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作者 明朝著名文学家 宋濂。
二、重点字词解释
(一)重点实词
1嗜:酷爱,喜爱。 2无从:无法。 3致:取得,这里指买到。 4假借:借。 5弗:否定词,不。 6怠:懈怠,放松。 7毕:完。 8走:跑,赶快去。 9逾:超过。 10以是:因此。 11加冠:指成年。 12益慕:更加仰慕。 13道:学说。 14患:担心。 15硕:大。 16游:交往。 17尝:曾经。 18趋:小跑,这里指跑。 19先达:有德行学问而显达的先辈。 20执经叩问:执:拿;经:经书;叩问:请教。 21德隆望尊:道德高,声望高。 22填:挤满。 2
3援:提出,引。 24质:询问。 25俯:弯下。 26倾:侧着。 27或:有时。 28叱咄:斥责,训斥,呵责。 29:脸,神情,态度。 30至:周到。 31复:还言。 32俟:等到。 33卒:最终。 34负箧曳屣:箧:箱子,这里指书箱。曳:拖着。屣:鞋子。 35穷冬:严冬。 36皲裂:皮肤因寒冷干燥而破裂。 37媵人:服役的人。 38汤:热水。 39沃灌:浇洗。 40寓:寄居。 41逆旅:旅店。逆:迎。 42衾:被子。 43再:两次。 44享:享受,享用。 45同舍生皆被绮绣:通“披” 穿着。绮绣:绣花的衣服,这里指华丽的衣服。 46腰:腰里挂着。 47容臭:香袋。 48烨然:光彩照耀的样子。 49缊袍敝衣:缊:旧絮。敝:破旧的。 50略无:一点也没有,毫无。 51慕艳:羡慕,欣羡。
(二)古今异义
1.臭 古:气味 今:难闻的气味 2.博士 古:官名,国子监的老师今:一种学位名称
3.再 古:两次 今:一次又一次 4汤 古:热水 今:食物煮熟后的汁水
5.走 古:跑 今:行走 6、趋 古:快步走 今:趋势
7、或 古:有时 今:或者 8、卒 古:最终 今:士兵 9、遗 古:赠
送 今:遗失 10、假 古:借 今:虚假
(三)一词多义
以:无从致书以观 连词,表目的,来。
计日以还 表修饰,不译。
以是以书假余 因为,介词 把,介词。
以中有足乐者 因为,连词。
以衾拥覆 介词,用。
至:礼愈至 周到
至舍 到
(四)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 “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
日再食 “食”通“饲”,给饭吃。
(五)词类活用
腰 腰白玉之环。 腰,腰挂,名词用为动词。
手 不必若余之手录。 手,用手,名词作状语。
诸 假诸人而后见也。 诸,兼词“之于”的合音。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家里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收藏书籍的人家借,亲手抄录,计算着日子按时归还。
(2)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在深山大沟中赶路。严冬刮着猛烈的风,大雪深积几尺,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也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同宿舍的学生都穿着绣花绸缎衣服,戴着缀有红缨带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腰刀,右边挂香袋,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我站着陪侍在老师身边,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用被子(将全身)蒙盖好,好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却一点也没有羡慕的心思,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也就不感觉吃的、穿的不知他人了。
(8)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总之我求学时的辛勤与艰苦就是如此罢。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究获得了学识。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又苦于没有大师名人和(自己)交流,(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着经书向当地有名望的前辈请教。
四、用原文填空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作者能遍观书的原因:①弗之怠 ②不逾约。
4、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5、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6、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
7、课文是如何解决“嗜学”和“家贫”这一矛盾的?答:手自笔录。
8、写跋涉之苦的句子:负箧曳屣,穷冬烈风。
9、写冷冻之苦的句子:足肤皲裂;四肢僵劲不能动 。
10、写衣食简陋的句子:缊袍敝衣;无鲜肥滋味之享。
五、问题梳理
1、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统领全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2、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答:幼时得书之难;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3、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是好学与谦虚诚恳成就了作者的“卒有所闻”。
4、2、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的目的是什么?
答:勉励马生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5、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衣饰豪华的细节?
答:通过对比写自己生活的艰苦,突出学习勤奋。
6、本文作者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并不讲大道理,却以自身经历相告,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以自身经历相告,现身说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态度恳切,易于接受。
7、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答: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8、《送东阳马生序》本文所强调的主旨是什么?
答: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的努力。
9、作者在记述自己的求学经历,却大篇幅地写老师的严厉,作用是什么?
答: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写老师的严厉是为了突出作者求师的诚恳,生动地表现了他的虔诚和恭敬的态度。突出了他求师的艰难。
10、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读完本文后,你有什么启发?
答: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我的感悟:学习要勤奋,求师应诚心,求学须不断克服并战胜困难。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11、第二段中概括本段内容的句子是?答: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什么精神品质?
答:守信、求师诚恳、态度谦恭,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
13、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答: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14、作者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一言,身为当代的中学生你如何看待这种从师尊师的方式?
答:这是中国旧式教育中最普遍的现象。这里包含着尊师重教的积极因素,但也显得过于迂腐,学生完全可以与老师平等交流,各述己见,甚至可以展开激烈的讨论,因为没有圣人,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
六、课外积累
1.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骨。 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 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2.请写出关于苦读、勤学的名言诗句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发悔读书迟。(颜真卿)
课文翻译: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阅读各种书籍。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德高望重,求教他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多
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愚笨,但终于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在深山大谷中,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大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到了旅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一点也不羡慕他们。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奋艰苦情况大概就是这样。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