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道德篇 . 人生八德《八德故事之“耻”篇》
中华文化—道德篇 . 人生八德
《八德故事之“耻”篇》“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耻”人之为人的底线
耻:是羞耻.凡是不合道理的事,违背良心的事情,绝对不做.人若无耻,等于禽兽一样.“耻”也是自尊自重.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知道错误就去改过,为当所为,不也是勇的表现吗!
耻者,所以洁身也。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既有此天良美德。无耻即是无良。古人谓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良心若死,身在何益?故曰:“耻之于人大矣。”又曰:“人不可以无耻。”
孔子曰:“知耻近乎勇。”王曾曰:“知耻者可以行人之所不能行,任人之所不能任,万不至冒贡非几,为奸盗诈伪。自取亡身辱亲,败家亡国也。”
知耻:耻之一字,其利无穷,有于圣近,无与兽同。惭耻之服,无得暂卸,我佛训诲,庄
严第一。
八德篇之耻篇(12-1)---纯仁无愧
1、《八德》之耻篇(12耻)---纯仁无愧
诗曰:宋范纯仁,坦白胸襟,不援维例,无愧于心。
北宋时,范仲淹之子范纯仁被封为忠宣公,他曾经和司马光两个人讲论力役的征法,意见有分歧。后来朝廷里处治司马光一党的人,有一个叫韩维的人,因为从前做官的时候,同司马光意见不和,因此得到幸免。有人劝范纯仁根据韩维的前例,去要求免罪,范纯仁说:“我从前和司马光两个人,同在朝廷里论事,意见不和,那是正常的,要把这个当做现在脱罪的理由,那是不可以的。况且一个人,与其有了惭愧的心活着,还不如没有惭愧的心死去好呢! ”
知耻:耻之一字,其利无穷,有于圣近,无与兽同。惭耻之服,无得暂卸,我佛训诲,庄严第一。
八德篇之耻篇(12-2)---丘明素臣
2、《八德》之耻篇(12耻)---丘明素臣
诗曰:丘明所耻,匿怨友人,巧言令,足恭异伦。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叫左丘明的人,在孔子那儿学习经书,为解释孔子《春秋》而作《左传》。当时孔子曾经说:“凡是一个人说话说得好听,面装得好看,做出过分谦恭的样子,左丘明对于这种人觉得很羞耻的,我对于这种人也觉得很羞耻;隐藏了心里的怨恨,又去亲近他,这种人左丘明觉得他们很羞耻,我也觉得他们很羞耻。 ”孔子将左丘明引为同道,对于花言巧语、伪善的做法都感到很可耻。
西晋的杜预说:“孔仲尼是不登王位的素王;左丘明也就是不曾做官的素臣了。 ”后来在北宋元丰年间皇帝下了诏,把左丘明的像在孔子的大成殿里祭着,并且追封他为瑕丘伯。
八德篇之耻篇(12-3)---相如称疾
3、《八德》之耻篇(12耻)---相如称疾
诗曰:相如忍辱,秦不加兵,廉颇感化,请罪负荆。
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听说赵国得到和氏璧,便派使者到赵国,说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赵王不敢得罪秦王,又不愿交出和氏璧,一时间进退两难。这时,蔺相如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去秦国,并保证如果秦国不交城池,他就把玉璧完整地带回来。蔺相如到了秦都咸阳后,见秦王并不真心换玉璧,便要秦王沐浴斋戒后,才肯交出玉璧。在此期间,蔺相如派人从小路上偷着把玉璧带回了赵国(历史上称为“完璧归赵”)。秦王听说玉璧已返回赵国,十分生气。秦王想杀了蔺相如,但又一想,杀了他玉璧也得不到,只能破坏两国的关系,便把他放了回去。之后,他又随赵王到渑池赴宴,蔺相如临危不惧,斥责秦王,使赵王免受秦王的侮辱。
赵国老将廉颇战功卓著,被封为上卿;蔺相如因连立大功,被封为相国,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中不服,认为自己的功劳比蔺相如大,职位反而比他低,几次借机想羞辱蔺相如,蔺相如总推说自己有疾病避开廉颇,以免发生冲突。有一次,在路上蔺相如遇到廉颇的马车从对面走来,蔺相如一定让自己的马车绕道走;还有一次,廉颇站在蔺相如的门外,大喊大叫,让蔺相如出来,要同蔺相如讲讲理,蔺相如闭门不答。廉颇还到处扬言说:“有朝一日,蔺相如要是碰到我的手里,我一定要当众出他的丑,叫他别太得意了! ”
这件事可把蔺相如的门客和手下人都气炸了,他们觉得在这样胆小怕事的人手下干事太没意思,也颇觉羞耻。便推举几个领头的人去见蔺相如,对他说:“我们之所以远离家乡亲人,投奔到您的门下,就是因为敬慕您的为人,敬慕您那种智勇过人的大丈夫气概。可是如今您和廉颇同居上卿之职,地位又不比他低,他在外面那样辱骂您,您却害怕他到这步田地。上朝时您不敢跟他见面,在路上碰见他也这么躲躲藏藏的,这样的窝囊气连我们做下人的也受不了。如果老是这样下去,说不定哪一天人家还要骑到我们脖子上来啦!我们没有您的气量大,只好跟您告辞了。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