾥开始注意到⾃⼰的⽣活习惯不知不觉地出现了新变化,特别是由于互联⽹的普及,加上很多⼈不得不待在家的偶然因素催化作⽤,使得很多⽹上业务得到空前强化。例如⽹上购物需求在这段时间出现了急速上升趋势,原因是很多地⽅⼈们受到疫情防控限制,除了能⽤⼿机或电脑在⽹上解决基本饮⾷需求以外,再就没有更⽅便的办法了,毕竟传统出门购物的⽅式在这⼏个⽉已经被极⼤地作了限制,所以平时看上去很⾃然的外出购买⾷品等做法,这时候就很难解决⽇常饮⾷需要了。
⽽涉及到孩⼦上学甚⾄是成年⼈上班这样的看上去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情,由于疫情的急速蔓延,就⼀下⼦变得困难重重,⽽且充满了危险。也许在这个时候,互联⽹的普及应该是天意,因为它犹如雪中送炭⼀样,能够在⼀定程度上解决教育和就业的燃眉之急。所以我们陆续地看到,孩⼦们逐渐在家开始⽹上课程的学习,很多成年⼈开始了有⽣以来头⼀次的⽹上办公,虽然在这过程中很多细节问题前所未有,造成了诸多不便,但毕竟是减少了疫情造成的负⾯影响。不过与此同时,我们就不知不觉地开始习惯于⽹上处理这些事情了,尽管真正的⽹上授课和⽹上办公⾄少要在⼗⼏年或⼏⼗年以后全⾯普及。
这使我想到⼀个问题,什么才叫做真正意义的稳定⼯作呢?在去年年初开始经历国企改⾰之前,我⼀直认为在国企上班就是稳定⼯作,因为国企从来不会像私企那样随便裁⼈,除⾮是员⼯本⼈提出辞职,否则国企⼈⼒资源部门通常是不会轻易辞退员⼯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把国企⼯作叫做“铁饭碗”。
但是这⼀年多以来经历了剧烈的国企改⾰以后,我开始注意到曾经的“铁饭碗”终于⾛到了尽头,被彻底打破了。对于哈尔滨这样的东北地区典型省会城市来说,直到现在⾯临的最⼤问题还是经济焕发活⼒困难,或者说⾛出曾经的计划经济思维惯性困难。虽然中国搞了很多年的国企改⾰,然⽽当南⽅地区早已顺利改⾰完成的时候,⿊龙江省哈尔滨市很多国企却仍然在亏损与破产的边缘挣扎。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所在的国企⾃然不能幸免,多亏去年哈尔滨市政府有关负责⼈强⼒推动,才使这样的⽼国企真正地迈出了改⾰的实质性步⼦。当然不可避免地⼤量裁员还是被我碰到了,不过对于我这样尚属年轻的员⼯来说,这却是好事⼉,因为长期困扰我的⼯资待遇低和事业发展空间狭⼩的问题,终于可以通过⾃⼰的努⼒逐步加以解决。
最近看到了⼀些事业规划的⽂章,感到很受启发。其中有⼀段话的意思值得深思:所谓稳定⼯作,其实就是⾃⼰拥有随时能够赚钱的能⼒并且不断提⾼⽣活品质的⼀技之长。是啊,如果⾃⾝有着能够随时给任何⼀家⽤⼈单位创造价值的技能,那么⽆论⽤⼈单位发⽣怎样的破产倒闭或重组现象,⾃⼰都能在不断变换的岗位当中获得⼀席之地,同时在此过程中能⼒和经验也会不断得到提⾼。
由此可见,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稳定⼯作的概念和过去传统意义的稳定⼯作完全不同。可以说在不久以前,国家由于经济条件的种种限制,造就了那个时代很多⼈得天独厚的获得稳定⼯作的条件,尤其是刚毕业的⼤学⽣⽴刻被免费分配到国企和事业单位⼯作,在今天看来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反观现在,改⾰开放政策深化到了⼀定程度以后,加上互联⽹这个“催化剂”的放⼤作⽤,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很多新旧事物甚⾄新旧思想的碰撞和互相替代,⽽⼀部分⼈的事业发展就暂时会碰到困难。
这样对于新思想或者新的做事⽅式,事先加以独⽴思考就更容易发现并⽐较出新旧事物或者新旧思想之间的优缺点,从⽽最⼤程度地减少旧思维⽅式的⼲扰。上⽂提到思维是有惯性的,它不可能⼀夜之
河北疫情怎么回事
间就彻底转变过来。所以借着这次疫情让很多地⽅的⽣活被按下“暂停”键的机会,应该仔细地想⼀想怎么转变思维⽅式的现实问题了。
如果把平时很多⼈忙碌的⽣活状态⽐作在⽕车上赶路的话,那么这次疫情等于是临时在这趟⽕车前⽅的轨道上堆了很多⽯头,暂时阻挡了⽕车的前进,使⽕车不得不停⽌相当长⼀段时间。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借这个机会从车厢⾛出来,欣赏⼀下路边的风景呢?⽐如可以沿着⽕车周围⾛⼀⾛,或者⼲脆个附近的村镇⼩旅店住上⼀阵⼦,因为⽕车前⽅的⽯头太多太重了,沿着轨道铺的很远很远,不知道要什么时候才能彻底清除完毕。或者,我们也可以利⽤这段时间做⾃⼰喜欢做的事情,像是⼀下这⼀路上志同道合的旅客⼀起聚会,体验共同的爱好,或者个清净的地⽅看看书还有独⾃发呆,想⼀想未来美好的事情,尽管不⼀定能彻底实现,但却值得⼤胆设想。
在这个⽐喻中,⽕车停下后我们能做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就象征了独⽴思考很多问题的过程。我在短短⼀年之内,因为碰到国企改⾰和这次百年不遇的疫情,使⾃⼰的事业⾛向出现了急转弯甚⾄是刹车,这反倒给了我⼀个深⼊思考该怎样⾯对未来的机会。那么,很多⼈平时希望静下⼼
来思考⼀些问题,但是当这个机会真正来临时,却会感觉到不知从哪⼉开始捋顺⽐较好。可也是啊,⼏⼗年来从来没有整理过的思想和很多事情,仅靠这短短的⼏个⽉⼀下⼦摸清头绪,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是这么做却⾮常值得,因为⼀旦我们能够摸清⾃⼰发展的“脉搏”,我们也就⼀定会拥有更加适合⾃⼰的⽣活⽅式。多倾听⾃⼰内⼼深处的意见,⽽不是单纯盲⽬地跟从现在所谓流⾏的思想,其实更值得追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