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学校开展劳动教育课”导写及范文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云南农业大学的丁同学“火了”。他的课程内容十分“新颖”吸引人:咖啡种植、农业机械……一个学期里,在烈日下埋头干活是家常便饭,但品尝到咖啡那一刻,丁同学却说“能真正体会到作为农学生的快乐”。
材料二:
从今年秋季开学起,不少中小学的课表中“劳动课”正式入列。一些学校将“第一课”搬到农田里,同学们通过收割稻谷、打谷子、晒谷子等实践,感受“粒粒皆辛苦”的深刻含义……某校长说,劳动教育的意义就是让学生用身体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让孩子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
汽车报价2023大全
材料三:
袁隆平,这位“看上去更像农民”的科学家,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不是他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的耕耘,哪能“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习近平强调,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劳动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
某中学生在网上抱怨学校在新学期开展的田野劳动课程,请你根据材料内容任选角度写一篇文章,积极回复该学生。
【立意参考】
收获劳动的果实,是人生最大的乐事;
劳动是幸福的必修课;
劳动,成就梦想的开始;
脚踏实地,是一种风范。
【优秀标题】
《扬时代风帆,筑劳动之基》
《弦歌自不辍,躬身当奉献》
《以劳动为尺,丈量祖国大地》
《民生于勤,国立于劳》
《劳动为美,纷华不染》
《最美的水滴》
《劳以冀微,图增日辉》
《劳动赋值青春,双手成就梦想》
《辨乎劳动之境,定乎耕耘之间》
《用双脚才能丈量大地》
《一梦禾下乘凉,一躬卫国安康》
《锄禾方晓粒粒苦,劳动才得丝丝甜》
《念物力唯艰,奋锄禾下土》
《在希望的田野上》
《劳动为犁,耕耘梦想》
《根植沃土,自见南山》
【优秀范文】
1于实践中育劳动之精神
某大学将农场劳动设为必修课,将这作为毕业通行证。夜幕风雨中,手持微光仍要栽种菜苗,这一课程设定似乎与大学教育风马牛不相及,然若探其本质,乃是于实践中育劳动之精神。(引材料,提出论点)
农场劳动是古人们耕田而作的变形,于其中更能体验“汗滴禾下田”的艰辛。夜幕风雨中劳作,不是不心疼学生,而是让学生将“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的反省深刻心间,让学生投入社会后,对感恩持敬重之心,即“尽日不能忘”。书本知识曾是人们寄予了人生希望的“安可结”,“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成为了读书人祈求的极高境界,然而纵观古今,通览中西,“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知识储备不再是“圭臬”,实践能力更能一展我辈风姿!(对材料展开分析,论证论点)
欲求实践之乐,育劳动之精神,就要冲破温室,在自然的风雨中生长。
可是现在,孩子在一个家庭中堪称“明珠”,不少父母爱孩子到了“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地步,日常家庭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妈妈,我帮你拖地吧!”“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但事实是,如果在父母的心里,我们永远是他们的小毛孩子,我们一直囿于他们的关爱之中,不去体验,不敢实践,又怎会培育劳动精神呢?所以,冲出温室,在阳光下,大胆实践,培育劳动之精神! (从反面论证不劳动就不能培育劳动精神;要想弘扬劳动精神,就不能囿于温室)
如何进行劳动教育?如何培育劳动精神?(提出问题)
某学生犯错,班主任宣布:罚擦黑板或者打扫教室卫生一周。劳动惩罚是不是劳动教育?能不能培育劳动精神?不是!不能!因为学生在劳动惩罚中体会到的不是劳动的快乐、光荣和美,领略的不是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的道理。
芬兰的劳动教育则不是如此。比如物理课,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个装有木块、气球、皮筋、泡沫、轮子等物品的工具箱,让学生做成汽车或船,目的是在学科学习中渗透劳动教育,培养劳动精神。这就不再将知识局限于书本,而是为学生打造手脑并用的课堂,力求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借此培育劳动精神,将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贯通。所以我们的学校教育要探索的是如何在学科教育中培养劳动精神,而不是动不动就以劳动为惩罚。(对比论证,解决问题,论证如何在实践中培育劳动精神)
我辈重任在肩,吾国崛起正盛,正需要无数“心事浩茫连广宇”的劳动者们去铸就磅礴东方的辉煌。“君子终日乾乾”,让我们于实践中育劳动之精神,共展未来辽阔鸿图!(结尾回扣主题,强调论点)
2劳动的三重智慧
张载曾言:“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诚哉斯言,世上没有不经沉潜即可获得的成就,没有不去劳动即可获得的丰收,没有不去追求即可获得的超越。于其身如此,于其智亦如此。
劳动之基,在于体魄。
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强健的体魄是劳动的物质基础。12年来,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把“种田课”纳入必修课程,其意义绝不会只是为了让学生体验收获庄稼的喜悦。锻造健康体魄,磨砺顽强意志,陶冶高尚情操,恐怕都应该是校方的良苦用心。“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就是清华大学的口号,体育课不及格不能毕业早已成为清华的铁律。相比而言,两所学校殊途同归,都希望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目的都是要夯实他们为祖国服务的生命之基。毕淑敏说过:“苦难不是人生的真相,苦难是化了装的祝福。”把“劳其筋骨”的“种田课”纳入人生的必修课,达到“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目的,确实有利于学子在劳动的艰难中化茧成蝶,脱胎换骨。
劳动之向,在于启智。
劳动不仅仅是衣食之源,更是启智之法。“佛法非同异,千灯共一光。”人类的智慧都是在不
断的劳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唐代布袋和尚在《插秧偈》说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深邃的人生领悟,往往就潜藏在细微的劳作当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只有在长期而艰苦的耕耘中,劳动者才会品尝到智慧之果的甘甜;只有把获取智慧作为劳动的坐标,劳动者才会消解掉伤筋动骨的劳作之苦,甘之若饴。
劳动之责,在于理想。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却能锲而不舍,慎始善终。究其原因,无不是心怀至高的理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古代先儒永恒的政治文化理想,亦是华夏儿女不变的精神家园。“人民的樵夫”廖俊波,把众当亲人,为众解难事,干的是“背石头上山”的重活累活,人也不堪其忧,他却不改其乐,为什么呢?心怀“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方能挑起“扶贫攻坚”的千钧重担,更是挑起了“为生民立命”的人生境界!
《资治通鉴》有云:“天地之功不可仓卒,艰难之业当累日月。”当我们真正理解白岩松所说的“劳动要体现在智慧方面”,也就孜孜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