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坊七巷讲解词专题
第一篇:三坊七巷讲解词专题
三坊七巷讲解词
1、[从林则徐纪念馆出发]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臵是澳门路,澳门路西侧叫营房里,这里是清朝时“城守营”的驻地,城守营就是当时福州城的守备部队;澳门路东侧是侯官县前,是清时侯官县衙的所在地。
2、[澳门路东侧街有两幢民国建筑] 这两幢是民国时期的典型建筑,一座为“信康寿板行”,一座为“蒋源成石铺”。
“信康寿板行”是当时南街一带最大的寿板行(棺材店),它的店匾额是清溥仪皇帝的老师陈宝琛题写的。
“蒋源成石雕铺”的原主人叫蒋仁文,清末民国时期人,祖籍惠安县崇武镇,祖上于清道光年间在福州开了一间石雕铺,铺名为“蒋源成”。1908年,慈禧太后在颐和园举办全国工艺比赛,
蒋仁文所作镂花鼓椅和青石圆桌等作品,誉居全国青石雕刻之冠,轰动中国工艺界,从此,南雕之名大振。后来他的作品有广州黄花岗烈士墓龙柱雕刻、南京中山陵建设石雕工程。
3、[澳门桥] 澳门桥原名清远门桥,俗称鸭门桥,因“鸭门”在福州话念法上与“澳门”偕音,故而演变为今天的澳门桥。它在原有桥的基础上,为交通便利,在桥面上铺上水泥。澳门桥下就是三坊七巷的护城河——安泰河。过这座桥就进入三坊七巷了。
4、[介绍三坊七巷由来] 三坊七巷成形于晋永嘉二年(308年),当时中原战乱,大量百姓南迁至此,历史上称为“衣冠南渡,八姓入闽。”南迁造成当时晋安郡的人口激増,由于当时的福州子城才三百步宽,呈月牙状,较为狭小,内住的是官员和士兵,已容纳不下太多的人,于是许多中原南来的贵族、士人只能依托着子城南门虎节门外以南兴建自己的宅院。
到了天复元年(901年),闽王王审知出于“守地养民”的需要,大规模地修筑唐罗城,将城界扩展到了安泰河沿,这时古福州“三坊七巷”的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宋代,“三坊七巷”已经成为福州达官显贵、文士名流的成片聚居地。经历明、清两代的经营,
到了清中叶至晚清,已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现存大量有价值的古建筑大都形成于这个时期。
三坊七巷名字的出现是最早的记载在清道光年间,当时的名字是“七巷三坊”。文人刘心香则将“三坊七巷”入诗:“七巷三坊记旧游,晚凉声唱买花柔。”
三坊巷最后正名应是民国初,著名诗人陈衍的名句:“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5、[三坊七巷概括]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市中轴线八一七路南街段西侧,占地面积661亩,自北向南,平行排列,以南后街为轴线,南后街两旁辐射出去有十多条小街巷,西边是坊,东边是巷,形成坊中有巷,巷巷相通,呈棋盘状的街巷格局,是古代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三坊七巷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现存有159处的古建筑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当时聚居在这里的名人有林则徐、沈葆桢、林旭、林纾、严复、林觉民等共150多个,这些人都是对中国的近代史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6、[吉庇巷] 在我的右手边就是七巷之一吉庇巷。上世纪五十年代,政府为了建消防通道,后来修建吉避路,据说在没有巷名之前,这里叫“魁辅里”,住着一个穷秀才叫郑性之,年关
的时候向巷口屠夫的老婆赊了一块猪肉,势利的屠夫发现后竟追上门来,将锅里半熟的猪肉捞了回去,还丢下一堆侮辱人格的话,后来郑性之高中状元,衣锦还乡后竟叫人将屠夫抓来乱杖击毙于天井下。这件事把巷子里的老百姓吓得不轻,一见到大轿子的影子就躲避开,就这样得有了“急避巷”的名字来,后来郑性之就将巷名改为充满庇佑吉祥美意的“吉庇”二字。
不过,郑性之在福州还是做了不少好事的,他曾在闽江口的闽安镇修了一座石桥“迥龙桥”。
7、[当铺] 这是民国时期,南后街唯一的当铺。
8、[南后街] 书肆、花灯、脱胎漆器
(1)现在我们所走的便是南后街,它北起杨桥路,南至澳门路,宋代称“后街”,因位于南街之后又称“南后街”。南后街南北走向,是三坊七巷的中轴线。由于三坊七巷是旧时官僚缙绅、文人学者聚居之地,南后街的书铺业便应运而兴,并逐渐形成一条专营线装古书和文房四宝的文化街。南后街像一条文化大动脉,将新鲜丰富的文化氧气,经过三坊七巷的支脉,输送到分布在其中的名宅大院。南后街作为福州古籍书店的集中地,许多古书铺买卖孤本、善本、古旧书籍和历
代名人字画,成为当地和外地名流学者经常光顾留连的地方。清朝时曾有广州旅闽的文人王国瑞逛完三坊七巷,写了一首诗:“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把南后街比做北京正阳门外的琉璃厂,可见当时的繁华景象。近当代的顾颉刚、郁达夫、郑振铎、谢冰心等,只要在福州,都爱到南后街逛书坊,购买古旧善本书籍。
南后街的裱褙店久负盛名,知名的有 “二宜轩”、“青莲阁”、“米家船”,后二者作为老字号至今仍开铺承接业务。
(2)刻印书坊。书坊曾是南后街的品牌,大部分是文人开的,这些店主并不是以赚钱为主要目的,而是通过卖书、换书达到文化的交流。聚集在南后街的书坊有名可查的有醉经阁、聚成堂、陆记、六一居、观宜楼、味芸庐、储文晟等24家之多,这些书坊主要从事古旧书籍与字画的鉴定、修补与展销。
有的书坊还兼营刻书出版业务,前店后坊,边印边售。南后街塔巷口附近曾经有吴玉田开的书坊,林纾、王寿昌首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就是在这里刊印成书的,当时首批仅印了一百册,多为送人之用。
南后街文儒坊口北侧的董执谊,在其宅院前的店面内开有一家书店,即“味芸庐”,这家书坊出书量极大,刊刻了许多著名的地方文献,其中最出名的是“闽都别记”。
(3)青莲阁裱褙店。民国时老板陈钟祺出师后自立门户营业,取店名为“青莲阁”,其特是苏裱字画。因“工细料精”福州的一些书画名家,如陈子奋、沈觐寿也成为青莲阁的座上客。沈觐寿先生还专门为他题写“青莲阁”。
(4)“米家船”裱褙店。创建于清代同治四年,百年历史传承四代。“米家船”的店名典出北宋著名的父子画家米芾和米友仁。米氏父子经常携带文房四宝游览名山大川,古时交通不便,他们都以船为家,米友仁曾经从江西到了福建,乘舟船沿闽江南下,见到美景就挥毫泼墨,民间有“米家书画满江滩”的说法。米家船的店名就此提炼而来。店名招牌是清末民国时期福州著名文人何振岱书写的。
何振岱30岁才考中举人第四名,1911年之后久居福州,重修福州《西湖志》,成为一代名士。
(4)南后街上旧时以经营古藉、文房四宝为主,其中有专门制售毛笔的品
坊
牌笔庄,产品曾远销台湾和东南亚。还经营有花灯、家私、铜器、女鞋、皮箱、生漆、当铺等许多传统工艺行业。
(5)花灯。南后街的花灯也是远近闻名,其始于宋代,鼎盛于清代。福州素有送灯的习俗,因为“灯”与“丁”福州方言是同音,送灯意为添丁。早年女儿出嫁了,不论有否生育,娘家都得送灯,没生育的就送“观音送子”灯或“天赐麟儿”灯;第二年送“孩儿坐盆”,第三年以后送“桔灯”。希望早添贵子。有了孩子,就按几个送几盏灯,年年都要送,一直送到孩子16岁。有的生两个,送三盏,多的一盏叫“出头灯”,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同时也图个人丁兴旺。南后街的灯市在正月初三开始,一直到十五,其中以初八到十二最为热闹。南后街的几家专制花灯的店铺,大多是家传手艺,用纸、布、竹、木为材料制作成西瓜灯、莲花灯、桔子灯等等,供春节元宵应市,平时也制作一些大户人家悬挂的大球灯、供寺庙使用的大灯笼以及用于节日的舞龙灯等。扎灯艺人还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制作出一些精致的花灯,选用纱、绸、缎、绢等制作宫灯、走马灯等。
(6)鞋市。南后街安民巷口的鞋市从清末开始,其特点是多制售女鞋,全盛时也达20多家。当时这些店制售的女鞋是品种相当丰富,根据时令变化,冬有棉鞋,夏有凉鞋,料精工好,制作讲究,款式端庄、大方,倍受大家闺秀、大户太太的欢迎,还远销南洋各地。
(7)“五四”时期的三才女。南后街出了三位有名的才女,分别是谢冰心、庐隐、林微因。
庐隐。原名黄英淑仪(1899-1934年),著名进步女作家,笔名庐隐,家住南后街北段。她发表了了大量的散文及小说,精品部分选入《庐隐小说集》,其中《或人的悲哀》被译为德文连载。
林徽因,原名徽音(1904~1955年),女,南后街人,生于杭州。1916年随父林长民迁北京。早期注重文学、诗歌感兴趣。后赴美入宾州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课程。民国17年春,与梁启超长子梁思成结婚。徽因以建筑学和文学创作上的惊人才华被誉为“一代才女”。解放后曾多次参加共和国的重大建筑设计活动,如: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修建工作,承担为碑座设计纹饰和花圈浮雕图案的任务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