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满分作文三篇(带点评)
1 全国新高考2卷( 重庆考区) 满分作文
撇捺间,峰回念
重庆一考生
60分
取素笺,压镇纸,研墨石,蘸浓墨一一提笔蓄势,用笔中正,收笔薄发,此乃一字“人”,也为做人之道。可言,一字纸上出乾坤。
高考满分900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核,是每个人精神的回溯处,是一种为人之道的价值寻源。其中华书法字帖赫然写着一个人,字一撇一捺,看似朴实无华,却是中华智慧。
唐光雨的漫画作品逆风之笔,以逆风之态勾勒出生而为人的首要身影一一藏而不露,蓄势待发。
此笔重在蓄。
以个体昂扬之青春之姿,欲叙写出灼灼篇章。逆风是与命运相反的方向,逆流而行,藏而不露,是沉潜
积淀,不骄不躁,不急于求成。如女排将领郎平于逆流中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蓄积多年,才一举翻盘,在赛场为中国争光。
再挥笔而下,中锋用笔,不偏不倚,此刻便为择一事而终一生,守住本心,择正而从,择善而终。
此笔重在正。
人生之成长,必遇及熙熙攘攘为利为名之诱惑,必遇及妖魔鬼怪般的邪门歪道,必遇及各种正误之选择,凡此种种无时无刻不考验着人性的弱点。在人格形成的长途中,你我皆需逃出名利场的引力,扶正自己,扶正思想,扶正道路,不偏不私,以成国之端正之脊梁。如屈原虽遇及郑袖之私心,虽迫于靳尚之偏乱,虽困于楚王之昏聩,但永远坚持正道,不偏不倚,成士大夫,成家国之硬脊。
再提笔,一捺呼之欲出一一停滞迂回,缓缓出头,禅意尽出。
此笔重在缓。
滞不是突出停滞,而是滞势中收锋,是舒缓己怀,余韵方出。舒缓,是一种心态,平缓是一种能力,稳缓是一种智慧。为人处事在收尾阶段更需如此,不焦不躁,不急不快。众大家之辈,自有高度与格局。于缓缓出头中,有人生境界与涵养、风雅与风度。
某报告显示,中国很多青少年的理想职业是网红、游戏主播等。这与直播行业的暴利不无关系,但中国的未来完全靠网红支撑吗?黄旭华,30年苦研核潜艇,铸大国重器;林俊德,53年扎根大漠,参与中国全部核试验;王泽山用了63年才把火药这个冷门专业煨热了。
当今社会大发展,这是主流是极好的,但当今亦有浮躁之风,不可小觑。想着赚大钱,快速赚大钱,不费吹灰之力赚大钱,急功近利沽名钓誉的人,大有,甚至有部分人是娱乐万物,娱乐至死。
故更需青年知蓄、明正、晓缓。
撇捺之间,峰回之恋念,以逆起,以正用,以缓收,展个人人生志向,传国家之精神,彰人类之尊严。
【名师点评【】本文观点呈现得快捷又准确。开篇便直击材料,得出审题之核心——漫画通过对书法“人”字的书写,来反映做人的道理。本文行文过程中“立”中有“破”,“破”中有“立”,从一个对立的维度加强了“立”的效果。
1.开篇表明立场考场作文的观点表述宜鲜明,不宜含蓄甚至晦涩。开篇第一段便是“提笔蓄势,用笔中正,收笔薄发,此乃一字‘人’,也为做人之道”。此句包含了文章关键词,简洁而又洒脱,旗帜鲜明地将“做人之道”亮了出来,可谓全文论述中的第一“立”。
2.行文破立结合在宏观上确立论述立场后,为避免行文的单一呆板,同时也为了反向加强论述的效果,考生可以在正反对比中破立结合。本文在概述了写字之法即为人之道后,从三个方面来立论:藏而不露,蓄势待发,此笔重在蓄;守住本心,择正而从,择善而终,此笔重在正;停滞迂回,缓缓出头,禅意尽出,此笔重在缓。可喜的是,每一个分论点内部,考生都有来自另一面的论述,如“不骄不躁”“不急于求成”“不偏不倚”等。更难能可贵的是考生行文到最后一部分,破立结合中的论证十分有力。考生引用某报告显示的中国很多青少年的理想职业是网红、游戏主播等,分析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积极的,但浮躁之风亦不可小觑。急功近利沽名钓誉的人不少,甚至有部分人娱乐万物,娱乐至死。“破”得有理有力,“立”得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破立结合之论,能揭示问题本质,深刻地阐述道理。通过这样破立结合的阐述,本文的三个分论点就逐渐鲜明有力起来,中心论点自然就令人信服了。
2 全国新高考1卷(河北考区)一类上
强者勿自喜,弱者忌自悲
河北一考生
58分
是天生强大,还是天生弱小,这是每个人都无法选择的。是甘于弱小,任人欺凌,还是“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我想,每一个有为青年,都应以“强者勿自喜,弱者忌自卑”的心态,做出理性的选择。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做到由弱变强,强者愈强。体育如此,人生亦如此。
强者勿自喜,有史实为证。昔者,王安石笔下的仲永,天资卓越,“指物作诗立就”,但是他忽视“勤自锻炼”,日日跟着父亲出席各种活动,久而久之,“泯然众人矣”。这就是对“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的有力佐证。强者勿自喜,有事实为证。今者,高考狂人张飞,先后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又先后从这两所顶级学府退学,究其原因,亦是他忽视“勤自锻炼”,落得个灰溜溜退场的结局。幸好,他又经过七年的拼搏,再度考入清华大学。假如他坚持“勤自锻炼”,就不会把美好时光消耗在倒退的人生和机械重复的题海之中了。人生如此,国家亦如此。“历览前贤国与家”,哪一次“散场”,逃脱了这个规律?
弱者忌自悲,因为“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上天赐予“诱我以至于强”的机遇,只有“勤自锻炼”者才可以借此改变命运,上演由弱变强的传奇。请看,改革开放前,我们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但是老百姓依旧穿衣凭布票,吃饭要粮票,炖肉需肉票……今天,我们“餐饮讲健康,保健讲科学,小区讲氧吧”,可以“一机在手,天下我有”。这种从无到有、从缺到足、从寡到丰的变化,就是受益于改革开放这样的“锻炼”。假如我们一遇到挫折就放弃改革,一听到杂音就停止开放,那如何能踏上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因此,弱者忌自悲,是以“勤自锻炼”为先决条件的。
回顾历史,从富国强兵的王安石变法到张居正遏制了大明顽势的“考成法”,在经济上,我们一直秉持弱者忌自悲的心态;从鲁迅唤醒国人的弃医从文到如今的乡村振兴,在思想上,我们一直坚持着弱者必能强的精神;从张骞的凿空之旅到如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外交上,我们一直怀揣着强者勿自喜的谦虚。正是因为不甘弱小、自强不息、谦虚勤恳的心态,我们才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由“富起来”奔向“强起来”。
主席从耳目之聪明,看到身体之强弱,从体育之效力,论及强弱之辩证。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妨抓住“天之诱我”中的机遇,秉持强者勿自喜,弱者忌自悲的心态,如此,孟子所谓“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大任”一定会在我们这里康续。此外,我们身处同一世界,世上有强者,也有弱者,弱者不要甘于弱,强者不要滥用强。强弱应携手,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名师点评】首先,文章立意深刻,把握住“强”“弱”这一组关键词,由体育引申到自我修养、国家建设。其次,文章论据充足,从历史到当下,从天资到后天努力,由个体到国家,均有相关事实论据作支撑。最后,文章分析问题紧扣论点,从题目、开篇亮明观点,到主体部分分层论述,再从不同角度论述“强者勿自喜,弱者忌自悲”的中心论点,结构严谨,逻辑性强,论证有力。
3 浙江考区满分作文
浴火于跌宕的烟霞
浙江一考生
60分
跌宕风流总性灵,眼底烟霞付笔端。展卷而阅,千年前的欢与悲历经历史湍流,流淌于笔端,凝聚为《浮生六记》的素纸黑字,喃喃呓语着人生的得与失。或许,人生的得与失不应仅仅被框定为终点标识,而应作为过程的一部分,为新的起点奠基。
世殊时异,得与失常常被认为是一种结果与定论,但其本质上是现实因素与个体力量相互碰撞与渗透而产生的阶段性弥合与落差。诚然,将其视作终点是有着积极意义的。正如露易丝·格丽克的朴素诗学,以站在终点的视角,以铅华洗尽的言语总结人生的得与失。这是一种面对悲剧时的纾解方式,也是一种面对人生得失时的豁达胸襟。但“得与失”扬起风帆,扎入时代的大海,在其本质结构上越发玲珑而幽微,将其仅仅作为“终点”是否显得粗野而暴戾?倘若如此,那么加缪笔下的“荒诞”是否便沦为仅剩消极意义的说辞?
然而,有人言:生命的洪流在我们身外和我们内心,绵绵不息地泛滥。在得与失交错中,自我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正如悲剧英雄西西弗斯的内涵:“吾魂兮无求乎永生,竭尽兮人事之所能。”激情与困
苦并存的“荒诞”英雄历经登顶之得、坠石之失,在外人看来相当折磨,但其实攀缓山顶的拼搏过程本身足以充实人心。假如西西弗斯每走一步都有成功的希望支撑着,那他的苦难又从何谈起呢?只有将得与失视作过程,岩石照旧滚动,而西西弗斯不再是彻底的悲剧英雄,“我们孤立无援”的悲歌终将转化为“我反抗,故我们存在”的前进号角。
陈平原先生曾言:“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说,所谓‘韧性’,就是在升降起落时能够从容应对。”由是观之,得与失具有延展性与普世性。而马尔克斯笔下“亘古的旅途”,更印证着人生的得与失以过程的形态贯串着生命始终。
掬水月在手,临渊回眸。忽忆及拥有弱德之美的叶嘉莹先生怀着一代人的朴素与诚挚,以体认生命的方式写下《哭女诗》,她站在人生全新的视角上,坦然地重新面对人生得失。而吾辈青年芝兰秀发,或许没有丰功伟绩之得,没有坠入低谷之失,但也应持有叶嘉莹先生的坦然与从容,将“得失”沉淀。
所以我不愿将人生的得与失仅仅视作终点的意象标识,我愿赋予其新起点的内涵。愿我们能秉持临渊回眸的生命意识,怀着那份坦然与从容,接下得与失留给我们的这份沉重,走在得与失的历史延长线上,站在得与失的新起点上,从浴火于跌宕的烟霞中走出,与时代进行不带自怜地抗争,重新缔造属于自己人生的烟霞。于是乎,我们便能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再出发。
【名师点评】在论证方法上,本文颇有新意。对三个立意方向的处理,考生虽持得失“过程与起点”论,
但并未全盘否定得失“终点”论,而是先肯定“终点”论的局部合理性,再揭示“终点”论的不合理性,并顺势亮明“过程与起点”论的合理性。此外,在层层归因之后,考生总会及时小结,使论点水到渠成。
1.“让步”与“转折”并用
在确立好得与失“以过程的形态,为新的起点奠基”的立场之后,考生先退一步,承认“得与失常常被认为是一种结果与定论”;再用转折进一步指出得失“终点”论不过是“阶段性弥合与落差”;接着连用一个表示让步关系的关联词“诚然”退一步,强调得失“终点”论的“积极意义”;然后又进一步质问将得失“仅仅作为‘终点’是否显得粗野而暴戾”?这种进退拉锯论,既充分展示了问题的各个侧面,也不断将问题导向深入。
2.由因入果,自然有力
在确立“将得失视作过程”这个“因”之后,考生连用三个“所以”导出“岩石照旧滚
动”“不再是彻底的悲剧英雄”“我反抗,故我们存在”三个“果”,层层深入,直抵“过程”论的意义核心。接着从陈平原的话语中,以“由是观之”一语,得出“得与失具有延展性与普世性”的结论,为“过程”论的合理性补充理由。最后以叶嘉莹对待“人生得与失”为例,提炼出“我不愿将人生的得与失仅仅视作终点的意象标识,我愿赋予其新起点的内涵”的人生态度,揭示中心,呼应开头。可见,循因导果也是推动论述进程的有效手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