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汽车行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专业:电子商务082201H
姓名:***
学号:************
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从总体上和长远看,加入世贸组织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育和成熟,加速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在更深、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广泛分享国际经济交流产生的比较利益,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现代化创造稳定、良好的外部环境,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同时亦毋庸赘言,由于世贸组织的大多数“游戏”规则是基于发达国家较完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制定的,加之我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所做的一系列“市场准入承诺”使国内市场的对外开放度“骤然”增大,使得国际国内对2002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形势的分析和预测大相径庭,形形的忧虑和期待油然而生。换言之,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态势和前景,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之一。今天,我就中国汽车行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做一阐述。
我国汽车行业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在全球经济恢复举步艰难的情况下,2009年我国汽车工业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绩,成为全球产销量第一的国家。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汽车保有量仍然很低,巨大的购买潜力陆续变成拉动我国汽车工业快速增长的动力,汽车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只能说是全球产销量第一,我们还没有成为全球汽车强国,我国汽车工业在技术开发水平与世界汽车强国还有一些差距。《2011中国汽车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有限,我国城镇化稳步推进,居民生活水平提升较快,为我国汽车工业发展提供了保障;我国出台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汽车消费的政策,刺激了国内汽车市场的快速复苏并呈现出较快的发展势头。2009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8%和46%,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038.38万辆和1033.1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4%和53%,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40.72万辆和331.3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3%和28%。《2011中国汽车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预测我国汽车工业在2011-2020年仍将呈现一个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
汽车工业是经济发达国家最重要的产业之一。世界经济大国都是汽车大国,在一定意义上汽车工业发展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水平、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尽管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已经转移到服务业、电子信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但由于汽车工业的重要战略地位,发达国家仍予以高度重视。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工业,以其国内市场潜力大、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就业面广、积累资金能力强等特点,必将为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实现翻两番战略目标做出贡献。同时,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为汽车工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1、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稳定增长。2、加入WTO之后,关税下降,进口汽车新品种激增,国内汽车生产企业新产品相继推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汽车价格不断走低。3、汽车企业战略性结构调整明显加快,通过与国内外产业资本兼并整合,向全面合作方向发展,做大做强企业集团,提高市场集中度。4、加快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开发,实施品牌经营战略。在我国汽车工业企业中,已经对外合资的企业都已建立研究开发中心,为合资企业换型车的开发作了大量的工作。5、近年来世界传统汽车市场趋于饱和,各大跨国公司生产能力严重过剩,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兼并重组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已成为趋势。汽车零部件生产大量向东
欧、巴西、墨西哥、东亚等地区转移,整车生产转移也已经开始。中国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和需求潜力,汽车工业制造成本低、人力资源丰富、技术素质好等因素,成为各大汽车厂商争相发展和转移生产能力的地域。
但我们应该看到,在汽车工业发展大好形势下,也存在着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如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企业组织结构散乱、自主开发能力弱、汽车消费与使用环境不完善等,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尽快解决,将影响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
我国汽车行业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1、技术、开发水平落后
目前我国汽车工业企业设备大多是五六十年代的产品,即使在一汽集团公司和东风汽车公司这样的国家特大型企业中,80年代水平的机器设备也只占20%-30%,其工艺、监测和试验水平距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从产品类型上看,我国汽车产品的技术水平基本只能达到国际70年代的水平,引进的汽车新型产品的国产化程度仍然不高。我国汽车行业科研人员缺乏并分散,科研投资少而又少。例如,长春汽车研究所并入一汽集团后,科研经
费只占一汽集团销售额的1%。而美国通用公司、福特公司和意大利菲亚特公司的科研费用所占销售额的比例是一汽集团公司的数倍。目前只有一汽集团具有独立开发轿车能力,但关键部件有些还要依赖进口,以前的轿车整车项目几乎全靠引进。
2、服务与管理落后
中国汽车的销售行为与国际惯例相比差距很大,服务水平也较落后。我国汽车市场目前基本上是现货现款的销售方式,缺乏信贷、购车储蓄、分期付款和租赁销售等促销手段。同时,汽车销售、保修维修、配件供应和信息资料咨询等服务功能也很不健全。
中国人均工资是欧美的1/20,汽车价格却不比人家便宜,原因之一就是低下的管理水平和低下的劳动生产率。中国企业没有形成现代企业制度,管理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
3、进出口极不平衡
中国汽车进口总额为21亿美元,出口总额为10亿美元。进出口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贸易逆差。现在,我国汽车关税仍定在80%-100%之间,如果关税再下降,这种逆差还要持续攀升。中国目前已开始把汽车产品的产销圈定在国内市场,主要解决进口替代问题,这就
使中国汽车工业一时很难走出国门。
4、消费政策问题
其一,目前中国轿车的进口关税为80%-100%,即实际上中国自己生产轿车的价格并不具备实质的优势。
其二,目前中国汽车市场的价外收费现象非常严重。据某省对汽车购置环节税费征收情况的调查,有据可查的就有22项费用。除了经国务院批准的占车价10%的车辆购置附加费外,还有占车价3%的道路增容费。入户检测费,以及号牌费、司机上岗证费。防盗锁及打字费、入户手续费和废气检测费等。轿车人户上路之后,还有车辆保险费、养路费等各种负担。北京市的汽车上路,还要机动车泊位证明,这一项还不得不花1000元-3000元。据调查,养一辆私家车,除了一年耗油费约4000元之外,每年至少还需花去其它费用9000元-10000元。2011年是国几车
我国汽车行业对外贸易的对策分析:
1、国际化战略
对中国汽车工业来说,为迎接汽车工业全球化挑战,企业必须走国际化道路。国际竞争本质是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的争夺。目前全球汽车市场已趋饱和,跨国汽车集团正在有限的世界汽车市场中进行激烈的竞争。进入WTO后,中国汽车企业将不敌强大的竞争对手而丧失部分国内市场份额。在全球化经营过程中,国家产业政策的干涉作用将趋弱,企业靠本身力量是远远不能生存的。为开拓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与竞争对手结成联盟不失为一种降低风险和成本、提高企业总体竞争能力的战略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企业也已涌现出不少参与国际战略联盟的成功例子。例如,上海一大众公司、江铃汽车公司及上海汽车系统零部件企业与一些世界级供应商的联盟等,都为今后组建和参与战略联盟积累了丰富经验。
中国汽车企业参与国际化,并不意味着中国汽车工业失去独立。面对跨国汽车集团将国际化和本土化的战略迅猛地向全球推进,中国汽车企业应是多维和多变的。关键是要使跨国汽车集团的战略与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相协调。首先,中国汽车企业要按市场经济原则进行强强联合,形成二三家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国内集团,再以此进一步与跨国汽车集团建立国际战略联盟,壮大集团竞争力;其次,中国汽车集团应逐步放弃零部件配套自成体系的传统思想,建立几家具有规模效益的零部件集团,以此与一些世界级供应商建立
战略联盟,并成为这些世界级供应商区域性的战略伙伴。
2、独立性战略
要达到独立性战略目标,就不能再将不具备竞争力的企业与外国大企业合资,这样只能成为外国大企业的子公司或兼并的对象。要使企业国际化,发展中国家的出路只能是选择适当的战略伙伴结成联盟,即所谓的韩国模式。我国企业要具有与外方互补的优势或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即要有一定的自主开发能力并拥有知识产权,这就要先在国内进行强强联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使本国企业国际化的目的,形成战略伙伴联盟。同时,这样做不但能够具有较多的自主权,也加强了进入国际汽车市场的竞争力。
3、自主开发战略
以吸收、消化外方的先进技术及管理方法为重点
对外开放的重点要放在吸收、消化外方的先进技术及管理上,并最终使我国汽车企业走上自主开发、自我发展的道路。实现从只注重引进技术向注重自主开发创新转变,从引进国外车型向独立自主开发自己车型转变。
a.增加科研、开发经费
b.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应用体系
C.加快人才的培养和建设
参考文献:
1、吴振宇,沈利生:<中国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3年第18期。
2、张占斌,<全球化与中国汽车产业的比较优势分析>[J],<理论前言>2004年第02期。
3、张占斌,<国际汽车产业模式比较与中国发展路径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2003年05期。
4、丁春辉,戴格,李素荣,<我国轿车工业的产业组织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第08版。
5、时玉洁,山西省外商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06。
6、史忠良,郭南芸,中国汽车产业规模经济问题分析[A]
7、唐丽艳,汲自华,中国汽车工业集中状况及其国际比较[华东经济管理]2005年12期。
8、何叶婷,关于中国汽车产业走自主开发之路的思考[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冯杉,余晓钟,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影响因素链研究[J],经济师,2005年05版
10、《2011中国汽车市场趋势观察研究预测报告》
11、中国知网(wwwki)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