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卖炭翁》原文及其翻译
文言文《卖炭翁》原文及其翻译
卖炭翁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译文:
从前有一位卖炭的老人,他以在终南山砍柴烧炭来维持生活。
由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砍柴烧炭,使他过早的衰老了,头发白白的,十指黑黑的,满头满脸沾满了黑灰的烟灰。一连几天,烧的碳都没能卖掉。灶台冷冰冰,土炕冰冰凉,肚子饿的咕咕叫。
老人蹒跚地走到灶台前,揭开锅盖,目光呆滞地看着锅里,什么也没有。老人缩卷在墙角,身上只有一件满是补丁的单衣,被冻得瑟瑟发抖,但他仍舍不得烧一点炭来取取暖。老人抬头仰望着夜空,祈祷着上苍,再冷点吧!再冷点吧!好让我尽快地把炭卖出去,卖一个好价钱呀!可怜的老人真可谓是身无过冬衣,家无隔夜粮。
清晨,老人醒来,看到地上积了一尺多厚的雪,他万分惊喜,双手放在胸前,感谢上苍的恩惠。他连忙备好炭车,轧着冻了冰的车辙,走在了卖炭的路上。
由于路上积雪太厚,很难行进,到了正午,才赶到集市。牛也乏了,人也饿了,只好在市场门外泥泞的路旁歇歇脚。过度的寒冷、饥饿、劳累,老人倚在牛背上取取暖,不知不觉,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老人梦见自己很快把炭卖了,并且卖了一个好价钱,他赶紧买了一件过冬的棉衣,买了一包金黄的玉米面,哼着山歌,赶着牛,轻快地走在了回家的路上。
正在这时,老人隐约听见了一阵由远而进的马蹄声,他猛地惊醒了,看到站在眼前的是出使宫市的太监带着爪牙,嚷到,"老头,起来,起来!"
太监手中拿着文书,口口声声说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叫老人把炭运向皇宫。可怜的老人怒视着宫使,万般无耐地调转车头,吆喝着劳累的牛,拖着疲惫和饥饿的身子走向皇宫。
这满满的一车碳,足有千余斤,宫使们硬是从老人手中抢走了。老人的心如刀割,老人在无声的哭泣却又无能为力。宫使把陈旧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挂在牛头上,就算是买炭钱了。
宫使们把老人赶出了宫门,他辛辛苦苦烧的一大车炭,就这样被掠夺走了。
老人牵着牛,还有那连炭渣一粒不剩的炭车,含着泪,拖着沉重的双腿,一步一步走回了终南山。
词句注释
⑴卖炭翁:此诗题注云:“苦宫市也。”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南山:城南之山,诗中指的是长安终南山。
⑶烟火:烟熏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⑷苍苍:灰白,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营:谋求,经营,这里指需求。
⑹可怜:使人怜悯。
⑺愿:希望。
⑻晓:天亮。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⑼困:困倦,疲乏。
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骑(jì):骑马的人。
⑿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⒀把:拿。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⒁回:调转。叱:喝斥。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⒃驱:赶着走。将:语气助词。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惜,舍。
⒄半匹红纱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红绡:一作“红纱”。
⒅系: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直:通“值”,指价格。
创作背景
《卖炭翁》是白居易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其题下作者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韩愈《顺宗实录》云:“旧事,宫中有要,市外物,令官吏主之。与人为市,随给其直。贞元末,以宦者为使,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百人于两市并要闹坊,阅人所卖物,但称宫市,即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其论价之高下者,率用百钱物,买人直数千钱物,仍索进奉门户并脚价钱。将物诣市,至有空手时归者。名为宫市,而实夺之。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
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街史擒以闻,诏黜此宦者,而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白居易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
作品鉴赏
此诗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
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