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水沟【intercepting ditch】,又称天沟,指的是为拦截山坡上流向路基的水,在路堑坡顶以外设置的水沟(规范规定距路堑坡顶外缘大于等于5m,距路堤坡脚外缘大于等于2m)。 当路基挖方上侧山坡汇水面积较大时,应于挖方坡口5m以上设置截水沟。截水沟水流一般不应引入边沟,当必须引入时,应切实做好防护措施。截水沟长度一般不宜超过500m,当截水沟长度超过500m时应选择适当的地点设出水口,将水引至山坡侧的自然沟中或桥涵进水口,截水沟必须有牢靠的出水口,必要时须设置排水沟、跌水或激流槽。截水沟的出水口必须与其他排水设施衔接。截水沟的平、纵转角处应设曲线连接,其沟底纵坡应不小于0.5%。当流速大于土壤容许冲刷的流速时,应对沟面采取加固措施或设法减小沟底纵坡。 截水沟设置时主要考虑位置。在无弃土堆的情况下,截水沟的边缘离开挖方路基坡顶的距离视土质而定,以不影响边坡稳定为原则;路基上方有弃土堆时,截水沟应离开弃土堆1~5m,弃土堆坡脚离开路基挖方坡顶不应小于10m,弃土堆顶部应设2%倾向截水沟的横坡;山坡上路堤的截水沟离开路堤坡脚至少2m,并用挖截水沟的土填在路堤与截水沟之间,修筑向沟倾斜坡度为2%的护坡道或土台,使路堤内侧地面水流入截水沟排出
谷坊是指山区沟道内拦截泥沙的小坝。水土流失地区的山沟治理工程之一。按所采用建筑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土谷坊、石谷坊、插柳谷坊、枝梢谷坊、木料谷坊、竹笼装石谷坊、混
凝土谷坊、钢筋混凝土谷坊等。
1 正文
山区沟道内拦截泥沙的小坝。水土流失地区的山沟治理工程之一。
作用①抬高沟底侵蚀基点,防止沟底下切和沟岸扩张,并使沟道坡度变缓。②拦蓄泥沙,减少输入河川的固体径流量。③减缓沟道水流速度,减轻下游山洪危害。④坚固的永久性谷坊有防治泥石流的作用。⑤使沟道逐段淤平,形成可利用的坝阶地。
种类按所采用建筑材料的不同,可分为:土谷坊、石谷坊、插柳谷坊、枝梢谷坊、木料谷坊、竹笼装石谷坊、混凝土谷坊、钢筋混凝土谷坊等。根据谷坊使用年限可分为:永久性谷坊(见彩图),如浆砌石谷坊、混凝土谷坊和钢筋混凝土谷坊等;临时性谷坊,如插柳谷坊、枝梢谷坊、木料谷坊等。按谷坊的透水性能还可分为:透水性谷坊,如干砌石谷坊、插柳谷坊等;不透水性谷坊,如土谷坊、浆砌石谷坊等。谷坊
形式选择取决于地形、 地质、 建筑材料、劳力、技术、经济,防护目的和对沟道利用的远景规划等因素。由于在一条沟道内往往需节节修筑多座谷坊,形成谷坊,方能达到预期效
果,因此,所需建筑材料也较多。一般须先考虑劳力和经济因素,选择能就地取材的谷坊类型。如果当地有充足的石料,可修筑石谷坊,在黄土区则可修筑土谷坊。对于为保护铁路、居民点等有特殊防护要求的山洪、泥石流沟道,则需选用坚固的永久性谷坊,如混凝土谷坊等。
布置①断面:谷坊的高度一般不超过5m,并往往依据所采用的建筑材料来确定,但以能承受水压力和土压力而不破坏,且全沟整体工程效益坊和投资费用最优为原则。根据现有资料和经验,常用谷坊的规格高度为0.4~5.0m,顶宽1.0~1.5m,迎水坡1:0.5~1:1.5,背水坡1:0.3~1:1.0。②间距和位置:谷坊的间距L=H/(I-Ic)。式中H为谷坊高度;I为原沟底坡降;Ic为两谷坊间淤积面上的坡降。谷坊的位置宜选择在谷口狭窄而上游开阔、基础良好、沟段顺直、不受天然跌水影响的部位。③设置溢洪口,因土谷坊不许洪水漫顶,故必须在沟岸的坚实土层上开挖溢洪口,以排出多余洪水,保证谷坊安全。石谷坊的溢洪口可设置在坝体中部,若沟岸有适宜的地形和地质条件,则可设置在岸坡。溢洪口的断面尺寸根据设计洪水洪峰流量来决定。
在沟道中以拦蓄山洪及泥石流中固体物质为主要目的的拦挡建筑物。它是山沟治理工程的主要形式之一。坝高一般为3~15m。
1 正文
作用①拦蓄山洪或泥石流中的泥沙和岩块,以减轻山洪、泥石流对下游的危害;②抬高坝址处的侵蚀基准,减缓坝上游沟道比降,加宽沟底,减小水深及流速,从而减弱山洪的冲刷力;③拦蓄的泥沙掩埋了滑坡体的剪出口,促使滑坡体稳定。
概况世界各国拦沙坝发展的历史是与荒溪治理相联系的。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国家早在14世纪就曾修建拦沙坝,使荒溪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被拦蓄在坝内,以保证位于荒溪冲积扇上的村庄、道路、教堂等建筑设施的安全。当时限于技术及经济条件,主要采用树木或石料修筑简易的原木拦沙坝、木框装石拦沙坝、干砌石拦沙坝、铁丝石笼拦沙坝。随着水利科学及土木建筑科学的发展,不断涌现出新的坝型,如孔口式拦沙坝、缝隙式拦沙坝、格栅式拦沙坝、栅状拦沙坝、金属缆绳拦沙坝等。日本在17世纪开始兴修防沙坝。中国土石山区及石山区的农民,在开发与利用山区土地资源及水土保持实践中,普遍修建过大量的干砌石拦沙坝,用以拦截泥沙,建设沟道中的农耕地或果园。中国南方山区的农民,为了防止岩屑(如石英砂)及土沙淹埋下游农田,也在沟道中修筑拦沙坝。
分类拦沙坝可分为重力坝及拱坝两大类型。重力坝又可分为土坝、干砌石坝、浆砌石坝、
土石混合坝、铁丝石笼坝、格栅坝、缝隙坝等坝型(见彩图)。坝型的选择决定于荒溪类型及下游保护对象的重要性。拦沙坝
沙
规划设计要点拦沙坝的坝址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①在地形条件方面,应选择沟道狭窄、库内平坦广阔的地形,以提高单位坝体拦蓄泥沙的库容。②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方面,力求坝基和山坡基础良好,不漏水,尽量避免地质松软及沟床向下倾斜较陡的地段,以免坝身发生塌陷、滑动等危险。坝址两侧山坡应稳定,无滑坡危险。③坝址上游集水区土壤侵蚀严重时,有滑坡潜在危险。④坝址附近应有足够的适宜筑坝用的材料,如粘性土、壤土、砂土、砂、石以及石料等。⑤施工条件方便。拦沙坝的库容主要根据多年平均来沙量,单位坝体拦沙库容大小以及坝高库容曲线综合分析确定。一般来说,坝高越高,库容越大,拦沙量越多,单位坝体的拦沙库容也越大。但是,库容增大则工程量增大,施工期限加长。应根据施工力量、施工条件及允许的施工期限合理确定坝高。此外,由于过坝山洪的消能设备造价随坝高增大而增加,在确定库容及坝高时还应考虑单位库容的造价。拦沙坝的断面形状与尺寸因坝型而异,在初步选定断面形状与尺寸后,应进行坝体抗滑稳定和应力验算。
跌水
B 为本词条添加义项名
?
使上游渠道(或水库、排水区)水流自由跌落到下游渠道(或河、沟、库、塘)的连接建筑物。普遍用于落差集中处,也常作为渠道上的排洪、退水及泄水建筑物。
1 基本信息
根据落差大小,跌水可做成单级跌水(见图)或多级跌水。单级跌水用于落差较小的情况,一般不超过5m,通常由五部分组成。①进口连接段:为上游渠道与控制缺口间的连接部分。常用形式有扭曲面、八字墙等。②控制缺口:是控制上游渠道水位流量的咽喉,也称控制堰口。常见缺口断面形式有矩形、梯形等。矩形缺口只能在通过设计流量时使缺口处水位与渠道水位相近,而在其他流量时,上游渠道将产生壅水或降水现象。梯形缺口较能适应上游渠道水位流量关系的变化,在实际中广泛采用。为了减小上游水面降落段长度,也可将缺口底部抬高做成抬堰式缺口。渠道底宽和流量较大时,可布置成多缺口。有
时在控制缺口处设置闸门,以调节上游渠道水位。③跌水墙:用以承受墙后填土的压力,有竖直式及倾斜式两种。在结构上跌水墙应与控制缺口连结成整体。④消力池:用于消除水流因落差产生的动能。其平面布置有扩散和等宽两种形式。横断面有矩形、梯形、复合断面形。⑤出口连接整流段:其作用是调整出池水流,使它平稳地流入下游渠道。跌水
当落差大于5m时,采用多级跌水较为经济合理。多级跌水的组成与单级跌水相似。但中间几级的结构布置稍有不同,上一级消力池末端段即是下一级跌水进口段的上游控制缺口。多级跌水的分级数目和各级落差大小,应根据地形、地基、工程量、建筑材料、施工条件及管理运用等综合比较确定。一般各级跌水均采用相同的跌差与布置。跌水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上游平顺进流和下游充分消能。
挡土墙
B 为本词条添加义项名
?
护土墙(英语:Retaining wall),为一建于斜坡的建筑物,用以加固土坡或石坡。防止山
崩,防止土块和石块落下,以保护行人和附近建筑物的安全,亦可防止水土侵蚀。护土墙材料可以是石头、木材、砖或钢铁,有多种形式。护土墙中常有排水设计,以防止水在护土墙后积聚,以免水压过大令护土墙到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