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识汝官窑青瓷的胎?
汝 题记:今年5月25日至27日,在古代艺术品收藏专业委员会的组织下参加了“第一届(宝丰)官窑瓷器交流大会暨中国·宝丰第二届汝瓷陶瓷文化节”,借此机会走访了六家汝瓷烧制作坊,了解了宝丰县现代仿制汝瓷的规模与水平,也仔细观察了新仿汝瓷做旧的方法与做旧后呈现的质感;同时进行对比认真观察汝窑博物馆展出大量的出土残器∕残片,收获巨大,感触良多。本文主要谈谈如何辨识汝官窑的胎,所用的图片全部来自宝丰汝窑博物馆公开展出的残器∕残片,这是辨识和鉴定汝官窑青瓷的第一手资料。
在辨识汝官窑青瓷中往往会谈到“香灰胎”,但是在传世汝窑完整器上见不到汝官窑胎的真实质感和颜。因为绝大多数汝官窑是采用支钉支烧工艺,尽管也有少数几件汝官窑是采用“垫烧”工艺,但是露胎处是在慢慢冷却中氧化后胎的质感和颜。因此,要辨识汝官窑青瓷真正胎的质感和颜,从清凉寺汝官窑窑址考古出土巨量的残件∕残片中一定能到它真相。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天青釉“鸳鸯形香薰瓷炉”残件。
一.从现代陶瓷的分类标准辨识汝官窑青瓷胎的性质
一是国际标准。根据材料组成和烧成温度,国际标准将陶瓷分为三大类:陶器、瓷器、炻器。
陶器,制陶材料为黏土或瓷石。烧成温度为600—1000摄氏度。
瓷器,制瓷材料为瓷石、高岭土。烧成温度为1250摄氏度以上。
炻器,制造材料为黏土或瓷石。烧成温度为1000—1250摄氏度。
二是国内标准。按照陶瓷坯体的结构和致密度的不同,把所有陶瓷制品分为两大类:陶器和瓷器。
陶器,制陶材料为黏土与瓷石。烧成温度为600—1250摄氏度,吸水率为≧3%,胎体特征为断面粗糙,玻化程度差。
瓷器,制瓷材料为瓷石、高岭土二者兼而有之。烧成温度为1250摄氏度以上。吸水率为﹤3%,胎体特征为玻化程度高,结构致密细腻,断面呈石状或贝壳状。
从国内陶瓷分类标准看,胎体材料是普通黏土亦或是瓷石、高岭土,只要胎体未烧结玻化,
吸水率高于3%者,都属于陶器;胎体材料为瓷石、高岭土或二者兼而有之,胎体完全烧结玻化,吸水率小于3%者,皆为瓷器。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天青釉“器座”残件,器型较大,断面呈土黄。
而国际陶瓷分类标准是将那些烧造温度较高,胎体烧结较好的陶器(即中国标准的陶器)单列一类为“炻器”。
但是国内在瓷器大类中又细分出“炻瓷”的小类,也就是收藏界俗称的“半瓷半陶”或“细陶”。“炻器”类的特征吸水率>3%,透光性差,胎体较厚,断面呈石状,制造较精细。
从现代陶瓷分类看,无论国际还是国内标准,都注重胎体的结构和致密度,以吸水率的百分比作为区分陶和瓷的主要标准。因此,按照现代陶瓷标准,单纯从胎质⻆度来看,汝官窑青瓷属于硬质陶器⽆疑,或国际标准称为的“炻器”。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的汝窑天青釉“器座”残件,断面呈土黄。
我们仔细观察汝官窑青瓷出土残片的断面,很容易判断汝官窑青瓷的胎体基本呈“生烧”的状
态,但是在古代窑工们却巧妙利用高气孔率胎体的吸附作用来减缓石灰釉在高温状态下的流动性,使釉和胎的附着更紧密;因此不管是传世汝官窑还是出土的残器∕残片都没发现有剥釉的情况,而人土近千年的残器∕残片,釉面有的尽管腐蚀极其严重,甚至出现釉面的“白化”、“粉化”和“板结化”,有的釉面会出现明显的“缩釉”、“棕眼”现象,这是胎的孔洞“吸釉”留下的瑕疵。但是釉还是与胎结合很好。所以“炻器”的胎体不仅没有削弱汝瓷釉的质感,反而为天青釉汝瓷增强了“似玉非玉胜是玉”的艺术效果,利用胎的“缺陷”创造出汝官窑青瓷的美。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天青釉“龙形香盖”残件,断面呈土黄。
我们认真观察和分析汝窑博物馆展出的清凉寺汝窑出土的残件/残片,什么才是北宋汝官窑青瓷胎的真实质感和颜呢?
二.辨识汝官窑青瓷胎的质感
北宋清凉寺汝官窑青瓷烧制约40余年,经由哲徽两个朝代,汝窑烧制也经历了“初烧期”和“成熟期”。哲宗朝为初烧期,徽宗朝为成熟期。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天青釉折肩盘口瓶残件。
1、汝官窑青瓷胎的烧结度呈现两种质感。
总的来看,通过仔细观察分析汝官窑青瓷断面的胎质,很容易判断的特征是质地疏松,没有很好烧结,有的还会出现“夹生烧”现象,断面干涩而没有玻璃光泽,有的胎质还可以看到断层现象。用现代陶瓷标准看,汝官窑瓷的胎骨生烧现象是明显的。
汝窑胎的“夹生烧”现象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的汝窑残片,标为“红胎”。笔者认为,这种所谓的“红胎”是不是一种“夹生烧”现象呢?
但是经过仔细观察大致可分出两种不同的胎质:一种是吸水率和气孔率都相当高,呈现大大小小不同程度的孔洞(烧制初期)。另一种是除了上面呈现的断面特征外,胎的质感比较细密,很难观察到明显的孔洞现象(烧制成熟期)。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天青釉“器座”残件。
这块残片放大看胎质呈现两种现象:上面一条断面呈现大小不同的“孔洞”,下面一条断面呈现出胎质“细密”没有明显的“孔洞”。
2、根据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化学分析结果。汝官窑胎是用高铝粘土配制而成,其三氧化二铝(Al2 O3)含量介于27~31%之间。象这样的高铝质胎,其烧成温度至少要达到1300才能使胎完全致密化(即完全玻化)。 但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判断,大多数汝官窑青瓷的烧成温度只有1150—1220(炻器的温度为1000至1250摄氏度之间),少数有明显流釉现象的产品可达到1250。由于实际烧成温度比较低,所以大部分汝官窑的胎质都没有完全致密化,即使有些釉已经过烧的残片,其胎中仍含有较多的孔洞和一定量的开口气孔,胎的断面也没有出现玻璃光泽。通过比较,这就很容易辨识汝官窑胎的质感与标准瓷器的胎有明显区别。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天青釉“仰莲纹香座”残件。
3、汝官窑青瓷断面胎质呈现的两种特征。是因为当时是用手工制备出来的胎泥颗粒较粗,而且很难把包裹在其中的气孔和断层完全清除掉,以及胎土中含有较多的腐殖质;但经过精心淘洗并加以陈腐,再经反复揉练,可以大大减少这些缺陷的存在。
在成熟期汝官窑青瓷的胎要经过800摄氏度上下的素烧,再上釉高温一次烧成。使胎质基本上呈现细密化状态,甚至有少部分的胎质可以达到半瓷化状态。这一时期,窑工们对胎泥进行了精心淘洗、陈腐和反复揉练,同时进行素烧,胎的质量得以提高满足徽宗时期对汝官窑青瓷的质量要求。清凉寺汝官窑考古出土了巨量的素烧器,仅2012年考古出土素烧器就有几十万件/片之多。这次我们走访了六家在清凉寺仿制汝官窑的国家、省级大师,现在仿烧汝瓷也要进行“素烧—上釉—高温烧成”这样一个工艺流程。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的汝窑素烧器“出戟瓶”残件。
上面的素烧器标本可以观察到素烧器的断面胎质“细密”,显然当时的工匠在素烧器阶段就很重视汝官窑胎的质量。
为什么要进行素烧?(增加一次素烧成本就会增加,当然对于皇家用瓷是不计成本的,明清时期的官窑烧制也是不计成本的。)素烧是为了解决汝瓷薄胎、胎釉结合更好的问题。也证明在北宋晚期汝窑烧制成熟期,当时的窑工已经认识到素烧工艺的重要性,很好地解决了汝官窑胎的质量问题。
三.辨识汝官窑青瓷胎的颜
在传世的完整汝官窑青瓷上并看不到真实胎的颜,即使支钉支烧断面呈现的并不是“本胎”的颜。真实的胎应该是在新的打碎的断面才能看到。现在认为北宋清凉寺汝官窑青瓷的胎一般都称之为“香灰胎”。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天青釉洗的残片,断面呈“灰”。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天青釉“水仙盆”残片,断面呈“灰”。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天青釉残片,断面呈“灰”。
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研究指出;“窑址中出土的汝官窑碎片,其断面调接近土黄,这是毛糙的瓷胎表面与泥土长期接触所造成的。这种土黄用毛刷和清净剂反复擦洗仍不能完全除去,说明泥土已经和胎的表面发生化学反应。把残片打碎后,新断面的调极大多数为灰白或白中偏灰,这是汝窑真正的胎,而香灰的调是浅灰,虽与汝官窑的调比较接近,但仍有一定差别。”
宝丰汝窑博物馆展出的汝窑天青釉“器座”残片断面呈“土黄”。
长期参与清凉寺汝窑遗址考古的孙新民、郭木森著的《汝窑》一书中对汝官窑青瓷“胎”的表述是:“汝窑瓷器胎骨薄(但笔者在观察汝窑博物馆展出的考古出土残器断面,汝官窑青瓷大多数胎体较厚——笔者注)胎呈浅灰、灰白,因其调与燃烧后的香灰比较接近,俗称'香灰胎’”。
孙新民、郭木森著《汝窑》一书中关于汝窑胎的描述。
但是,《汝窑》一书中继续写到:“对出土的大量瓷器标本残片仔细观察发现,其断面调多接近土黄和灰中泛白,这是瓷胎断面与泥土长期接触腐蚀所造成的。”“把瓷片打碎后,新断面的调绝大多数为浅灰或灰白,褐灰和深灰极少。”根据孙新民、郭木森的研究,汝官窑青瓷真正的胎有四种调:浅灰、灰白和褐灰、深灰。只是后两种褐灰和深灰极少而已。在汝窑博物馆展出的残器∕残片中我们也到了两片胎为“深灰”的标本,而且的确极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