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年是怎么把高考作文写成满分的
作者:骆轶航
来源:《视野》2017年第19期
作者:骆轶航
来源:《视野》2017年第19期
我的人生巅峰停留在了18岁,那年我写出了一篇高考满分作文。
当年的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考虑到那是在1999年,这个命题画风还是挺骨骼清奇的。
对当时的高中生来说,这种半开放式带悬念的命题能当场吓哭不少人——完全在平时的训练范围之外。而且卷子上写得清清楚楚“文体不限”——光是在考场上纠结该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就已经让人很痛苦了。
其实,过了那么多年回顾我当年的考场作文,你会发现,它是一篇特别主流正能量的演讲稿。演讲稿不是记叙文,也不是议论文,而是抒情诗和咏叹调。
这篇作文,如果让中学生拿到共青团组织的演讲比赛上,让小粉红们声情并茂地朗诵一遍的话,绝对是催人尿下的。大量的排比段落,夹杂着各种漂亮的词藻,中国人和外国人生
僻的名字,积极地拥抱未来,对“记忆移植”这件事的伦理和社会效应只有歌颂和期待,没有质疑和批判,要多主流有多主流,要多正能量有多正能量。
在这篇800多字作文的前半部分,我用了三个排比段落,分别“移植”了钱钟书、余纯顺和邵云环三个人的大脑,然后用华丽丽的语言歌颂了钱钟书的渊博、余纯顺的探险精神和邵云环的爱国主义。其实,在那个时候,我跟这三个人都不太熟。
高考满分900我在高中时代,经历了从“为了兴趣而读书”到“为了装X而读书”的过渡期。小的时候因为识字早,所以提前读了不少书,古诗词、历史和军事政治,都是兴趣所至。到了发育阶段,作为一枚男生,外表和体育能力都不太出众,求偶方面比较吃亏,自然就期待在阅读量和课外知识上优越感——别人没读过的书我读过,别人不知道的冷僻知识点我知道,别人没读过我也没读过的书——我也假装读过。
怎么秀自己没读过的书以显示渊博?报书名儿和人名儿嘛。
平时的作文竞赛和模拟考试,这招我已经百试不爽了。我飞快地调取自己大脑的数据,迅速地到了中国人庄子、王夫之和屈原,西方人柏拉图和里尔克,来匹配我歌颂钱
钟书的关键词:渊博。其实这几个人里当时我最熟的就是庄子和屈原,还正经地读过几篇《南华经》和《离骚》,其他的人我都是只知道个名字——但是,这就是我跟其他考生的区别。说到文史先哲,你们只能想起来李白、杜甫、曹雪芹和巴尔扎克,但我能想起来庄子,还能拿腔拿调地管他叫“庄周”,我还能想起来王夫之和里尔克,之前的作文竞赛我还提到过西班牙经典作家费德里戈洛尔加——尽管我一篇他的小说也没读过,但我知道这个人,而你们不知道,这就足够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