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洛阳万安山若干家族墓地初探
唐代洛阳万安山若干家族墓地初探
温佳祺
【摘 要】唐代洛阳墓葬集中地除北部的邙山外,南部的万安山也是一处重要的墓葬集中地.通过对 《全唐文补遗:第八辑》 和 《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 等书所收墓志进行研究,可以发现范阳卢氏的宝素家族、博陵崔氏的崔玄亮家族以及张说、 崔融家族的墓地,都在万安山.
【期刊名称】《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3)003
【总页数】6页(P7-12)
【关键词】万安山;家族;墓志;墓地
【作 者】温佳祺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K877.45
万安山位于伊阙以东、偃师以南,也即今伊川县东和偃师市南。该山又名大石山,“魏文帝猎于此山,虎超乘舆,孙礼拔剑投虎于是山……山在洛阳南……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1]377。马融 《广成颂》有 “金山、石林,殷起乎其中,峨峨硙硙,锵锵崔崔,隆穹槃回,嵎峗错崔”,李贤注曰:“石林,大石山也,一名万安山,在河南郡境,《簿》云 ‘洛阳县南大石山中有杂树木,有祠名大石祠,山高二百丈’也。”[2]1356-1358万安山风景秀丽,有被称为洛阳八小景之一的 “石林雪霁”。同时,万安山也是一处归葬佳域。范阳卢氏的昌衡—宝素家族、博陵崔氏的崔玄亮家族以及张说、崔融家族的墓地,都在万安山。
一、范阳卢氏北祖大房道虔支昌衡—宝素小支
该支家族首次葬于万安山的应为宝素之子安寿 (或也含宝素)。《全唐文》卷二百六十五李邕《中大夫上柱国鄂州刺史卢府君神道碑》曰:“祖讳宝素,隋晋州别驾;考讳安寿,绵州长史……开元十三 (五)年二月□六日□厝□□安山□先茔之□,礼也。”[3]2686郁贤皓
考证此人为卢正道[4]2376。而据 《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大唐故中大夫使持节鄂州诸军事鄂州刺史上柱国范阳卢府君墓志铭》[5]26可知,此人正是卢正道。卢正道于开元十四年 (公元726年)卒于东都行修里第,次年葬于万安山之阳原。所以,范阳卢氏此支系在万安山的家族墓地首葬者应为安寿 (或也含宝素)。吴丽娱根据相关墓志推测范阳卢氏北祖大房道虔—昌衡—宝素小支①的家族墓地应该在万安山[6]7-32。笔者根据 《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相关墓志可以确认,宝素支的家族墓地就在洛阳万安山。
宝素第一代孙葬于万安山的有三个人,即卢正容、卢正道和卢正勤。《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大唐故朝议郎行润州司户参军事范阳卢府君 (正容)墓志铭并序》载,卢正容 “以长安四年正月十一日,奄捐馆舍于河南行修里第……夫人陇西李氏……以开元十九年七月十七日,即化于府君之旧寝,以其年十一月廿七日合葬于河南万安山南址,礼也”[5]25;《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大唐故中大夫使持节鄂州诸军事鄂州刺史上柱国范阳卢府君(正道)墓志铭》载,卢正道于 “开元十四年十一月廿六日……卒于东都行修里第,其明岁二月十八日安神于河南万安山之阳原”[5]26;《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大唐故朝议郎行洺州邯郸县令上轻车都尉卢府君 (正勤)墓志铭并序》载,卢正勤于 “景龙二年正月十二日葬于洛州合宫县伊汭乡万安山南旧茔,礼也”[5]334。宝素第二代孙葬于万安
山的有一个人,即卢竦。 《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太原府交城县令卢府君 (竦)墓志铭并序》载,卢竦于 “天宝七载九月七日,捐馆于东京行修里第……其载十一月十八日,(与夫人陇西李氏)合祔于万安山南先茔”[5]54。另外,从这四方墓志可以推测出该支家族开元天宝以前在东都洛阳的居住地应为行修里②。
宝素第四、第五代孙葬于万安山的一共有八个人,即卢弼、卢士巩、卢嘉猷、卢处约、卢季方、卢殷、卢彦方和卢方回。《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和州含山县主簿卢府君 (弼)墓志铭并序》载,卢弼于贞元八年 (公元792年)卒于京兆长兴旅次,权窆于京城南之近里,贞元十二年 (公元796年)其妹归窆卢弼于万安山之原[5]104;《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朝散大夫守郑州长史范阳卢府君 (士巩)墓志铭并序》载,长庆二年 (公元822年),卢士巩 “归祔于东周万安山之南,祔先茔也”[5]130;《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河中府士曹参军卢府君 (嘉猷)墓志铭并序》载, “河南县万安山,先人之九原也”,卢嘉猷 “以明年 (大和六年)七月十九日归葬,礼也”[5]149;《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楚州营田巡管将仕郎徐州彭城县主簿范阳卢府君(处约)墓志铭并序》载,卢处约 “即以明年 (大和九年)四月十日返葬东都河南县伊汭乡万安山之南,祔于岳州 (其父)之茔,礼也”[5]154; 《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
朝议郎行宣州当涂县令上柱国范阳卢府君 (季方)墓志铭并序》载,卢季方 “以大中三年三月六日,葬于河南府河南县万安山南,从九原之祔,礼也”[5]176; 《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陕州平陆县尉卢府君 (殷)荥阳郑夫人合祔墓志铭并序》载,卢殷 “以元和八年八月一日殁于安邑县寓居之官舍,其月廿二日权窆于盐城之北原”,“夫人荥阳郑氏……以大中四年六月廿六日终于兰陵里第”,“长子方回,殿中侍御史知陕州院……以其年十一月十日,迁平陆府君安邑之旧窆,同归于东都河南县万安山南伊汭乡尹樊村祔于先茔,礼也”[5]183;《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河南府福昌县令范阳卢府君 (彦方)合祔墓志铭》载,卢彦方于咸通十二年 (公元871年)七月卒于河中府永乐县旧第,九月合祔于其夫人陇西李氏之茔,而李氏于咸通十年 (公元869年)十二月葬于伊汭乡尹樊村万安山之南,祔先茔[5]217;《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知盐铁陈许院事朝议郎侍御史上柱国范阳卢方回妻陇西李氏夫人墓志铭并序》载,“洎大中四年,公丁太夫人忧日,夫人主斋丧之事……及公免丧,盐铁使表公知宿州埇桥院事,夫人从公知职……以大中七年十一月五日终于埇桥官舍……即以明年八月八日归于河南府河南县伊汭乡万安山南原,祔先舅姑之茔,礼也”[5]188。卢方回即卢殷之子,于大中四年(公元850年)丁太夫人忧后由知陕州院改为知宿州埇桥院事,与夫人李氏 “有子男子三人:曰巡儿、曰小巡、曰小匠……有女三人”,另外 “有别出子男子一人,女子子二人”,可补该支家族世系。
宝素第六代孙葬于万安山的有两个人,即卢槃和卢元昆。《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申州刺史卢府君 (槃)墓志铭》载,卢槃于 “乾符六年六月廿四日捐殁申州所任……以其年八月十五日葬万安山南大墓”[5]206; 《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范阳卢氏元昆子献墓志铭》载,“我元昆钟庆于永崇里之私第……朋友敬而论之曰:大唐庭之宝臣,贽于君子,献于亲,宜字之以子献……曾大父讳湘……王父讳行质……先君尊讳获……告愚与仲弟子佩……其年 (咸通十年)九月七日启手足于鄂州武昌县行次……以秀士之礼葬之于河南府河南县万安山之南,用午月三日掩穴于祖茔之左”[5]212-213。此墓志撰者为卢子献长弟裔龟,他们是宝素第五代孙卢获的子嗣,据墓志可知子献和裔龟还有个弟弟叫子佩,按墓志的说法 “子献”为其字,可能 “子佩”也是他们弟弟的字,具体名字不知。董树代的硕士论文中只给出了卢获的一个儿子的名字——裔龟,从这篇墓志可知卢获至少有三个儿子:子献 (长子)、裔龟 (次子)、子佩(三子)。且卢子献墓志可让我们具体观察到庞勋之乱时当地人们所遭受的妻离子散之苦,对于研究庞勋之乱相关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
二、博陵崔氏大房绰支鉴小支玄亮家族
陵崔玄亮家族是博陵崔氏大房绰支鉴小支的一支③。《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雍州泾阳县丞博陵崔公 (玄亮)墓志铭并序》详细记载了崔玄亮的世系以及葬地: “四代祖秉 (鉴之子)……高祖仲哲……祖君昭……父公牧……贞观廿三年终于泾阳县官舍,权窆于泾阳县之南原……以大周天授二年 (与夫人陇西李氏)合葬于洛州合宫县伊汭乡万安山之南原。”[5]299博陵崔氏许多支系的葬地大都集中在邙山以及长安近郊[7]。从墓志来看,葬于万安山且形成家族墓地的主要有崔玄亮及其后代。崔玄亮四个儿子中有两个葬于万安山:《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大周故朝议大夫行汴州司马上柱国崔府君 (无固)墓志铭并序》载,崔无固 “以圣历三年腊月廿三日寝疾终于官舍……粤以圣历三年岁次庚子三月庚戌朔五日甲寅归厝于万安山之旧茔”[5]9;《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的 《唐故奉议郎行兖州博城县令崔君 (无竞)墓志铭并序》载,崔无竞 “粤以载初元年七月十九日终于私第……即以大周天授二年十月二十三日迁祔于洛州合宫县伊汭乡万安山之南原”[8]68。
崔玄亮的子嗣后代中除上述提及的两个人外,还有十个人 (崔混之、崔藏之、崔镇、崔、崔、崔锷、崔元略、崔侠、崔元夫和崔元立)葬于万安山。
崔混之:《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的 《大唐故同州司士参军先府君 (混之)墓志铭并序》载,“大父讳无纵,汜水县令……以开元十六年二月十九日告终官舍……寻假葬于河南万安山之阳,祔先茔也”[8]257,因撰写此墓志的为混之之子,所以把崔无纵写成了 “大父”,并非墓志有误,无纵实际上乃混之之父,而非祖父。
崔藏之:《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的 《唐故朝议大夫行尚书膳部员外郎上柱国崔府君(藏之)墓志铭并序》载,“(玄亮)生朝请大夫、洛州广武县令、上柱国讳无纵府君……是生府君讳藏之……以天宝九载十一月廿日遘疾终于京兆怀真私第,以来载十一月五日归葬于河南万安山,祔先茔……季弟太府少卿温之等”[8]224,从此也可见崔温之确为崔无纵之子。
崔镇:《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的《唐故比部郎中博陵崔府君 (镇)墓志铭并序》载,“曾祖混之……祖儆……皇考元式……以乾符二年二月廿日终于长安通义里私第……明年二月廿四日 (与夫人荥阳郑氏)合祔于万安山南祔先茔”[8]417。
崔:《全唐文补遗:千唐志斋新藏专辑》的《唐故朝请大夫使持节宋州刺史兼御史中丞充本州团练镇遏使上柱国博陵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赠左散骑常侍崔府君 ()墓志铭并序》载,
崔“皇考元略……府君即太师府君第四子也……以咸通三年正月廿九日终于官舍……用其年四月廿三日归葬于河南府河南县万安山南之先茔”[8]403。
崔:《全唐文补遗:第八辑》的 《唐故明经博陵崔府君 ()墓志》载,崔“曾王父混之……王父儆……皇考元略……孝廉即博陵公之第二子……以元和十五年四月十六日终于通义里之私第,权窆于长安县高阳原……大和四年十二月,我仲父帅滑台,薨于位,以五年四月十七日迁神于东都万安山南,孝廉其日归祔于茔侧”[5]14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