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近代校训特点并说明理由
概括近代校训特点并说明理由
各类大学不约而同地选用了中西方传统经典著作和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格言。如中国的《周易》、《礼记》、《论语》、《中庸}),西方的《圣经》。
清华大学校训取材于《易经》上乾坤二卦辞:“天行健,君了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了以厚德载物”。这二卦辞本意为:天(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了应刚毅坚卓,愤发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了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这句话阐释了古代先贤对于人与自然之间协调发展的哲学理解,同时也将成为“君了”作为自我修养的目标。
北洋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的“实事求是(求是)”来源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一语,后颜师古注为“务得事实,每求必真”,明代哲学家王守仁也曾有“君了之学,唯求其是”之语,在先哲古语中所倡导的“求是(实事求是)”在于穷经证理,注儒训诂之学。
北京大学、中山大学校训原文出自《中庸》第十九章:“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按《中庸》的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通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为“君子”。
复旦大学的校训出自《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广泛地学习且能够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疑问,联系当前情况,“仁”就在里面了。“仁”也是中国古代人生修养所树立的目标之一。厦门大学校训前半句来自《易经》,下半句语出《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即彰明自己天赋灵明的德性,也就是通过学习和实践发掘光大个人内在的优良品德;所谓“亲民”,即亲近、爱恤人民;而“止于至善”即达到人生修养的最高境界,宋代大儒朱熹曾阐述道:“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其它象“诚朴雄伟、衷信笃敬、刚毅坚卓、礼仪廉耻、诚、真、勤、仁”等也多是中国古代常用的伦理范畴和道德格言。
探究上述大学校训的取材及意义,我们可以看到,在国人所创办的公私立大学中,其校训表达了培养“君子”、追求学问的“是”以及达于“止于至善”境界的目标;教会大学的校训体现了教会大学传播基督福音、服务他人、追求真理的信念。总体而言,在近代中国大学的发展史上,无论其办学形式如何,在校训的制定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即执着并继承了传统。
>止于至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