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库子部类书类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卷一三一四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千三百十四卷目录
广州府部艺文一
南海郡求士教 梁王僧孺
燕喜亭记 唐韩愈
题峡山寺 李翱
飞泳亭磨崖铭 蒋防
静福山碑铭〈并序〉 前人
菩萨泉铭〈并序〉 宋苏轼
题广州峡山寺 前人
东莞县迁学记 王中行
陟海潮序 余靖
平南碑 明林承芳
弼唐村泉铭〈并序〉 梁殿华
贪泉铭 陈元伯
广州府部艺文二〈诗〉
酌贪泉 晋吴隐之
秋日登广州城南楼 陈江总
与王六履道广州津亭晓望 唐张九龄
南海旅次 曹松
连州吟 孟郊
坡山〈即五仙观〉 李玉
坡山 宋古成之
坡山 郭祥正
坡山 明张诩
广州府部纪事
广州府部杂录
广州府部外编
职方典第一千三百十四卷
广州府部艺文一
《南海郡求士教》梁·王僧孺
文举下车,寤梦于根矩,长孙入境,明发于龙丘,此境三闽奥壤,百越旧都,汉开吴别,分星画部,风序泱泱,衣簪斯盛,其川岳所产,岂直明珠大贝,桂蠹翠羽而已哉,孝实人经,则有罗威唐颂,学惟业本。又闻陈元士燮,至于高尚独往,相望于崎岩,怀仁抱义,继踪于前史。
《燕喜亭记》唐·韩愈
太原王弘中在连州与学,佛人景常元慧者游,异日从二人者,行于其居之后,荒丘之间。上高而望,得异处焉。斩茅而嘉树列,发石而清泉激。辇粪壤燔椔翳却,立而视之,出者突然成丘。陷者呀然成谷,洼者为池而缺者为洞。若有鬼神异物阴来相之。自是,弘中与二人者,晨往而夕忘归焉。乃立屋以避风雨寒暑,既成,愈请名之,其丘曰俟德之丘。蔽于古而显于今。有俟时之道也。其石谷曰谦受之谷,瀑曰振鹭之瀑。谷言德,瀑言容也。其土谷曰黄金之谷,瀑曰秩秩之瀑,谷言容,瀑言德也。洞曰寒居之洞,志其入时也。池曰君子之池,虚以钟其美,盈以出其恶也。泉之源曰天泽之泉,出高而施下也,合而名之。以屋曰燕喜之亭,取诗所谓鲁侯燕喜者,颂也。于是州民之老,闻而相与观焉,曰:吾州之山水名天下,然而无与燕喜者。比经营于其侧者,相接也。而莫值其地。凡天作而
地藏之,以遗其人乎。弘中自吏部侍郎贬,秩而来次,其道途所经,自蓝田,入商洛。涉浙湍,临汉水,升岘首以望方城。出荆门,下岷江,过洞庭,上湘水,行衡山之下,繇郴踰岭。猿狖所家,鱼龙所宫,极幽遐瑰诡之观,宜其于山水饫闻而厌见也。今其意,乃若不足传。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弘中之德,与其所好,可谓协矣。知以谋之,仁以居之。吾知其去是,而羽仪于天朝不远矣。遂刻石以记。
《题峡山寺》李翱
翱为儿童时,闻山游者说峡山寺,难为俦远地,尝以为无因。能来及兹,获游,周历五峰。然后知峡山之名,有以然也。于灵鹫寺时,述诸山居之所长,而未言其所不足,如虎丘之剑池不流,天竺之石桥下无泉,麓山之力不副天,奇灵鹫拥前山不可视远。峡山亦少平地,泉出山无所潭。乃知物之全能,难也。况求友择人,而欲责全耶。去其所阙,用其所长,则大小之材无遗。致天下于治平也。弗难矣。
《飞泳亭磨崖铭》蒋防
剪流为池,轧崖为笼。或沫或流。逍遥其中。何必龙门。十踬一通,何必沧溟。白浪长风,此水不竭,此生无穷。
《静福山碑铭》〈并序〉前人
冲,先生名也。清虚,先生字也。本郡主簿西曹祭酒湘东王国常侍,先生官也。静福山,先生家也。于戏先生之名玉堂,金简之名矣。先生之官词林,学府之官矣。先生之家红霞,丹景之家矣。至若鹤骨松貌,泉渟谷虚,寓形人间,天地无累。与夫青童君扶桑公陶隐居,张天师遥为师友矣。以梁中大通三年,家此山。光天二年,去此山。春秋九十七。门人邑子无以知其踪,但徘徊醮坛,泣对香火而已。长庆末,余自尚书司封郎,知制诰翰林学士,得罪。出守临汀,寻改此郡。慕先生至道,登先生书山。扪萝拨云,瞻仰不足,稽首岩户。为之铭曰:
元都丈人,大道之师,静福先生,从而学之。仙书无文,仙语无词,以心传心,天地不知。猛虎我策,长蛇我持。放情逍遥,古今为谁。华表白鹤,千年一归。不知先生,此会何时。瞻望云路,人间后期。
《菩萨泉铭》〈并序〉宋·苏轼
陶侃为广州刺史。有渔人,每夕见神光海上,以白侃。侃使迹之,得金像。视其款识,阿
育王所铸文殊师利像也。初送武昌寒溪寺。及侃迁荆州,欲以像行。人力不能动,益以牛车三十乘,乃能至船。船复没,遂以还寺。其后慧远法师迎像归庐山,了无艰碍。山中世以二僧守之。会昌中,诏毁天下寺。二僧藏像锦绣谷。比释教复兴,求像不可得,而谷中至今有光景,往往发见,如峨眉、五台所见,盖远师文集载,处士张文逸之文,及山中父老所传如此。今寒溪少西数百步,别为西山寺。有泉出于嵌窦间,白而甘,号菩萨泉。人莫知其本末。建昌李常谓余,岂昔像之所在乎。且属余为铭。铭曰:
像在庐阜,宵光烛天。旦朝视之,寥寥空山。谁谓寒溪,尚有斯泉。盍往鉴之,文殊了然。
《题广州峡山寺》前人
轼与幼子过同游峡山寺,徘徊登览,想见长老寿公之高致,但恨溪水太峻,当少留之。若于淙碧轩之北,作一小闸,潴为澄潭,使人过闸上,雷吼雪溅,为往来之奇观。若下秋水暴,自可为启闭之节。用阴阳家说,寺当少富云。绍兴元年九月十三日。
《东莞县迁学记》王中行
东莞,故郡也。后为监郡。监榜犹在。及为县。地轶赋夥,长材秀民之战艺有司者,倍他邑。士而馆之,宜称邑左三里许,有闯于榛菅间者,曰学也。栋宇绵蕞,弦诵寂寥,今几何年哉。余领邑未阅月,士襜然前曰,岁久室老学宜新,莽丛兽逸地宜革。诘其地,以一二对。鸠众往瞻,与故址相唯阿。其孰从违欤。谨按唐史志:东广名山二,邑之黄岭其一也。官廨释刹之直是者,率非匹。有山自东来,矫而南。去邑有百馀步,正与黄岭相宾主。中彝外旷地,属黎氏。余一叩而得之。若天造地设有待然者,遂进邑士。答之曰:兹化本也,既得,卜,不容以丰俭计。于是以撙用储赢,一徙而新之。僦工市材,一准外直。门庑殿堂,层而立翼。庑为斋,两相向。因直庐而阁,之为堂缀。职掌有位,庖廪有所,其故祭器不如式,一切更而足之。下至席榻,亦具备。向之荒者治,庳者敞,险者豁,阙者备。视故规,岂直什伯欤。学成,尚以都养,卢粥公田辍网租,民亩失籍者,悉归焉。岁入倍于曩。且增弟子员以充之。自经始至讫工,凡再稔。而后就其为邑士地,无丝发靳。士于此而不专心讲习,尚可他诿耶。大凡遂序党庠,一为秀异,设于他民,若无与焉者,渐仁摩义,乃根于此。古之学,明伦而已。读书作文,馀习也。然则淬励成就,固为秀异。望其版于他民者,幸毋曰邑学之无意于我也。是役也。邑尉陈颖实先后之余,则揭阳王中行云。淳熙十五年戊申八月记。
《海潮序》余靖
古之言潮者多矣。或言如橐籥翕张,或言如人气呼吸,或言海鰌出入,皆无根。据唐卢肇著海潮赋以谓日人海而潮生,月离日而潮大,自谓极天人之论。世莫敢非。予常东至海门,南至武山,旦夕候潮之进退。弦望候潮之消息,乃知卢氏之说,出于胸臆,盖有不知而作者也。夫阳燧取火于日,阴鉴取水于月,从其类也。潮之涨退,海非增减,盖月之所临,则水从之。日月右转而天左旋,一日一周,临于四极。故月临卯酉则水涨于东西,月临子午则潮平乎南北。彼竭此盈,往来不绝,皆系于月,不系于日,何以知其然乎。夫昼夜之运,日行一度,月则行十三度有奇故。太阴西没之期,常缓于日行二刻有奇。潮之日缓其期,率亦如是,自朔至望常缓一夜,潮自望至晦常缓一日,潮。若因日之入海,激而为潮。则何故缓不及期,常三刻有奇乎。肇又谓日去月远,其潮乃大。合朔之际,潮殆微绝。此固不知潮之准也。夫朔望前后,月行差疾,故晦前三日,潮势长。朔后三日,潮势极大。望亦如之。非谓远于日也。月弦之际,其行差迟,故潮之来去亦合,沓不尽,非谓近于日也。盈虚消息一随于月,阴阳之所以分也。夫春夏昼潮常大,秋冬夜潮常大。盖春为阳,中秋为阴。中岁之有春秋,犹月之有朔望也。故潮之极涨,常在春秋之中。涛之极大,常在朔望之后。此天地之常数也。昔窦氏为记,以为潮虚于午,此候于东海者也。近
燕公著论,以为潮生于子,此候于南海者也。又尝闻于海贾云,潮生东南,此乘舟候潮而进退者耳。古今之说,以为地缺东南,水归之海。贾所云亦近之矣。今通二海之盈缩,以志其期。西北二海所未尝见,故阙而不记云。常候于海门,月加卯而潮平者,日月合朔则旦而潮平。日缓三刻有奇,上弦午而平。望以前为昼潮。望以后为夜潮,此皆临海之候也。远海之处,则各有远近之期。月加酉而潮平者,日月合朔,则日入而潮平。上弦则夜半而平,望则明日之旦而平。望以前为夜潮,望以后为昼潮。此东海之潮候也。又常候于武山。月加午而潮平者,日月合朔,则午而潮平,弦则日入而潮平。望则夜半而平。上弦以前为昼潮,上弦以后为夜潮。月加子而潮平者,日月合朔,则夜半而潮平。上弦则日出而平,望则午而平。上弦以前为夜潮,上弦以后为昼潮。此南海之潮候也。邑之潮视武山又差一时辰,盖邑地去武山差八十里。邑潮先平,则亦先退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