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三...
《第15课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文化遗产:全人类共同的财富》
科目
历史
课时
1课时
授课对象
高二年级学生
教学背景分析
1.课程内容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世界各国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采取的举措,《世界遗产公约》和各国的文明遗迹和历史遗址三个子目的内容。知识点较多,但难度不大,且内在联系较强,学生容易理解。
2.学情分析
本课的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以及成长过程中,通过书籍、互联网、亲身旅游等途径,也对一些文化遗产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因此,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第六单元第15
1.从单元结构看:本课处于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3 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最后一课,反映的是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举措以及需要借鉴的经验。
2.从现实意义看:让学生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作用,以及文化自信的重要影响,对于培养学生热爱文化,尊重文化,文化创新等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从情感陶冶看:通过学习文化遗产保护与普通人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接受、了解、认可这些文化遗产,坚持文化自信。
教学立意
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让它们亲民而不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这或许是擦亮文化瑰宝的必经之路。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文化遗产保护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共同记忆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理解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
2.引导学生通过了解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不断变化,以及普通民众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感人事迹,思考文化遗产保护背后的重要意义,增强文化自信,渗透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了解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举措。
2.难点:
认识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作用。
教学资源与方法
1.教学资源:
文字材料、历史图片、视频、多媒体资源
2.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用“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的信息导入。今
激趣导入。
过渡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的成功,意味着中国成为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那么这个最多是不是最重要的呢?文化遗产的保护到底该如何才能安全有效进行呢?“养在深闺人不识”还是应该“飞入寻常百姓家”呢?
第一篇:璀璨瑰宝,承载人类记忆
1.通过图片展示古代文明遗迹和近代文化遗产的部分代表。
感受、了解。
通过图片,直观呈现文化遗产,引出下面对文化遗产的定义介绍。
2.用一段文字解释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并且配着相应文化遗产的表情包让学生进行配对。
跟着教师的讲解,并结合自己以往的亲身体验,理解这些含义,并且通过表情包进行理解。
结合现在大家常用的表情包,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保持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含义。
3.用一组数字展示截至2019年中国的世界遗产数目,以及截至2018年底中国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结合图片理解。
用数字直观呈现,增强文化自信。
4.结合图片,展示庞贝古城、巴米扬大佛、巴西国家博物馆的遭遇、巴黎圣母院的大火,引发学生思考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哪些威胁。
通过图片以及教师讲解,思考这些文化悲剧带给我们的启示。
讲述文化之殇,引发思考,突出重点,并且引出对下一部分文化遗产保护的举措的介绍。
小结
文化遗产保护道路艰险异常,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的威胁一直存在,人类古文明的传承面临着冲击。
第二篇:保护传承,需要全民参与
1.展示表格,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出世界各国对于文化遗产保护采取的措施。
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一方面可以熟悉教材内容,另一方面引出对《世界遗产公约》的介绍。
2.通过各国合力拯救埃及遗址,讲述《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缘由、目的和成果。
感受,思考《世界遗产公约》的制定的意义。
通过讲述埃及遗址的故事,引导学生“这些遗产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独有的,是人类共同的遗产”这个理念的形成,利于突破难点。
3.呈现教材86页“学思之窗“上的材料和问题以及介绍被《世界遗产名录》除名的3处世界遗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并从教师的介绍中,思考被除名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世界遗产保护的原则,突破重点。
4.通过六张PPT展示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在《一堂好课》节目中的六段话和相对应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理念和视野的更新和拓宽。
聆听,思考。
引导学生思考文化遗产保护和普通人之间的关系,突破难点。
5.讲述西湖申遗的故事和视频播放贵州黎平县风雨桥的故事,思考从中体现出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聆听,观看视频,得出结论。
视频播放,直观呈现,情感升华。
6.课堂讨论:这些进入世界遗产,进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地点很多今天已经是热门旅游设施了,那么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是修复研究更有效还是开发利用更有效?
思考、讨论、回答。
通过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讨论中形成自己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小结
保护不是目的,利用也不是目的,更关键的是如何将两种观点正确合理地进行融合,让我们拥有的文化遗产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人们的现实生活。
第三篇:人文关怀,缩短公众距离
通过文字和图片,从“原状陈列直接诉说故事”、“文博类节目激活生命力”、“公众力量是最安全的保护”、“非遗‘触网’,相映成辉”这四个方面讲述文旅融合的措施。
感受,思考。
通过文旅融合的措施的讲述,让学生感受到其实文化遗产与普通人之间有着很大的联系,可以融入当代生活,点题。
小结
文化遗产曾有辉煌的过去,也应该有闪光的现在,并且还应充满生机地走向未来。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让它们亲民而不再“高冷”,有趣但不失厚重,这或许是擦亮文化瑰宝的必经之路。
结束新课
介绍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在今年7月的第44届遗产大会上申遗成功。
聆听,感受。
与开头相呼应。
课后作业
该文化遗产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环境和空间构成。请同学们在课后对这22处遗址点进行了解,理解泉州申遗成功背后的意义。
板书设计
文化遗产:全
人类的共同财富
教学反思
1.设计亮点
(1)以“让文化遗产与生活相遇”为线索贯穿全文,用申遗成果首尾呼应;
(2)选择了较为理解的材料,与学生生活贴切,是历史课堂变得更有温度;
(3)运用了较多图片、视频等资源,更直观地呈现,利于学生理解;
2.不足之处
(1)第一手史料运用较少;
(2)家国情怀素养渗透较多,其他核心素养的渗透相对较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