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明清时区、堡、乡、里、坊、社、甲等的区别在哪?
(感谢邀请,本文约1156字,阅读需时4分钟)
(朔州古城墙)
大家都知道,国家想维持统治,就需要拥有超级庞大的官僚统治机构,上至中央,下到地方,
省、市、县、乡、村镇,层层管理,控制不好就是导机构冗杂,人员众多,这已成为不少国家的行政弊病。
有人不禁要问:古代也是这样吗?明清两代的基层管理也混乱不堪?回答是肯定的。今天,亦文亦物老师谈一谈如何识别古代基层行政制度:
古代的地方志、州县府志记载并不算少,县以上的行政建制、历史沿革非常容易说清楚,毕竟资料详实;而要追溯基层建制,则难上加难,偶然见于碑刻上,也是语焉不详,难以厘清。
(偏关老牛湾挖野菜的老大爷)
1、古代的县、乡、堡、里、坊、社、甲,这些复杂的名词背后“机构”有啥不同之处?我们首先对历史有个了解。
太久远的不论,仅就明清两代而言,政府的基层管理组织分3大类:第一是地域类,第二是人口类,第三是军事类。
地域的管理,目的是划分清楚地界,免得大家不知道疆域在哪里,核心标准是土地,如路、道、府、州;人口的管理,目的是要搞清楚自己统辖范围内有多少人口,和古代的赋税、钱粮、徭役挂钩,就是一套依托人口形成的财税管理制度,如里、甲;军事的管理,起源于明中期,因战事频繁而兴,目的在于屯兵打仗,一般为镇、堡等建筑概念,就是一座城堡,明清两代的民间管理制度就来源于这三大类,概莫能外。
“凡建县必分乡以趋向之,制里以经理之”,这说明,在县这一地域概念下,乡、里是两级管理结构,十分类似于今天的县、乡、村,几乎等同。
堡,指的是军事自卫的堡垒,最早可追溯到东汉、魏晋,凡动乱年代,民众依靠山势地形修筑堡垒以自保,直到明嘉靖年间还是如此。明隆庆年间,堡的概念发生转移,开始和保甲之“保”通用,说明已成为县下面一级机构。
也就是说,在明中期,除了有“县—乡—村”管理外,已有“县—堡—乡—村”管理,它比乡高一级。
(元代 绛州大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