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舍人文化
蔺战国时期舍人文化(研究性学习小论文)
钱老师下水作文
抗疫期间上网课。最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了《廉颇蔺相如列传》,不料对战国舍人发生了兴趣,给同学们出了个小论文的题目《战国时期舍人文化》。以身示范,自己也下谁做了一篇。
课文中不仅蔺相如起初是宦者令缪贤的舍人,蔺相如被任命为上卿后,躲避着扬言要当面羞辱他的廉颇。家中舍人起请辞。蔺相如急切之下解释道:“不是我怕廉颇,有我俩在秦国不敢对赵国怎样,如果我俩内斗那势必给秦国有机可乘。我只是把国家利益放在个人恩怨前面考虑而已!”蔺相如这顿表白不知如何传导廉颇耳朵里,我看大概率的可能是两家舍人互相通气。最后还是廉颇家舍人领着老将军到蔺相如家负荆请罪。这段故事名唤将相和。将相之间那帮舍人暗中联络,促成将相言和,为维护赵国安全做出了很重要贡献。战国时期舍人的作用真的不可小觑。
舍人亦称门客舍人一般指的是依附于豪门权贵的有一定能力的人才
春秋时期权贵阶层逐渐形成豢养舍人(门客)的风气。原因有多方面。
一方面是国家需要。诸侯国国君把选拔收罗底层人才的责权分摊给了贵族权臣,国家有需要有岗位的时候,贵族权臣可以推举贤才,一时没有合适岗位时,就拜托权贵豪门把人才或者潜在人才养在府中。这样至少可以做到人才不轻易流失,为敌对诸侯所用。
另一方面是贵族权臣的需要。贵族权臣伴君如伴虎,春秋争霸,内外竞争都很激烈。公子将相都会感觉危机四伏,需要贤能之辈相助。各种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权贵们争夺人才网罗豪杰甚至异化为把舍人数量当作身份的象征,显摆的装饰。
还有一方面,是底层有志之士、身怀绝技之辈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春秋末期,百家争鸣,私学兴起,底层人才需要谋求生机,需要一展才华的上升通道。
到了战国时期舍人队伍渐成一个阶层逐步形成了华夏特有的一种文化,绵延直到当代。不同时期舍人文化的特点有所差异。本文试图探讨的是战国时期舍人文化的整体概况。
战国舍人大行其道。从成就和知名度来看,至少有高级(上宾)、中级、低级三个层级。
高端舍人,凭借勇气和才能,抓住机会报效国家“闻于诸侯”,甚至出将入相。吴起、苏秦、张仪、蔺相如、李斯就是这个级别的;中等级别的能够为东家效劳,取人钱财,,很有职业操守。冯谖、毛遂、侯嬴便是这等职业人士,都是当时的高级白领,俸禄优厚。低端舍人不仅寂寂无名,也许还要时时面对生存危机。
从技能分类,战国舍人主要有文武两大类
文士类舍人中蔺相如和李斯最为出名毛遂自荐中的毛遂、唱“长铗归来乎食无鱼”的冯谖都还算是有些名目,文职舍人中有很高成就却寂寂无名者更多。比如秦相吕不韦门下有三千门客为他编撰《吕氏春秋》,诸子百家门生集中一起,终于成就这部杂家名著流传于世。
武士类舍人中吴起、李同、专诸朱亥荆轲等较为著名。有成为军事家(兵家)的,比如吴起,有《吴起兵法》流传后世;有成为率领敢死队冲锋的,比如李同,为保卫平原君率领三千死浴血奋战;更多是绝命刺客比如专诸朱亥荆轲,为国为主,以命相搏,士为知己者死
还有一些舍人既不是文士也不是武士只是身怀一技之长的食客。比如孟尝君门下的鸡鸣狗盗之徒。关键时候能为主人排忧解难,也算人尽所能。
战国时期,豢养舍人门客已成为公子卿相身份的象征,“战国四公子”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各个门下数千舍人。秦相吕不韦也不遑多让,其众王子卿相也都以门下人才济济为荣。人多了自成江湖,自然就会产生江湖规矩,形成族文化。战国时期,舍人(门客)与东家(主人)是双向选择的契约关系。舍人界最初就有“良禽折木而栖”的独立人格。一旦成交,有一定主仆成分,但弱势的舍人也是可以主动要求解约的。因此舍人不是奴隶,是“人”、是“客”,不是“奴”。
舍人界的规矩就因此产生了
“忠义”是舍人比较普遍的价值观忠于东家,不仅达到“拿人钱财”职业人士基本要求,而且忠到可以勇于担当,牺牲性命蔺相如在秦王朝堂上呵斥其“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严明约束者。明确告知和氏璧已经完璧归赵,“臣请就汤镬”,自愿赴死。李同、朱亥、专诸荆轲等人都是所谓死士生死存亡置之度外一腔热血报效知己。
“独立”战国时期舍人比较鲜明的特当时,人才市场属于买方市场,奇货可居。贤能之士与礼贤下士的权贵双向选择,舍人对东家主子也是有很高道义和实力要求的。你要是显出明显的缺陷,对不起,舍人甚至会起与你解约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就出现两次舍人请辞”。一次是课文中的内容,一次是没被选入课文的内容。没选入课文的内容大概如下:廉颇被新任国君冷落,他门下舍人一哄而散,弃他而去。不久廉颇官复原职,这帮舍人腆着脸又回来了。廉颇很生气轰他们滚,他们却觉得很正常:“噫,凭什么轰我们!天下人都是这么干的。你有势力时,我们跟随你;你没有势力时,我们当然会走。这是一个世人皆知的简单道理,你有什么可抱怨的?”可见这种观念还不是个别舍人的价值观。
忠义和独立在这里显得很矛盾其实不矛盾,一方面战国时期舍人品质各有层次的,有的较注重名誉,有的较注重实利;另一方面,战国时期舍人的“忠义”是有前提条件的,你礼贤下士,他可以为你舍生取义;你德义高尚合他心意,他可以为你赴汤蹈火;你不符合他的要求,他就可能另攀高枝。豫让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双向选择的,忠义和独立可以说互为表里的。
卓尔不智慧出众是舍人另一给人印象深刻的特。能被《战国策》、《史记》等经典记载的舍人,一般都具备胜过常人的眼光和能力。尤其是文士类舍人,能够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中看清楚矛盾实质,把握主动,帮助东家或者国君转危为安。比如冯谖为孟尝君收买人心,预设“三窟”,在孟尝君落难时助他东山再起,体现了非凡的见性和洞察力。还有吴起、苏秦、张仪、蔺相如、侯嬴、冯喜、朱英……战国舍人的智慧留下了许许多多发人深省的历史故事,成为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汇入华夏文明的历史长河。
舍人身份卑微,依附权贵、寄人篱下,他们的最低目标是安身立命,最高目标是建功立业。丧失声誉是自绝前程,能力平庸也终将被淘汰。所以舍人重名誉一诺千金,舍人视机遇若稀世珍宝,一旦出现,舍命相博。只为博取个青史留名,梦想成真。
舍人门客制度早已经绝迹但是我中华历史中不同时代都有豪门私人的智囊家将以不同形式不同称谓延续着舍人文化明清时期封疆大吏身边所谓幕僚、师爷,就是战国舍人的一种传续。舍人文化对于当下职场年轻人也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忠于职守,积极进取,精益求精,勇于担当。无论是在公务员队伍、跨国集团还是在民营企业,战国舍人的勇气与智慧一直不乏传人。
当然人无完人,战国舍人形象个性各异,境界参差。舍人文化除了忠义可嘉勇于担当之外,也存在一些消极的负面影响。比如吴起杀妻求将,李园恩将仇报谋害春申君,李斯迫害同门韩非子等等,手段卑鄙,影响恶劣。毕竟从底层崛起,急切地追名逐利,有时过于轻视生命和道义。其实最终这些成了反面事例,给后人提供教训。(字数2820
参考书目
《战国策》(中华书局2012版,编订者刘向
《史记》(中华书局2005版作者司马迁
《门客文化探源》(《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6期,作者鄢烈山)
《史记中的门客文化》(中国论文网 作者陈少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