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德第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外国专家
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马海德
20世纪20年代的一天,在美国纽约州布法罗市,一位年迈的医生走进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家中的6口人都患上了一种传染病,这位医生不但给6人治病,还给他们带去了需要的食物。让这位老医生想不到的是,他的这一举动,在这个家庭中一个名叫海德姆的小男孩幼小心灵中埋下一颗种子:长大后一定要当一名医生,为穷人治病。这个男孩后来成为一位传奇的名医,还成为唯一一名在红军时期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西方人;唯一一名全程参加中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西方人;唯一一名在中国工农红军、八路军、解放军里都担任过高级军职的西方人;第一个被批准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外国人。国外有名医学院
中国革命,他从海德姆变成马海德
1936年6月,一头毛驴,两个青年,行走在延安通往保安的路上,两个青年一个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一个是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
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
法:“斯诺,我想把我的名字改成中国人的名字,这样大家在一起会更融洽些。”斯诺惊奇地问道:“想好了吗?”海德姆回答说:“想好了,这里的回民姓马的很多,‘海德姆’在阿拉伯文中就是‘马’的意思,我
想改成‘马海德’。”斯诺连声叫好:“这名字既保留了美国姓氏的‘海德’,又加了中国姓氏的‘马’,实在妙极了!”海德姆自此变成了马海德。
一天,彭德怀带领部队去迎接红二、红四方面军。分开时,他望着海德姆问道:“海德姆大夫,听说你还有一个名字叫‘马海德’?”斯诺笑着插话说:“他为了献身中国革命事业,把自己的名字也改成中国名字了。”海德姆说:“我还没有报告组织批准呢。”彭德怀笑着说道:“我代表西征红军党委现在就批准你改名。”从此,红军队伍里又增添了一个外国人。
斯诺《西行漫记》曾有这样的描述:1939年,当路易·艾黎随印度医疗队来到延安时,在欢迎人当中,发现了当年的乔治·海德姆,现在已经改名为马海德,并且担任苏区军委卫生部的顾问。这时候的马海德皮肤粗糙,一脸饱经风霜的沧桑,说着一口流利的陕北腔的中国话。艾黎给马海德带来久违的咖啡,而当艾黎试图和老朋友马海德彻夜长谈的时候,却总是不能尽兴。艾黎在后来的回忆中写道:“冬暖夏凉的窑洞里,煮咖啡的香味深深打动了马海德,他想喝咖啡想了好久,喝了一口后,门外有一个提马灯的人活,但我从来没有这么愉快地生活过,我感觉自己是一个有用的人,延安人都认识我,我也喜欢他们。”
虽然年纪不大,但马海德是一位医学博士,自然就做起了、周恩来、朱德、彭德怀、林伯渠的保健医生,贺龙、、、陈毅、林彪、、徐向前等回延安也都由他做过身体检查。
白求恩到延安后,很快要去前线,马海德很着急,他去见请假,想和白求恩一起到前线,正在看文件的头都没抬头说了一句:“那我谁管?”马海德一听就明白了,他在延安也有重要的任务。为了身体健康,马海德确实费尽了心思,他时常拉着打麻将,让换换脑筋。一次,一贯和气的马海德打牌中和争执起来,这让周围的人十分不解。过后,他才告诉,打牌时吵吵闹闹,这时候脑子才能分散一些。
留在延安的马海德,在负责中央领导健康的同时,和同事全力发展延安的医疗事业,以前延安仅有一家中心医院,有300张床位。很快,发展到8家中心医院24个分院,18500张床位。1939年冬天,突然来临的寒潮使大批红军伤员严重冻伤,马海德及时向宋庆龄写信紧急求援。宋庆龄得悉后立即设法运来了2500条澳大利亚毛毯,解救了受到严寒威胁的伤病员。
在延安,马海德一人就诊治伤病员4万余人次,在和领袖、战士、众的密切接触中,马海德深深为
THE CENTEN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为了中国人民,他把强杀菌联合药疗引进中国
在近代影响中国的西方人中,他们能直接投身中国革命、广泛造福中国人民生活的,马海德是第一人。他不是带着上帝的旨意,而是带着一颗济世的善心。他对中国影响之大,赢得了“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的称誉。
党中央刚进北平不久,在香山双清别墅宴请即将离任回国的苏联医生阿洛夫。阿洛夫是苏联派驻延安的军医,斯大林派特使米高扬到西柏坡和中共毛、朱、周、刘、任五大书记谈话时,阿洛夫是记录员。这次会谈中,米高扬特地告诉中共,李敦白、马海德是美国情报机关的情报人员。也把马海德一家子叫来参加这次宴请,以这种方式向苏方表明:中共是相信马海德的。
很快,马海德到国家卫生部当顾问。在卫生部,他很快发现一个问题: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人口锐减。进一步调查发现是性病造成的。马海德敏锐地认识到,性病不是单纯的一种疾病,而是社会病。本来,作为卫生部的顾问,他是可以高高在上享清福的,但他却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原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担起了性病和麻风病的防治和研究工作,并兼任麻风病研究室第一届主任。这两种病都是当时中国人谈之变的重病。
怎样梅毒?当时所里有两种意见,一部分专家提出要用“914”和铋联合使用的长期方案。这种办法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不符合中国的国情。马海德同部分国内专家都提倡用青霉素10日疗法。这种方法简便,节省人力、物力,但在国内还没有远期疗效的观察资料。为此,从1954年起,马海德每年都用一半以上的时间带领科研小组到边远的农牧区,复查1950年和1951年医疗队用青霉素梅毒的长期疗效。他到过内蒙古、甘肃、新疆、海南岛、青海、宁夏、云南、江苏、四川、广东、广西等地,在那里调查研究、医治病人、培训医护人员。他对工作负责,对病人热忱,每天预约的病人只要有一个人还没来,他都要求医护人员坚守岗位等着,不管天多晚。他说:“病人爬山走路来一
趟不容易,不能让病人白跑。”
在幅员辽阔的农牧区,对梅毒患者要一个不漏地复查,困难是很大的,常常为了寻一个病人,他们要跑很远的路程。最难的是人们不理解,中国人讲身之发肤受之父母,不能轻易动的,抽血就更不行了,在偏远地区普查性病时,众对抽血化验接受不了。马海德到桌子前坐下来说“给我抽血”,这让医务人员愣了,旋即明白了这是做样板,边抽边讲,在自己身上抽血,以此来取得众的配合。有时做实验,水质不好,不能保证血清试验的可靠性,马海德便自己动手,教大家就地取材,做简易的沙滤缸,保证实验用水的质量。从病损中检查梅毒螺旋体,需要用暗视野显微镜,可是当时很多地方没有电,马海德就对显微镜进行了改造,用干电池做电源,保证了诊断的准确性。经过四五年的努力,马海德终于从理论和科学数据上证实了,在中国使用青霉素梅毒的效果是好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此后,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了这种办法,了大量的梅毒病人。在人民政府的组织下,经广大有关人员的共同努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中国于1964年取得了基本消灭性病的震惊世界的成就。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中国基本消灭了性病之后,马海德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消灭麻风病工作中去。麻风病在中国流行了几千年,人们对麻风病普遍存在着恐惧心理,对患者又存在歧视态度。马海德提出“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的科学论断。他去麻风病医院,从来不穿隔离衣,也不穿白大褂,还与病人亲热地握手问好,查病时总是多次复查,生怕误诊。碰上患者脚底溃疡,他还把病人的脚抱在怀里仔细检查。病人请他喝水、吃水果,他从不拒绝。为了消除人们的恐惧,他还经常带着爱人和儿子
到麻风病院探望病人。江苏省海安县一位患者得病后,家里亲人都隔他远远的,马海德和他握手时,他哭了,25年了,这是第一次有人和他握手。
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的官方材料里,有这样的记载:“1953年到1970年,马海德有一半的时间是带医生在全国各地的性病、麻风病现场工作。”
在基层工作时,马海德和大家同甘共苦、同吃同住,一起跋山、涉水,骑毛驴、坐大车。他住过蒙古包、破庙,睡过临时旅店的土炕,也曾和4个人合盖过一条粗布破被。斯诺在延安教给他防虱子的方法,现在反过来了,全扎紧了睡,要不蚊虫叮得你根本睡不着。
北京协和医院皮科一级教授王洪深,当年还是个年轻医生,和马海德一起下过乡。一次,他们乘马车
10国际人才交流
1984年6月20日,河北省职工医学院聘任马海德为名誉院长,马海德
受到全体师生的热烈祝贺
“我没有站在外面,我和人民站在一起”
马海德当年到延安后,被中国革命事业感动,向
周恩来提出加入中国籍,周恩来说:“老马,我们哪
有国啊,我们只有个党,等将来新中国成立以后,我
就第一个批准你入国籍。”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城楼上,一个响亮的湖
南口音回荡在广场上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
政府成立了!”这时,马海德就在天安门城楼上,如
今想来,这是一个殊荣。但当时,马海德没想这些,
他想的是周恩来总理兑现诺言。下来后马上周总
理提出加入中国籍的问题。于是,这份殊荣他记住
了:新中国第一位外籍中国人。
1949年10月2日,即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天,在
北京成立了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大会(简称“和大”)。宋庆龄、郭沫若、廖承志、刘宁一等是“和
大”的直接领导。马海德的一批外国朋友名列其中。
人们奇怪,这里怎么没有马海德呢?其实不奇怪,他
是自己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中国大陆的
外国人是不允许随意走动的,绝大部分县、市不许外
国人进入,就连北京郊区路口都立有“外国人未经许
INTERNATIONAL TALENT
12国际人才交流
可不许超越”的牌子。为方便到国内各地工作,马海德的钱包里总是放着那张一号入籍证书的缩微照片,以供机场、车站的军警们查验。如同他后来在国内出差时,当人们为这个大鼻子的中国人莫名其妙时,他总是笑着指着自己的鼻子说:“我是新疆人,我姓马。”
1962年的夏天,一位美国老人敲响了大马士革的中国使馆大门。中国警卫问他是什么人,老人说自己
是美国人,要在中国共产党里的儿子。在那个“打倒美帝”的年代,警卫马上警惕地关上门向大使汇报。大使徐以新、大使夫人陆红从楼上看到门口进退两难的美国人时,叫了起来:“那就是老马的爹呀!长得太像了!”
原来,1962年初,马海德的父亲纳霍·海德姆从英国的《泰晤士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说马海德在中国当上了卫生部的顾问,还和、周恩来都是好朋友。老人立刻让家人取出5000美元,收拾行李,到中国看儿子。中美还没建交啊,时任外交部长陈毅知道了这事,安排老马到当时已经与中国建交的叙利亚和父亲见面,那儿离老家黎巴嫩还近些。老马一家三口坐飞机转道莫斯科飞到叙利亚,在大使馆的安排下,这对29年没有见面的父子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老父亲悄悄问他:“听说你和中国最大的人物是好朋友,那你现在有多少财产呢?”马海德大着嗓门说:“我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全中国的房子都是我的。”
这时,很多人重新想起,老马是美国人。让他想不到的是,直到他逝世,也不知道,美国政府一直为他保留着美国国籍,没有一个国家不敬重英雄!
美国人的身份是个优势,马海德在延安时期,还曾担任中共中央外事组和新华通讯社的顾问,积极参加外事活动和对外宣传工作。1937年11月,他帮助新华社创立了英文部,开始向国外播发英文消息。他还经常为当时中央出版的对外宣传刊物《中国通讯》撰写稿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多次应邀出国访问,出席过许多国际会议。在广泛的国际交往中,他总是以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生动地宣传、介绍新中国的伟大成就,为促进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是中国人,也是美国人,同时也是黎巴嫩人。三个国家由他一人生出多种友好的联系。
2003年8月31日,一尊马海德的铜像坐落黎巴嫩
THE CENTEN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哈马纳镇,这里是马海德的家乡。他的根在这里,他也是黎巴嫩人民的儿子。铜像是中国政府捐赠的。黎巴嫩总统拉胡德的代表、黎巴嫩总理哈里里的代表、难民事务部部长费尔哈特、社会事务部部长迪亚卜,以及哈马纳镇政府官员、当地众、友好人士、华侨代表等约500人出席了揭幕仪式。
时任中国驻黎巴嫩大使刘向华在致辞中表示,马海德是中黎友谊的象征。中国政府特向他的故乡——美丽的哈马纳镇捐赠一尊他的铜像,让我们世世代代记住他、怀念他,让我们世世代代致力于巩固和发展他所开创的中黎友谊。
时隔不久,2009年3月12日,镇上的居民互相传递着这样一个消息:中国驻黎巴嫩大使馆向哈马纳镇提供7.1万美元的赠款,用于哈马纳镇的打井项目。镇长卜·里兹克很激动,他表示,哈马纳镇位于贝鲁特市以东约30公里的黎巴嫩山区,人口的增加和雨量的减少造成了该镇长期以来严重缺水。打井引水项目不但解决了困扰多年的居民吃水问题,还解决了该镇居民今后30年的用水问题。
2010年9月23日,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超国际五星级的万豪酒店里,一场隆重的大型晚宴正在举行。贤毕至,高朋满座,他们到这里是为了纪念马海德医生百年诞辰。晚宴开始前,黎巴嫩卫生部长哈利发宣读了苏莱曼总统的贺词,总统在贺词中称赞马海德医生是“黎巴嫩人民优秀的儿子”。刘志明大使表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马海德医生,在中国,他是人民的功臣;在哈马纳,他是黎巴嫩的骄傲,他是中国和黎巴嫩友好关系的象征。
马海德生前病重时曾对妻子说过,他不喜欢追悼会,但喜欢纪念会。他想不到的是,他的纪念会百年仍在,不但是妻子、儿子忘不了他,美国人忘不了他,黎巴嫩人也忘不了他,中国人更是忘不了他。
1972年l月24日下午,身患重病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凝视着千里迢迢从中国赶来探望他的好友,深沉地说:“马海德,我羡慕你!我羡慕你走过的道路,我常想,如果当时我也像你一样留在延安,我今天的境况将是怎样的呢?”
1988年10月3日,这位高鼻子的中国医生在他的第二故乡——中国这块土地上,含笑走完了充满传奇
彩的人生。临终前,他满怀深情地对亲友们说:“我最聊以自慰的是我没有站在外面,我和人民站在一起。如果让我重新开始生活,我还是要选择这条道路,这是毫无疑问的。”
「责任编辑:冯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