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须“出乎其外”——兼谈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好调查研究
既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兼谈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好调查研究
□ 赵庆江 郑 凌
摘 要:新闻工作者要想写出更多的新闻精品,在调查研究中就要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才能发现鲜活的新闻事实,并产生情感体验;“出乎其外”,才能对了解的情况作出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科学的评判。“入乎其内”,需要提升脚力和眼力,做到既“身入”又“心入”;“出乎其外”,需要提升洞察力,增强大局意识,提升脑力,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脚力;眼力;脑力;大局意识
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调查研究,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更是必须做好的一门功课。
清末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其文学批评著作《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既是写诗之道,也是做好调查研究、成就新闻精品之道。
为何要“入乎其内”
“入乎其内”是指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对宇宙人生进行细致的观察,有切身体验和感受。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入乎其内”就是要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从而到真相,摒弃虚假的、有水分的信息,发现有价值的新闻事实。
(一)“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如何删除热点资讯
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是发现并写出好新闻的前提。新闻记者只有深入基层一线、深入众生产生活,才能发现大量鲜活生动的新闻事实,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通过 “新春走基层”活动,各新闻单位每年都会推出一批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如获得2023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优秀作品奖的作品——人民日报的《我在战位,守护万家安宁》、新华社的《点亮梅里雪山深处的光》、经济日报的《大山深处的春运守护者》……如果不“入乎其内”、深入生活,根本不可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二)“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深入调查研究,不仅能了解事实、发现真相,而且
能产生深刻的体验,从而使新闻作品富有生气。优秀的
新闻作品之所以生动感人,是因为作者有深刻的体验。
在体验中,作者会受到更直接、更强烈的刺激,形成更
加鲜明、具体、深刻的印象和感受,从而产生深厚的情感,使“笔尖饱蘸感情”,写出真切、生动、感人的作品。
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为写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七访兰考,八下扶沟,深入农民的家里、田间地
头甚至牲口棚里,朝夕相处中他的内心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这种情感赋予其新闻作品生气勃勃的感人力量,最
终成就了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
如何做到“入乎其内”
(一)提升脚力
新闻记者要勤于走基层、到一线,脚下常带泥土,
这样才能发现鲜活的事实和有时代气息的好新闻。获得2020年度山东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常林子村党员成
致富路上“让路人”》(《日照日报》,2020年4月15日),
就是作者在走基层中发现了有价值的事实,又专程前往
常林子村进行深入采访而写就的。只坐在办公室里,是
不可能写出这样沾泥土、带露珠的文章的。
(二)提升眼力
“入乎其内”、调查了解,不能像看热闹的人那样漫
不经心地看,而应该有意识地细心观察,才能防止“视
2023年8月号 全媒体探索 43
而不见”的现象发生,于细微处发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事实。2018年7月12日,日照日报社记者在采访“日照市科技馆展陈设计团队汇报方案会”时,没有满足于一般性地了解,而是用心观察,记录下丁肇中教授纠错的细节,而恰恰是这些细节体现出这位大师严谨、细致的科学精神。作者就此写下了获得山东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丁肇中的两次“纠错”》。
(三)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
现在一些记者尤其是年轻记者,虽然也到了基层,但只满足于听汇报、拿材料,不做调查研究,回去后改改材料,“作品”就有了。这样的“走基层”做不到“入乎其内”,不会有深刻的体验,也就写不出生动感人的新闻作品。要做到“心入”,需要有对党和人民负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个有使命感的记者,才会深深扎根于众之中,与众同忧同乐,反映众的愿望和要求;才会在深入了解先进人物的事迹后被感动,并努力用自己的笔去讴歌他们的精神。
为何要“出乎其外”
“出乎其外”是指必须从现实人生中摆脱出来,不拘泥于具体事物,能站在较高的高度看待人生和事物。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出乎其外”就是在调查了解后能“跳出来”,以更高的高度和更广阔的视野审视事件,对之作出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科学的评判。
(一)“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北宋文学家苏轼在《题西林壁》中那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为何要“出乎其外”——只有“跳出来”,才能到更好、更全面地认识事物的视角。2021年10月,我国在全球首次实现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一步合成,并已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科技日报记者了解这一信息后
迅速跟进采访,但又没拘泥于事实,而是站在更高的视角看待这一事件——此举突破了天然蛋白质植物合成的时空限制,在我国饲用蛋白原料对外依存度长期保持在80%以上、大豆进口最高年份已超过1亿吨的大背景下,对弥补我国农业短板及对促进国家“双碳”目标达成具有深远意义,因而写出了获得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的优秀作品《全球首次实现规模化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
(二)“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不拘泥于事物,能够“跳出来”,才会有超脱、高
雅的姿态,写出有高度、有深度的新闻作品。获得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舍弃八亿收入,换来鸥翔水美》(《大众日报》,2021年3月15日),作者不仅能“入乎其内”——到当地蹲点调研、深入采访,而且能“出乎其外”——从生态保护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视角去看待其典型意义,因而成就了一篇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的优秀新闻作品。
如何做到“出乎其外”
(一)增强大局意识,提升洞察力
对新闻工作者来说,“出乎其外”就要有大局观念,能够站在全局高度揭示某个新闻事件在全局中的地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意义,准确判断这一事件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影响。2021年,我国曾出现
大面积用电荒。经济日报的采访小组持续对导致电荒的原因开展调查,同时从全国发展大局来审视这一问题,揭示电荒根本原因并就构建新型能源系统提出建议,写下了获得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作品《煤炭问题调查》。
洞察力指的是看穿表面现象、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一斑窥全豹,滴水见太阳”。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能够见微知著,透过漂浮在水面上的“泡沫”,潜入深流,揭示普通人看不到的本质。
(二)提升脑力,有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
提升脑力,多思考、勤思考、善思考,才能对调查了解的材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筛选出最有价值的新闻事实;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才能提出深刻的见解,写出立意高远的优秀作品。尤其是评论作品必须“出乎其外”,对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作出深刻思考,才能及时澄清是非、端正方向,增强针对性和启迪性。获得第三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评论作品《三观岂能跟着五官走》(《光明日报》,2021年8月6日),针对文娱领域“颜值即正义”的畸形价值观悄然流行的问题,一针见血地指出“颜值即正义”背后是不良倾向下价值理念的跑偏,并进一步倡导正确的价值导向。
新闻记者永远在路上——在调查研究的路上。要做好调查研究,写出优秀的新闻作品,就必须把“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落到实处、贯彻到底。
[赵庆江:日照报业传媒集团(日照日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编委会副主任;郑凌:日照报业传媒集团(日照日报社)编委会成员、融媒研究院院长]
44    全媒体探索 2023年8月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