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汝坟、汝川与汝旁化国
(原创)汝坟、汝川与汝旁化国
高万须
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国风·周南》收入一首民歌《汝坟》,明正德《汝州志》以题为《汝坟三章》将其收入编为《汝州诗》首篇。诗歌如下:
汝 坟
遵彼汝坟,伐其条枚。未见君子,惄如调饥。
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
鲂鱼赬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
现在普遍认为,这首诗写的是汝河岸边女子挽留久役归来的丈夫的情感及其过程。但是,《毛诗序》(西汉毛亨、毛苌所注《诗经》之序言)以为该诗是赞美“文王之化行乎汝坟之国,
妇人能闵其君子,犹勉之以正也”。(周文王的道德教化盛行于汝水大堤附近的诸侯国,那里的妇女能爱怜体恤自己的夫君,并劝勉夫君走正道。)《毛诗笺》也说:“言此妇人被文王之化,厚事其君子”。(这里的妇女受到文王的道德教化,尽力侍奉体贴自己的夫君。)宋代朱熹《诗经集传》称:“汝旁之国,亦先被文王之化者,故妇人喜其君子行役而归,因及其未归之时思望之情如此,而追赋之也。”(汝水旁边的侯国,也是最先得到文王思想教化的地区。因此,这里的妇女看到自己的丈夫服役归来,十分高兴,因而想起丈夫归来之前的无比思念之情,就写诗以寄情。)汉代刘向《列女传·贤明传》收编一篇与《汝坟》相关的材料《周南之妻》:“周南之妻者,周南大夫之妻也。大夫受命,平治水土。过时不来,妻恐其懈于王事,盖与其邻人陈素所与大夫言:“国家多难,惟勉强之,无有谴怒,遗父母忧。昔舜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非舜之事,而舜为之者,为养父母也。家贫亲老,不择官而仕;亲操井臼,不择妻而娶。故父母在,当与时小同,无亏大义,不罹患害而已。夫凤凰不离于蔚罗,麒麟不入于陷阱,蛟龙不及于枯泽。鸟兽之智,犹知避害,而况于人乎!生于乱世,不得道理,而迫于暴虐,不得行义,然而仕者,为父母在故也。”乃作诗曰:“鲂鱼赪尾,王室如燬。虽则如燬,父母孔迩。”盖不得已也。君子以是知周南之妻而能匡夫也。颂曰:周大夫妻,夫出治土,维戒无怠,勉为父母,凡事远周,为亲之在,作
诗鲂鱼,以敕君子。”(周南大夫奉命平治水土,过了期限没有返家,妻子怕丈夫懈怠国家的事情,便对邻居讲述她以前对丈夫说过的话:“国家多难,一定要为国家多做事,不要报怨,不要让父母忧虑。昔日舜在历山耕种,在雷泽打渔,在河滨制陶。这些都不是舜自己的事情,而舜愿意做这些,就是为了孝养父母啊。在家贫和亲人衰老的情况下,人就会不择官职而出仕;当贫困到亲自挑水和舂米时,人就会不择美女而娶妻。因此,当父母健在时,做小事可以随大流,但不能有损道德大义,这样就不怕遭遇祸患。凤凰远离罗网,麒麟不进陷阱,蛟龙不到枯泽。以鸟兽的智力,尚且知道避害,何况是人呢?人生乱世,不能行正道;暴政肆虐,不能行仁义。然而,出仕做官是为了家中父母啊!”汝。颂文大意:周大夫的妻子,丈夫外出治理国事,她告诫丈夫不要懈怠,为了父母,勉力工作,遇事要考虑周到,因为亲人在堂。她作诗《鲂鱼》,劝勉夫君。)
据此《毛诗序》等,后世则有汝水附近为“汝旁化国”之称,并以“汝坟”代指和赞美“教化广被之国”。
《诗经》所称的“汝坟”在哪里?“汝旁化国”又在何处?
历史上,曾有很多人对“汝坟”做过考证,但大都莫衷一是,而今,人们的认识似有越来越乱
之象。本文尝试作以探讨。
遍查字典,“坟”字与诗义有联系的释义有:水边高地;大防(大堤);大;通“濆”,河边,沿河的高地。汝坟,即汝河岸边的高地或汝河大堤。《括地志》:汝水至豫州郾城县,名濆水。王应麟引《韩诗》作“汝濆”。《水经注》:“濆水出焉,世亦谓之大濦水。”《尔雅》:“河有雍,汝有濆。”《水经注》:“然则濆者,汝别也。”这里是说,“汝水”又名“濆水”。现行字典对“濆”的解释:水崖;与坟略同。自然成者濆,人为之者坟。(古水名)汝水岔流,即今河南省境的沙河。由此说来,“汝坟”和“汝濆”意义大致相同。而濆水则是平顶山附近沙河的古名。
目前,人们大都认同“汝坟”在汝州市,但还有汝南说、汝阴说和叶县说,还有人认为凡是汝河(甚至支流)岸边都是“汝坟”。
还从《诗经》说起。《诗经》中的诗篇反映的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的生活面貌,而《诗经》成书的时间大约在春秋之末,孔子曾经参与《诗经》的编纂工作。关于“周南”的地域范围,《诗经原始》说:“窃谓南者,周以南之地也。……及乎江汉之间。”即在周王都城的南面(即洛阳城以南),远至江汉地区。然而,汉代郑玄《毛诗传笺》说:“平王东迁,政遂
微弱,下列于诸侯,其诗不能复雅,而同于国风。”《周南》的诗作列于“风”而不归于“雅”,其源出地不会“及乎江汉之间”。其中绝大部分诗篇是西周末东周初的作品,采集于周平王东迁后的国都洛邑(今洛阳)以南地区。
西汉时,洛阳就设立了“周南驿”。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曾到洛阳向汉武帝复命西征战事,在周南驿看望生命垂危的父亲司马谈。东汉时,周南驿更名都亭驿,为全国中心馆驿,一直到北宋。元朝时,都亭驿又改称周南驿,其名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周南驿是河南的中心驿站,在洛阳城东南隅。此驿站即以古之“周南(即洛阳之南)”而命名。
北汝河发源于嵩县,流经汝阳、汝州、郏县、宝丰、襄县,在襄城县丁营乡岔河口汇入沙河,沙汝汇合后,古代统称汝河,亦名濦水,现称为沙河。北汝河就是古代所说的“汝水”,正处于“周南”之内。
夏商之时,汝州一带形成北梁山(现大峪山区)、南霍山(现岘山)、中间夹汝川(汝河两岸冲积地)的局面。周武王灭商和周公东征后,武王分封天下,其中将姬叔处(武王八弟)封于霍山(霍阳山,今名岘山,原为商代的霍侯国),将葛封于梁国(即汝州梁山,夏代为伯益所封之梁国),将姬叔旦(周公旦)封于鲁山(今鲁山县)。周公没有到鲁山
就任,而是留在镐京辅佐武王。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周公旦摄政。周公摄政第五年开始营建东都“洛邑”,次年建成。此后,召公奭主要经营镐京(史称宗周),周公旦主要经营洛阳(史称成周)。(如图)
(梁山、霍山、汝川与梁邑、周邑)
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众诸侯拥立太子姬宜臼为周
平王。公元前770年,在秦国护送下,周平王东迁至成周洛邑,史称东周,是为春秋时期的开端。东周王室的势力范围仅有方圆几百里,东至荥阳,西至潼关,南至汝水,北至沁水南岸。此时,周平王极力推行文王教化政策,稳定局势,重振国威,社会出现相对稳定的太平局面,而周围诸侯各国也相安无事。迁都之后,为了守护京畿的东南大门,加强其势力存在,周平王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封至汝州地区。《路史·后记十》:“平之子三,长曰精,封纵,为纵氏。次曰唐,封梁山,为梁伯。少曰秀,封汝川,谓之周。”根据记载,可以看出,姬唐的封地应当位于梁山范围,而姬秀(或为姬烈)的封地应在汝川之内。
姬唐的梁城很有可能在承休故城(今米庙镇榆树庙村北,现有古城墙遗存)。明《正德汝州志》记载:“蛮中聚:在州东北官庄保,相传为麻王所筑,不知何代。”《水经注》、《通典》认为:鄤乡城即蛮中聚(今汝阳县城东南)。清代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认为:“蛮城:在州(汝州城)西南。故蛮戎子国,亦曰鄤乡城,亦曰蛮中聚,俗呼麻城。”历史的事实是:楚昭王二十五年(公元前 4 91年)夏,楚国打败夷虎部落后,就开始谋划进攻北方。打算一夜之间突袭梁国和霍国。大将单浮余领兵突围鄤乡城(蛮城)戎蛮子国溃败。首领蛮子赤逃往晋阴地(现嵩县境内)(《左转·哀公四年》:“夏,楚人既克夷虎,乃谋北方。为一夕之期,袭梁及霍。单浮余围蛮氏,蛮氏溃。蛮子赤奔晋阴地。”)此时,梁国已
在戎蛮子的控制之下,梁城已改为蛮中(即后世称为麻城)。需要指明的是,《水经注疏》所记的汝阳城东南的蛮中聚有误,其实为“鄤城”或“鄤乡城”,俗称“麻家城”(非“麻解城”)。
姬秀(姬烈)的周邑在今温泉镇的东车坊村。《水经注》载:“汝水又经周平城南。”“周平城”之名使我们很容易地联想到周平王幼子姬秀的“周城”。根据《水经注》的描述,笔者数次到该地考察并采访当地老者,确定“周平城”就位于车坊村北山岭以南的地方。现在还有人称此地为“老城里”。该村南面汝水,北靠紫逻岭,西距紫逻口8公里,北离临汝镇不足10公里。此处是古代通往洛阳的必经之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由此北行,经李家驿(今临汝镇),过大谷关(登封颍阳),进入洛阳;由此西行,翻紫罗山(东汉设紫罗关),经菜店,渡伊河,到新城(伊川城南),沿伊河,过伊阙(龙门口),进入洛阳。周平城在此存在约200余年,后不见史料记载。
150多年后,由于戎蛮子势力的兴起和东进,霍山、汝川和梁山悉被戎蛮子占领,汝州成为戎蛮子国的主要领地。300年后,楚国的强盛和北进,戎蛮子国被灭,汝州大部分地方(嵩山以南、汝河两岸、全部霍山)成为楚国属地。
唐代诗人孟浩然(691-740),湖北襄阳人,在都城长安应进士不第,返归故里。他乘车经洛川,过嵩山,行至汝州,看到曾经逗留过的地方,思绪万千。停车休息时,他想起了同窗老友卢鸿一(隐居嵩山),就写诗《行至汝坟寄卢征君》表达自己落榜后的复杂心情:“行乏憩予驾,依然见汝坟。洛川方罢雪,嵩嶂有残云。曳曳半空里,明明五分。聊题一时兴,因寄卢征君。”之前,他去长安赶考经过汝州龙泉寺时,满怀金榜高中的激动心情,曾写《过龙泉精舍》一诗:“停午闻山钟,起行散愁疾。寻林采芝去,转谷松翠密。傍见精舍开,长廊饭僧毕。石渠流雪水,金子耀霜橘。竹房思旧游,过憩终永日。入洞窥石髓,傍崖采蜂蜜。日暮辞远公,虎溪相送出。”
唐代诗人祖咏(699-746)原籍洛阳,后移居汝州。他变卖洛阳的家产,在汝州购地建起宅第“汝坟山庄”。在这里,他过着田园生活,吟诗作词,以文会友。明人所辑《祖咏集》中大部分作品是祖咏在汝州所作,许多是歌颂汝坟的诗词,例如,《汝坟别业》、《归汝坟山庄留别卢象》、《汝坟秋同仙州王长史翰闻百舌鸟》。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好友王维因公路过汝州,拜会了祖咏,留宿祖咏“汝坟山庄”,彻夜畅谈。祖咏写诗《答王维留宿》直叙离别之情:“ 四年不相见,相见复何为。握手言未毕,却令伤别离。升堂还驻马,酌醴便呼儿。语嘿自相对,安用傍人知。花繁上林路,霜落汝川湄。”他们还一起畅游了汝州香积寺(
风穴寺)。王维写下了描写风穴寺的不朽诗篇《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日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龙。”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