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晔《后汉书—卓茂传》和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四十》文言文比较阅读及译文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性宽仁恭爱。初辟丞相府史,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默解与之,挽车而去,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迁密令。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矣。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茂为太傅,封褒德侯。”
论曰:卓茂断断小宰,无它庸能,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范晔《后汉书·卓茂传》)
臣光曰:孔子称“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是以舜举皋陶,汤举伊尹,而不仁者远,有德故也。光武即位之初,权略诡辩之士,方见重于世,而独能取忠厚之臣,旌循良之吏,享祚久长。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四十》)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幸至丞相府归我 幸:希望。
B.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诣:前往。
C.茂辟左右问之曰 祚辟:躲避。
D.方见重于世 重:尊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子亡马几何时 河曲智叟亡以应
B.乃诣府送马,叩头谢之 良乃入,具告沛公
C.诚能为人所不能为 天公诚不我欺
D.亭长素善吏 择其善者而从之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有人误把卓茂的马认为是自己丢失的,卓茂也不解释,就把马给了那人,那人到丢失的马后,把马送还了卓茂,并感谢卓茂的大恩大德。
B.卓茂担任密州令时,有人告发一位亭长私自把他遗失的米肉占为己有。卓茂问明情况,原来是那人惧怕亭长而不敢向亭长索要,并非亭长逞威凌弱。
C.告发亭长者认为,官吏不应该接受别人的礼物,如果收受,就是违背了律条的规定,亭长收受了自己的米肉,自己应当向上司告发,使其受到惩治。
D.范晔和司马光都认为,卓茂受重用是因为其性情忠厚仁爱,懂得以礼教化百姓,光武帝相信他有能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4.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答案】
1.C
2.A
3.C
4.(1)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
不仁义的;失去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2)那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因此)天下人都反叛他。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C.句意:卓茂屏退左右问那人。辟:屏退。根据上下文语意推断,卓茂并没有“躲避”的意思,只是不愿扩大知情的范围。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前句是说“您的马丢失多久了?”,“亡”:动词,丢失。后句是说“河曲智叟无言以对”,亡:通“无”,动词,没有。
B.前句是说“于是他便来到丞相府归还马匹,并且向卓茂叩头谢罪”,后句是说“张良于是进来,把事情都告诉了刘邦”。两个“乃”,都是连词,于是、就。
C.前句是说“确实能做好别人所作不到的”,后句是说“老天确实没有骗我”。两个“诚”,都是副词,的确,确实。
D.前句是说“亭长平素就是个好官”,后句是说“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两个“善”,都是形容词,好的。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感谢卓茂的大恩大德”错误。原文“叩头谢之”是说“叩头谢罪”,而非“感谢卓茂的大恩大德”。
B.“有人告发一位亭长私自把他遗失的米肉占为己有”错误,原文“人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是说“有人曾告一亭长接受他赠送的米肉”,“遗”是赠送的意思。
D.“范晔和司马光都认为,卓茂受重用是因为其性情忠厚仁爱,懂得以礼教化百姓”错误,文中分别对应的是“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而独能取忠厚之臣,旌循良之吏”;另外,“光武帝相信他有能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也错误,从“时光武初即位,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今以茂为太傅,封褒德侯。’”可知,光武帝树卓茂为世人的榜样醇化世风。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微”,(假如)没有,或“没有”;“因”,依靠;“与”,结交、亲附;“所与”,同盟者;“知”通“智”,明智、理智;“其”,还是。
(2)“举”,杀尽;“刑”,名词动用,处罚;“胜”,用尽;“皆”,都。
参考译文:
卓茂字子康,是南阳宛人。性格宽厚仁爱谦恭。当初被朝廷征召出任丞相府史,当他从相
府走出来时,有人指认他骑的马匹是自己的。卓茂问说:“您的马遗失多久了?”那人答道:“大约有一个多月!”卓茂有那匹马已经多年,他心里知道对方误认,仍默默解开缰绳将马牵给对方,自己拉车离去时,回头告诉他:“如果发现这匹马不是您的,请您来丞相府还我!”隔了几天,那位马主另外到遗失的那一匹马,于是他便来到丞相府归还马匹,并且向卓茂叩头道谢。
后来因卓茂精通儒家学术被举荐为侍郎,调动担任密县县令。(卓茂对百姓)忧心苦思教诲不倦,视百姓为自己的孩子,任用贤良教化百姓。有人曾告一亭长接受他的米肉,卓茂屏退左右问那人:“是亭长你要的?还是你有事托付他而给的?”那人说:“我前去送给他的。”卓茂说:“你送他米肉那人接受,什么原因说这样不对呢?”那人说:“我私下听说贤明的君主,使百姓不惧怕官吏,官吏不向百姓索取。现在我害怕他,所以送他米酒,亭长既然最终接受了,所以我来告他。”卓茂说:“你是鄙陋的人啊。大凡人之所以比禽兽尊贵,是因为人们讲求仁爱,懂得互相敬重。现在邻里年长的人尚且送给他们礼物,这是为人之道中用来使人互相亲近的方式,更何况官吏与百姓之间呢?官吏只是不能乘势求取馈赠罢了。你偏偏不想修行,岂能远走高飞,脱离这个世界呢?亭长平素就是个好官,过年时送些米肉,这是礼节。”那人说:“假如这样的话,法律为什么禁止那样做呢?”卓茂笑着说:“
律条的设定要合乎大的准则,礼制的理顺要合乎人间真情。而今我用礼教导你,你必定没有怨恨;用法律来惩治你,和处置自己的手足有什么不同呢?”于是那人接受了卓茂的训诫,亭长也很感激他的德惠。过了几年,教育感化普遍实行,东西掉在路上都没人捡走据为己有。那时光武帝刚刚登上王位,就下诏说:“先前密州县令卓茂,约束自己加强自身修养,坚持自己的节操纯洁不变,的确能做好别人所作不到的。而今任他为太傅,表扬封他为德侯。”
评论说:卓茂绝对是个小官,没有其它才能非常平庸,然而首先施以聘请任命,用优胜的言辞尊重的礼仪,这与周王燕王旌表闾里有什么不同吗?拥有敦厚的性情宽广的胸襟就接近于仁爱,有人触犯了自己也不计较就接近于宽恕,遵循这个道理,埋怨悔恨怎么会招致呢!
(范晔《后汉书·卓茂传》)
臣司马光说:孔子称“举荐贤能的人来教化百姓,没有才能的就会勤勉”,所以舜帝举荐皋陶,汤举荐伊尹,而使不仁者远离,这是施行德政的缘故。光武帝登上王位之初,精通随机应变谋略和能够欺诈巧辩的士人,正被世俗所尊重,然而光武帝偏偏能选取忠厚的臣子,
表扬遵守贤良的官吏,皇帝在位才久远。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四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