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从古至今,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熔铸于中华民族的灵魂之中。自强是流淌在中华民族文明血管中的生生不息的血液,是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成功者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的精神去面对困难和挫折,成功才会向你迎来。人生要有积极的追求,严肃认真的对待生活,虽然在追求中总会碰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面对困境,要不畏艰难,甘愿吃苦;面对逆境,要不惧挫折,发愤向上。
自强,亦称自强不息,指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中,自强不息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民族精神之一。中共中央颁布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自强作为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提出来,党的十六大又明确提出要坚持弘扬和培育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足见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是何等重要。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繁重任务,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一年365天,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经历了8级地震巨大灾难考验的中华民族来说,这一瞬间,将在民族的记忆深处定格为永恒。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一带,以及陕西、甘肃等地,山崩地裂、天地失颜。突如其来的巨大自然灾难,把中华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生死与共,风雨同舟,同心协力,共克时艰。从抗震救灾到灾后恢复重建,一年来的日日夜夜、分分秒秒,13亿中国人一同走过悲情和坚忍,一同历经劫难和新生,并一同孕育出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正是这种不屈精神的支撑,让灾区的人民和全国人民一起携起手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擦干泪水,从痛失家园的惨烈悲痛中走出,树立起重建灾区家园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迸发出感天动地的巨大创造力,进行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从灾难中孕育顽强的斗志,在废墟中挺起坚强的脊梁。“5·12”特大地震后灾区恢复重建的规模、力度和速度,令世界惊叹。中国人再次用行动,展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大力培育和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要求。在人类跨入新世纪的今天,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充满竞争和挑
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中华民族要占有一席之地,离不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参与国际竞争和迎接各种挑战的过程中,将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有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才能直面挑战,抓住机遇,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只有全体中国人民自觉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人人自强,个个争先,亿万人民的力量汇聚一起,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才有希望。
自强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的最大特征是竞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存在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都面临着竞争,有竞争就意味着有失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是常有的事,如果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竞争中就会被淘汰。这就要求每一个社会成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自强不息,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在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中,自强已成为每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行为规范。要在事业和生活上获得成功,自强是前提条件,虽然自强未必都能成功,但“不自强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
自强首先必须自立。自立指的是能力自立和人格自立,自立是自强的基础。每个人的基本生活能力、生产能力、工作能力,生理、心理、思维活动能力、意志选择能力、行为取向
能力等都是能力自立。能力自立是人生存的根据和基础。人格自立是个人贯穿一生的立身处世原则的外在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所体现的是一种自尊。自立对一个人能否自强至关重要。一个人只有自己解决了自己的问题,才不会为他人和社会增加负担,如果自己的问题都不能解决好,就谈不上自强不息,奉献他人。
自强必须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做一个自强者首先要有远大的目标,并且注意把自己的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自我实现的目标要与时代同步。心中有了大目标,有了自我实现的意识,才能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信念的引导和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软弱、混乱而渺小。只有自强不息,才能真正品味到生命的意义和充满活力的人生。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长征精神,正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全民族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不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自强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自强总是与创新联系在一起的,而要创新,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要担当风险,这就要求自强者有过人的胆识和坚强的毅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真正做到在失败面前不气馁,在成功面前不自傲,超越失败,超越成功,只有这样,才能做事业的强者。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进
程中,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从“走俄国人的路”到“走自己的路”,实现了民族的独立解放。今天,中国共产党正带领我们,继续开拓创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新是中国共产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自强不息的集中体现。
自强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对于处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每时每刻都面对着人生的挑战,没有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身处逆境的时候,可是当我们面临困境的时候,想想长征精神吧!我们应以坚强不拔的毅力,自强不息的精神去赢得成功。在今天这个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只有培育和弘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我们的国家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为个人也只有自强不息,才能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多做贡献。
  “回首向来风雨路,万里长征任疾驰。”当今的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知识不断更新,我们更需要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新长征精神。一个人,只有自强不息、勇往直前才能取得成功;一个社会,只有自强不息、敢于挑战才能不断进步;一个民族,只有自强不息、勇于创新才能不断开拓进取;一个国家,只有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才能在世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自强不息,是泱泱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
中国精神包括哪些精神    自强不息,是我们人生昂扬向上的力量源泉;
    自强不息,是巍巍中华绵延万代、永远屹立的精神支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