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第五单元《观测天气》
5.17 云量和雨量
授课时间: 月 日
【课标学习内容与要求】
学习内容 | 内容要求 |
降雨量怎么测量的1.知道地球表面被大气包围着,大气是运动的;学会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并描述天中气温的变化。 2.学会使用仪器测量和记录气温、风力、风向、降水量等气象数据,并运用测量结果描述天气状况。 | |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观测天气》第二课,聚焦云量和雨量这两个气象要素,分四个部分展开教学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云量,教给学生一种按照云遮挡天空的程度来估算云量的观测方法。第二部分,重在指导学生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观察并描述天空中的云量,猜测云量与雨量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雨量器是测量雨量的专用器具,通过带领学生经历制作雨量器的过程,加深学生对测量雨量原理的认识。第四部分,降雨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然而,越是常见的现象,越容易被忽视。通过讨论降雨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引发学生认识到降雨的重要性。这里不仅讨论负面影响,也涉及降雨的正面影响,帮助学生建立全面而完整的认识。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云并不陌生,已经会通过云量的多少来判断天气状况,但未必会把它与气象联系起来。能通过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判断降雨的大小,会通过云量的多少判断阴晴天气,通过用手感知、听雨声音的大小、看积水的深度、雨花蹦溅的程度来判断降雨的大小,但对云量认识并不规范的,所以需要教师加强指导。
【教学目标】
1.通过观测云量活动,学会以简单的方法度量、描述天空中的云量,认识到云量在气象中的重要性。
2.通过理解雨量器的测量原理,掌握用雨量器测量雨量的方法,能够利用废旧材料设计制作雨量器,培养学生的科学实践能力。
3.能够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降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认识到干旱、洪涝等灾害对人类造成的恶劣影响。
【教学重点】
设计与制作雨量器,并会用其测量雨量。
【教学难点】
说明云量和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课本、科学记录本、笔袋、塑料瓶、尺子、剪刀、胶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天气预报》,这段视频告诉了我们哪些气象要素?
预设:降雨、降温、大风等。
2.讨论:云和雨也是重要的天气要素,如何描述云和雨的多少?
:降水、气温、云、风等称之为气象要素。气象局将天空中云的多少叫做“云量”,降雨的多少叫做“雨量”。而晴、晴转多云、多云、阴等是用来描述云量的气象用语;小雨、中雨、大雨、大暴雨等是用来描述雨量的气象用语。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云量和雨量》。
[设计意图:由天气预报引出各种各样的气象要素,再通过讨论揭示概念:天空中云的多少叫作“云量”,降雨的多少叫作“雨量”。而晴转多云、阴天、多云等是用来描述云量的气象用语;小雨、中雨、大雨、大暴雨等是用来描述雨量的气象用语。]
二、新授
(一)云量知多少
1.讲述:云是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天空中云的多少叫做云量。如何通
过云量描述不同的天气情况呢,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划分判别。
2.划分云量。
3.讲解四分法:将天空看成一个圆,将其分成四等分,以云在天空中所
占的面积来划分云量。从而根据云量描述不同的天气情况。
4.小组讨论并分享:划分并描述不同的云量及观测云量的注意事项(应
尽可能见到全部天空,当天空部分为障碍物所遮蔽时,云量应当从未遮蔽的天空部分中估计)。
(二)云量和雨量的关系
1.谈话:民间流传“看云识天气”的说法。看云量图,你觉得它们等会的天气会是怎么样的?
2.交流讨论,并说明原因。
预设:我觉得第一种可能会下雨。因为它是乌云。
3.提问:天空中出现怎样的云才有可能会下雨呢?
预设:有乌云,云层很厚的时候。
4.追问:那有没有办法知道雨下得有多大呢?
预设:云越黑,云层越厚,雨下得越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