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应坚持多学科融合理念,在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劳动专题教育实践中实施多学科融合教育,落实三个层次的中职劳动教育目标,培
养正确劳动观,提高劳动技能,感受职业精神,培育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成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职业人才。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社会实践活动。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为落实中央提出的劳动教育方针,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纲要》则进一步明确劳动教育的意义、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为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作为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一的劳动教育,在长期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淡化和弱化的困境下,重新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等重要地位。劳动是职业的内涵,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具有技术技能的劳动者,劳动教育水平也体现了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目标是否达成。重视劳动教育,虽是职业教育的应有之义,但随着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家庭结构改变、社会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科技进步带来的智能化、自动化劳动工具的使用等现实因素影响,中职生也存在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等现象。因此,要贯彻落实国家提倡的劳动教育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劳动综合素养,提升对职业劳动的认同感,必须加强中职生劳动教育。本文依据教育部门颁布的有关劳动教育政策、文件精神,
结合职业学校专业及课程教学实际,从多学科融合角度,以广州市司法职业学校(以下简称“我校”)开展的劳动教育为例,就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策略进行探讨。
劳动模范人物事迹简介1 多学科融合开展劳动教育的内涵及时代意蕴
“多学科融合”是二十世纪以来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也称为 “跨学科融合”,至今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它起源于美国“STEM”教育,其理论基础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建构
础上,打破学科界限,以复杂情境、问题、任务、项目为学习载体,通过有机整合不同学科内容以解决问题,它促进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活动,避免了学科教学知识上的孤岛化、僵硬化、碎片化,进而提升学生灵活迁移,实现运用多学科知识去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的过程。
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发展使劳动的形态也发生巨大变革,劳动的内容形式也更为综合,往往需要多方面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坚持多学科融合理念开展劳动教育,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促进学生劳动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升,为时代培养复合型的劳动人才。
2 多学科融合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2.1 多学科融合是适应新时代劳动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劳动已经进入了多元化、信息化、人工智能化的新时代。劳动“不再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简单划分,更是身体、心理、认知、情感、意志等要素全面参与、高度融合、协调统一的整体”。劳动教育已打破原有学科边界,以越来越复杂的形态出现在教育领域,劳动教育不仅要弘扬劳动精神,还要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往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学生将劳动认知、学科知识、专业技能和一般性能力在更广泛、具体的劳动情景和实践中得以综合应用,从而落实中职生劳动精神的培养、劳动技能的训练、劳动情感的提升。
2.3 多学科融合是落实中职劳动教育目标的重要手段
《意见》对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目标有清晰的定位:“中等职业学校重点是结合专业人才培养,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从《意见》可以总结出,新时代职业学校的劳动教育目标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一是思想层面目标,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二是能力层面上的目标,即培养学生扎实的劳动知识技能;三是品质层面上的目标,即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和积极的劳动心态,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了实现三个层次的劳动教育目标,《纲要》进一步从中职学校的三种不同性质课程教学做出规定:一是在公共基础课融入劳动教育,二是在专业课程融入劳动教育,三是在劳动专题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纲要》对开展劳动教育的课程指引,直接体现了多学科融合理念。说明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并非独立设置一门劳动课程就是达成目标,而是需
(图一)
三类课程的融合劳动教育,从内容上看既各有侧重点又相互联系,呈现出一个梯级上升的过程。因此,在多学科融合理念下开展中职劳动教育的策略,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
3.1 多学科融合开展以职业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劳动观教育
思想指导行动。正确的劳动观教育对中职生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塑造以及劳动素养的培养起到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从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发布的关于劳动教育的指导性文件看,都突出强调了劳动观教育的重要性。
(1)在语文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
语文教学中有着极为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虽然语文教学并不直接传授劳动技能,但它对学生劳动情怀、劳动精神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它可以通过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的学习让学生体悟“劳动”,从语言文字中认识、理解劳动,进而发现、欣赏劳动的美和对个人成长的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体会劳动情代表,但都向学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劳动观念。通过文章的学习,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上和身边的“最美劳动者”,进一步体会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2)在思政课程教学中融合劳动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把劳动教育、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标准,在
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正确认识劳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职业观、就业观、创业观和人才观……自觉践行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不断提升职业道德境界。”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上,应结合“中国特社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四门思政课内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精神和正确的劳动观、就业观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观,理解人的本质是劳动,认可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重要环节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理解劳动与经济、劳动与社会、劳动与职业之间的关系,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用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为引领,特别是利用成功校友的典型案例,将劳模和能工巧匠引进课堂,通过自我叙事讲述劳模成长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劳模和热爱劳
育比普通教育更具有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和充足的条件设备。职业学校开展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校内主要有职业体验学习、专业实训,校内有见习学习、顶岗实习等。专业课的学习无疑是学生劳动技术技能培养的主要阵地。但单一地强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也容易使劳动教育简单地陷入工具理性之中,这样的劳动教育无疑违背了当今时代所倡导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理念,加剧了人的工具化,背离教育的本质和初衷。因此,开展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时,也需要融合人文学科等多个学科素养,如我校开展的安保专业实训活动,不仅需要学生擒拿格斗技术,还需要一定的法律学科知识等等。
3.3 多学科融合开展专题劳动实践活动
劳动专题教育必修课为中职学校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提供了时间保障。在专题劳动实践活动开展前,需要有多层次、系统化、任务式、有计划的活动设计,以具体的劳动任务或劳动项目为抓手,以一门到两门学科知识为基础,融合多门学科内容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其设计原则,一是,要遵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尊重每一位学生发展需求;二是,要联系学校劳动教育实际,包括学校所能提供的师资、场地等资源是否能够支持开展相应的劳作、发表主题等。经过一个学期的专题实践,田园乐专题劳动实践活动通过劳动教育与语文、数学、科学、德育、信息技术、美术等学科课程的融合,不仅提高了学生学科学习的兴趣,掌握了简单的劳动技能,体验了劳动的快乐、赚钱的艰辛,还提高了对自然的好奇和探索的热情,形成了尊重事实和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更学会了尊重劳动、敬
畏生命,学会了团队合作、劳动分享,学会了珍惜和感恩,培养了积极健康的劳动观念和人生态度。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开展中职劳动教育,必须坚持多学科融合理念,将劳动教育与多学科教学有机融合,共同挖掘劳动教育资源,广泛开展多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实践,促进劳动教育目标的达成,为国家培养更多素质高、技能强,爱岗敬业,具有职业荣誉感、工匠精神的新时代职业人才!
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一般课题《学科融合视野下革命传统文学作品的教学研究——以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为例》(立项编号:202113626)。
(作者单位:广州市司法职业学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