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节选】
第一节 中国的国情国力
一、国土与资源
(一)自然状况
1.我国的地理位置与国土面积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东南面对海洋,西北深入亚欧大陆,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我国领土面积约为960万平方千米,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位居世界第三。我国的陆地边界全长约2.28万千米。东邻朝鲜,南连越南、老挝、缅甸,西南和西部与印度、不丹、尼泊尔、巴基斯坦、阿富汗接壤,东北、正北有俄罗斯、蒙古,西北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邻。除了广阔的陆地以外,尚有宽阔的海域和众多的岛屿。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千米;如把沿海岛屿的海岸线也计算在内,则长度超过3.2万千米。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及文莱等国,与我国隔海相望。
2.我国的地形
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中国近海大陆架比较广阔,渤海和黄海的海底全部、东海海底的大部分和南海海底的一部分,都属浅海大陆架。目前,开发海洋资源,尤其是石油资源主要是在大陆架上进行的。
中国的河湖地区分布不均,内外流区域兼备。中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的界线大致是:北段大体沿着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东部)一线,南段比较接近于200毫米的年等降水量线(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这条线的东南部是外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河流水量占全国河流总水量的95%以上,内流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但是河流总水量还不到全国河流总水量的5%。我国的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珠江、淮河、黑龙江、京杭运河等。 中国湖泊众多,共有湖泊24800多个,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就有2800多个。湖泊数量虽然很多,但在地区分布上很不均匀。总的来说,东部季风区,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着中国最大的淡水湖;西部以青藏高原湖泊较为集中,多为内陆咸水湖。著名的湖泊有鄱阳湖、洞庭湖、洪泽湖、太湖、巢湖、青海湖等。
3.我国的气候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冬季风产生于亚洲内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
(二)资源状况
1.我国的土地资源
中国土地资源有四个基本特点:
(1)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千米,海域面积473万平方千米。国土面积,居世界第3位,但按人均占土地资源论,在面积位居世界前12位的国家中,中国居第11位。
(2)类型复杂多样,耕地比重小。 中国地形、气候十分复杂,土地类型复杂多样,为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但也要看到,有些土地类型难以开发利用。对中国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耕地,所占的比重仅10%多些。
(3)利用情况复杂,生产力地区差异明显。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由于中国自然条件的复杂性和各地历史发展过程的特殊性,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的情况极为复杂。
(4)分布不均,保护和开发问题突出。 这里所说的分布不均,主要指两个方面:其一,具体土地资源类型分布不均。其二,人均占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中国广阔的草原资源利用不充分,畜牧业生产水平不高,然而,在局部草原又面临过度放牧、草场退化的问题。
2.我国的水资源
河流和湖泊是中国主要的淡水资源。因此,河湖的分布、水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各地人民的生活和生产。中国人均径流量为22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径流量的24.7%。各大河的流域中,以珠江流域人均水资源最多,人均径流量约4000立方米。长江流域稍高于全国平均数,约为2300~2500立方米。海滦河流域是全国水资源最紧张的地区,人均径流量不足250立方米。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情况是南多北少,而耕地的分布却是南少北多。比如,中国小麦、棉花的集中产区——华北平原,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0%,而水资源只占全国的6%左右。水、土资源配合欠佳的状况,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北方地区缺水的程度。
中国水能资源蕴藏量达6.8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70%分布在西南四省、市和西藏自治区,其中以长江水系为最多,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黄河水系和珠江水系也有较大的水能蕴藏量。目前,已开发利用的地区,集中在长江、黄河和珠江的上游。
3.我国的矿产资源
中国幅员广大,地质条件多样,矿产资源丰富,有矿产171种,已探明储量的有157种。其中钨、锑、稀土、钼、钒和钛等的探明储量居世界首位。煤、铁、铅锌、铜、银、汞、锡、镍、磷灰石、石棉等的储量均居世界前列。
中国矿产资源分布的主要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匀。如铁主要分布于辽宁、冀东和川西,西北很少;煤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和西南区,其中山西、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最集中,而东南沿海各省则很少。这种分布不均匀的状况,使一些矿产具有相当的集中,如钨矿,在19个省区均有分布,储量主要集中在湘东南、赣南、粤北、闽西和桂东-桂中,虽有利于大规模开采,但也给运输带来了很大压力。为使分布不均的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地调配使用,就需要加强交通运输建设。
4.我国的生物资源
(1)植物资源。中国幅员广阔,地形复杂,气候多样,植被种类丰富,分布错综复杂。在东部季风区,有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亚热带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以及亚高山针叶林、温带森林草原等植被类型。在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有干草原、半荒漠草原灌丛、干荒漠草原灌丛、高
原寒漠、高山草原草甸灌丛等植被类型。植物种类多,据统计,有种子植物300个科、2980个属、24600个种。其中被子植物2946个属(占世界被子植物总属的23.6%)。比较古老的植物,约占世界总属的62%。有些植物,如水杉、银杏等,现在世界上其他地区已经绝灭,都是残存于中国的“活化石”。种子植物兼有寒、温、热三带的植物,种类比全欧洲多得多。此外,还有丰富多彩的栽培植物。从用途来说,有用材林木1000多种,药用植物4000多种,果品植物300多种,纤维植物500多种,淀粉植物300多种,油脂植物600多种,蔬菜植物也不下80余种,成为世界上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2)动物资源,中国是世界上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据统计,全国陆栖脊椎动物约有2070种,占世界陆栖脊椎动物的9.8%。其中鸟类1170多种、兽类400多种、两栖类184种,分别占世界同类动物的13.5%、11.3%和7.3%。在西起喜马拉雅山-横断山北部-秦岭山脉-伏牛山-淮河与长江间一线以北地区,以温带、寒温带动物为主,属古北界,线南地区以热带性动物为主,属东洋界。其实,由于东部地区地势平坦,西部横断山南北走向,两界动物相互渗透混杂的现象比较明显。
5.我国的海洋资源
我国是一个陆海兼具的国家,海岸线长达1.8万千米,居世界第四。按照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我国主张的管辖海域面积可达300万平方千米,接近陆地领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其中与领土有同等法律地位的领海面积为38万平方千米。
在我国的海域中,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7372个,大陆架面积居世界第五位。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油气资源沉积盆地约70万平方千米,石油资源量估计为240亿吨左右,天然气资源量估计为14万亿立方米,还有大量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即最有希望在本世纪成为油气替代能源的“可燃冰”。我国管辖海域内有海洋渔场280万平方千米,20米以内浅海面积2.4亿亩,海水可养殖面积260万公顷;已经养殖的面积71万公顷。浅海滩涂可养殖面积242万公顷,已经养殖的面积55万公顷。我国已经在国际海底区域获得7.5万平方千米多金属结核矿区,多金属结核储量5亿多吨。
(三)资源保护政策
1.我国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和综合整治
中国面临着十大生态问题:
中国国土面积 (1)占国土65%的山区、9.7%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开发利用不当,形成大范围水土流失,加速了生态失衡;
(2)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害、成灾面积不断扩大;
(3)森林面积不断缩小,采伐量远超过生长量;
(4)草原长期放牧,重用轻养,每年退化200万公顷,累计退化面积近1.8亿公顷,占可利用面积的57%;
(5)中国是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北方沙漠面积达149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15.5%;
(6)中国是严重缺水的大国,过量开采,浪费惊人,人为污染,水资源危害加剧;
(7)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地区间资源承载能力差异甚大,中国处于人口负荷过重的临界状态;
(8)大气污染严重,酸雨态势扩大,废渣排放增加,垃圾包围城市已是十分突出的环境问
题;
(9)农林环境污染正由点到面向全国蔓延,部分乡镇企业成为最大的污染源,经济发展的成效正在被抵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