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普及应用研究项目“山东地名和齐鲁文化”(2019-SKZZ-09);山东科技大学教师国内外访学基金资助
作者简介:徐丽,女,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齐鲁文化视角下的山东地名解读
徐 丽
(山东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
摘 要:山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山东地名的命名也深刻体现出齐鲁文化的特质。山东地名的命名方式主要有以自然地理特征命名、以人文社会活动命名等。在古代历史典籍、文学作品中均涉及到很多山东地名,成为齐鲁文化的重要符号象征。通过对山东地名的分析,可以揭示齐鲁地域的文化密码,从而深入探究这一地域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文化发展脉络。
关键词:山东地名;齐鲁文化;人文历史
2020年第12期总第702期
MODERN CHINESE
No.12
General No.702
现代语文
山东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以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享誉海内外。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山东一带的先民们就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他们披荆斩棘,开荒拓土,同时也命名自己活动的场所,现在山东具有千年以上的地名就数以千记。这些古老的地名是齐鲁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记录和见证,通过对地名的分析解读,能从一个侧面揭示齐鲁文化的内涵与特质。
一、山东古地名与齐鲁文化
作为一个地理概念,在战国时期,“山东”本是指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秦国之外的地区。金代设置山
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才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明初置山东行省,后改称山东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山东布政司”,辖6府104县,大致奠定了今天山东省的行政区域范围。
山东很早就有人类活动,根据考古发现,沂源猿人与举世闻名的北京周口店猿人化石基本处于同一时期,距今约四五十万年。之后,北辛文化、龙山文化
和大汶口文化遗址表明山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创造了高度的文明。
就文献记载来看,许多古地名都带有山东地域的影子。其中,九州相传是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古代文献存在不同的说法。据《尚书•禹贡》记载,
大禹治水时,把全国疆域分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豫州、荆州、梁州、雍州,其中在今山东范围内的有青州、兖州和徐州大部。兖州为鲁西南重镇,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兖州之名由来已久,《尚书•禹贡》云:“济、河惟兖州。”这是说该州东南据济水,西北据黄河。《尔雅•释地》云:“济、河间曰兖州。”济水又称“沇水”,“沇”与“兖”字通用,故名。青州在山东省东部,上古为东夷之地,春秋战国时地处齐国腹地。《尚书•禹贡》云:
“海、岱惟青州。”这是说该州地处渤海和泰山之间。《周礼•夏官•职方氏》云:“正东曰青州。”按古代五行学说,东方属木,其为青,因此,也有人认为,青州是因在中华大地的东方而得名。唐代杜佑《通典》卷一百八十《州郡十》云:“盖以土居少阳,其为青,故曰青州。”徐州,《尚书•禹贡》云:“海、岱及淮惟徐州。”《吕氏春秋•有始》云:“泗上为徐州,鲁也。”
《尔雅•释地》云:“济东曰徐州。”可见,当时的徐
州区域大部分是在今山东境内的。现在,徐州市已划
归江苏,不过,当地的方言习俗和鲁南一带仍然十分相近,同为中原官话,和江苏其他地市有很不相同。在《尚书•禹贡》的古九州中,今山东境内就占了近三个,可以看出,山东一带很早就是中华民族开发的核心区域。
周王朝建立之后,实行封邦建国,把为建立周王朝立下赫赫功业的周公旦和姜尚分封到鲁国和齐国。经过数百年的经营,齐国和鲁国分别成为当时诸侯国中最有影响的国家之一。《左传•昭公二年》记载,晋国使臣韩宣子到鲁国观书后,曾赞叹“周礼尽在鲁矣”。可见,当时鲁国已成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保存地,成为天下倾慕的“礼仪之邦”。后世一般以“齐鲁大地”来指称山东这一区域,现在更以“鲁”作为山东的简称,原因正是在此。
山东境内古国众多,有三四千年以上的地名就有数百个,比较著名的除齐、鲁外,还有“莒”“郯”“费”“莱”“颛臾”等,这些古国名、古地名都反映出齐鲁文化历史的悠久,底蕴的深厚。郯,古国名。少昊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封于炎地,称炎国;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国名多加“邑”字旁,炎国遂演变为郯国。《左传•宣公四年》:“公及齐侯平莒及郯。”又《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相传少昊在管理部落时以鸟命名官职,孔子曾向郯子请教这一问题。郯国的故地在今山东郯城县境内。莒,古国名,相传也是少昊之后,为东夷古国。在商代已有莒国,周初封少昊之后兹舆其于莒。莒国是山东
一带除齐、鲁之外最大的诸侯国,先是被楚国所灭,后又并入齐国。战国时期,燕国乐毅伐齐,唯有莒和即墨不下。汉置县,至今仍存。关于莒国的得名,有这样一种说法:“当地盛产芋艿,因当地把芋称作莒,故得此名。”[1]《说文解字•艸部》:“莒,齐谓芋为莒。从艸,吕声。”段玉裁注:“所谓别国方言也,借为国名。”颛臾也是来源古老,相传东夷部落首领太皞曾建立颛臾方国;西周时期,分封于此,其主要任务是祭祀蒙山;后来因为国小力弱,遂成为鲁国附庸。这也是孔子所说的:“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论语•季氏》)费,夏、商、周三代时均为小国,后被鲁国吞并,为鲁大夫季孙氏的封邑。汉代始置费县,沿用至今。此外,还有滕国、薛国、纪国、鄫国等,如今仍存于滕州、薛城、纪台村、鄫城村等地名中。
二、以自然地理特征命名的地名
总体上说,山东地形复杂,地貌多样。从地形上看,中部突起,为鲁中南山地丘陵区;西部、北部是黄河冲积而成的鲁西北平原区;东部半岛大都是起伏和缓的波状丘陵区,濒临大海,海湾密布。从地貌上看,包括山地、丘陵、盆地、平原、湖泊等多种类型。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齐鲁文化的多样性,同时,这些丰富多样的地形地貌特点在地名中也得以充分体现。
1.以山川河流命名
可以说,用山河等自然地理实体命名是地名命名最为常见的方式。山东境内有泰山、蒙山、济水、沂
河等山川河流,这些地方也是山东人赖以生活的自然环境。因此,山东很多地方也都是以山峰或者河流的名称来命名。
山东素以“一山一水一圣人”而著称,这也奠定了齐鲁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一山”指泰山,古称“太山”,为五岳之尊,在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占据非常崇高的地位。《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历代帝王都以能到泰山封禅为荣,因此,就有了“泰山安则四海皆安”的说法,泰山脚下的城市遂命名为泰安。直接以山水命名的地方,还有崂山区、沂水县、泗水县、齐河县等。古人以山之南水之北为阳、山之北水之南为阴,有些地方就是以所在山或水的方位来命名的。如蒙阴,因在蒙山之北而得名;济阳,因地处古济水之北而得名。其他以山河命名的还有宁阳、莱阳、临沂、临沭、临淄、沂源、即墨、汶上、河东、沂南等。
山东地名中的泽、泊等,则体现了古代山东水域广阔的特点,如菏泽、梁山泊等。“菏泽”原系天然古泽,“菏泽”之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导菏泽,被孟潴。”《风俗通•山泽篇》:“水草交厝,名之为泽;泽者,言其润泽万物,以阜民用也。”巨野泽,又称大野泽、大泽、广野泽,故址在今巨野县北。《周礼•夏官•职方氏》云:“(兖州)其泽薮曰大野。”郑玄注:“大野在巨野。”《尔雅•释地》云:“鲁有大野。”汉以前文献多称大野;唐、宋以后,则多称巨野。唐宋时期,黄河曾多次决口,在梁山一带形成湖汊交错的大水泊,号称“八百里梁山泊”,这也是《水浒传》中宋江起义的主要活动区域。后来黄河泛道,菏泽、巨野泽、
82
梁山泊等水系遂被黄河泥沙所淤平,如今已成为冲积平原,几乎看不到水泽的踪迹,只有地名“菏泽”还表明此地过去多水泽的特征。
2.以地形地貌命名
山东地形以低山丘陵和冲积平原为主,中部为山地,因此,也出现了很多以各种特殊地形来命名的地名,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山东境内东西部地形的差异。
古代以“阜”“陵”“丘”等字命名的地方很多,这是因为当时洪水经常泛滥成灾,人们喜欢择高而居来躲避洪灾。“阜”指土山、丘陵。《诗经•小雅•天保》云:“如山如阜,如冈如陵。”曲阜,是鲁国的国都,也是孔子的故乡。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一云:“汉为鲁县,魏为曲阜,委曲长七八里,故曰曲阜。”《尔雅•释地》云:“大陆曰阜,大阜曰陵,大陵曰阿。”以陵为地名的有兰陵、乐陵、德州的陵城区、牟平区的高陵镇。“丘”,多指小土山,也可指地势略高的地区,如安丘、章丘。“阿”,战国时期因济、濮二水沿今东平湖两岸入境,河曲形成两大丘陵,当时称丘陵为“阿”,东面丘陵在山东境内,称为“东阿”,因出产阿胶而驰名中外。其他常用的通名如“坞”“岭”“坡”“崖”等,形象地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与地形地貌特点,如庄坞、薛家岭、东南坡、积米崖等。
3.具有区域特的特殊地名
可以说,地名与特定的区域环境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点。山东地名中还有一些特殊的通名,如与山东西部沂蒙山地形相关的“峪”“崮”,与东部的海洋环境相关的“疃”“夼”等。这些特殊的通名体现了该地特有的地形特点与地理环境特征,从而形成这一地区特殊的地名景观。
“峪”,即山谷山间的谷地。鲁中山区以“峪”作为地名用字非常普遍,如泰山脚下的桃花峪,济南的葫芦峪、万粮峪,蒙阴的大寨峪,潍坊的蒋峪等。岱崮地貌是山东沂蒙地区独有的一种地貌景观,是中国五大岩石地貌之一。“崮”,也写作“崓”“堌”,是指四面陡峭、顶上较平的山。它多用作山名,如蒙阴的孟良崮、卧龙崮、獐子崮、板崮崖等。沂蒙七十二崮,近半数在蒙阴,沂水一带还有纪王崮。
“疃”,本义是指禽兽践踏的地方。《说文解字•田部》:“疃,禽兽所践处也。”常用作村名通用名,多见于胶东地区[2](P144),如平度的兰家疃、东崔家疃、马疃,牟平的李家疃、大疃、西留疃,诸城的常吉疃、
东疃、时家疃等。鲁西南一带也有零星以“疃”命名的村庄。“夼”,指两山间的大沟,是胶东地区地名常用字。罗福腾认为,“夼”和鲁中地区的“峪”二者表示的地形相似,指两山之间的大沟[3]。以此命名的村庄多位于丘陵之间的洼地。威海、烟台、青岛一带有很多使用“夼”命名的村庄,如青岛的草夼、车家夼、拖车夼、西九六夼,烟台的刘家夼、正甲夼、藏金夼、泥渡夼等。沿海地区还有用湾、港、咀、泊、岛等命名的地名,如青岛的唐岛湾、胶州湾、鱼鸣咀、蜊叉泊、团岛等,显示了胶东一带海岸线
曲折的地理环境。由于方言区域的不同,地名用字呈现很大的差异,可以视为是不同方言区的符号标志。
三、以人文社会活动命名的地名
地名是人们对自己居住和生活环境的指称,不但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而且包含了很多人文历史知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体来说,有些地名直观反映了当地的政治、军事、经济活动,有些地名体现出宗族观念、宗教信仰,还有些地名则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
1.以历史事件或民间传说命名
齐鲁大地山川秀美,历史悠久,文化繁盛,名人辈出,很多地名都来源于历史事件、民间传说。以历史遗迹而得名的地名,有莱芜、鱼台、定陶等。明代郭子章《郡县释名》云:“城在莱芜谷……旧说云:齐灵公灭莱,莱人流播此谷,邑落荒芜,故曰莱芜。”[4](P628)济宁的鱼台县,传说此地曾建鲁国国君鲁隐公观鱼的高台,所以称“鱼台”。淄博的桓台县,因境内有齐桓公戏马台而得名。菏泽的定陶区,相传春秋时期范蠡认为陶为天下之中,在此定居,所以叫“定陶”。曲阜的驻跸村,据说是宋真宗到曲阜祭拜孔子时中途休息之处,后形成村落,名为驻跸村。
以民间传说而得名的地名,有女姑山、嘉祥县等。青岛市城阳区有一座小土丘,据《汉书•地理志上》:
“(琅邪郡)不其。”颜师古注:“有太一、仙人祠九所,及明堂,武帝所起。”元代于钦《齐乘》云:“女姑山,即墨西南三十八里。山北旧有基,《汉书》不其:太乙仙人祠九所及明堂,皆武帝所起。不其城西南有七神,号曰‘女姑’,即此。”因为特殊的地理条件,汉武帝曾登临此山,建立明堂。蓬莱,据说汉武帝曾经到达此处,眺望大海,看到仙山蓬莱山,遂在此筑城,
83
于是名叫蓬莱。嘉祥县,传说鲁哀公在此地狩猎,获瑞兽麒麟,是吉祥之兆,所以金朝置县时取名为嘉祥。郯城的白溪汪村,传说是窦娥的原型东海孝妇被屈杀后,血化为白,流成池塘,郯城方言把小的水塘称作“汪”,故名白血汪。后来,因为村名带“血”不吉利,遂改为白溪汪。
2.以住地开发者姓氏命名
山东人安土重迁,聚族而居,不到走投无路的地步,一般不会离开故土,祖祖辈辈在此繁衍生息,一个村庄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家族数百年繁衍生息之地,这些成员通常都是同姓。因此,许多村庄都以聚居地人数较多的姓氏命名。据统计,在全省10万多个自然村中,以姓氏得名者约在60%以上[5](P35)。通常情况下,其命名方式为前面是姓氏,后面缀以“庄”“家”“村”“屯”“楼”等通名,如李庄镇、阚家、倪村、刘埠村、杨集、喻屯、赵楼、孟楼等。有的村庄两个姓氏势力均衡,还可以冠以两个姓氏,如刘孟庄、张李村等。有些村庄的规模越来越大,成为乡镇或县城驻地,如李庄镇等。
3.以军事性质的“卫”“所”等命名
山东东部濒临大海,明代以来屡遭倭寇和海盗的侵扰。自明成祖时期,就开始在山东沿海一带设置卫、所(“卫”下辖“所”),驻扎军队。明代在山东地区共设有9卫10所,如鳌山卫、灵山卫、大嵩卫、靖海卫、成山卫、威海卫和雄崖所、浮山前所、宁津所、海阳所等。明代末年,卫所制作为一个军事组织日益废弃,这些地方逐渐成为普通村落或当地的行政中心,并演变为当地的地名,如威海市、灵山卫镇、鳌山卫镇、雄崖所村、浮山所社区、海阳市等。山东一些带有“屯”“寨”“营”“官庄”的地名,如丰乐屯、韩家寨、德州甲马营、哨马营、临沂的蔡官庄等,仍能从其地名中看出过去驻军戍守的影子。
4.以寺庙等宗教建筑命名
在山东境内,古代佛教和道教信仰比较兴盛,各地建造了很多的寺庙道观。同时,寺庙周围会形成村庄,有的村庄就以寺庙命名。如泰安的马家庙村,就因村中马姓建了菩萨庙而得名,包括大马家庙、小马家庙。郯城杨庄寺村,是因为此处有一寺庙,隋朝时杨姓迁居此地,之后其他姓氏陆续迁来,村庄规模很大,就叫杨庄寺村。乡村还有很多的民间信仰和动物崇拜,各地也都建庙祭祀。青岛市黄岛区的牛王庙、狐仙庙等就是祭祀牛和狐狸的寺庙。郯城有个冷庙村,在郯城方言中,冰雹称为“冷子”,因为夏秋之际郯城一带经常遭受冰雹之灾,故立庙祭祀冷子奶奶,以求风调雨顺。后在此立村,就叫冷庙村。还有一些是由于祭祀祖先而修建的家庙,后聚集成村落,临沂郯城县有颜庙村、赵家庙村,分别是由颜氏和赵氏的家庙而得名。
5.以人们的思想情感寄托命名
中国人传统观念中有择吉情结,这一观念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历代统治者在给自己的辖地命名时多采用含有吉祥、祈福、平安之意的词语,希望政权长治久安、国运繁荣昌盛。如济宁,寓济水安宁之含义;东营的广饶县,取“海滨广斥,饶于鱼盐”之义。此外,如昌乐、宁津、庆云、乐陵、沾化、招远(“招徕远人”之意)、济宁的安居镇等,都表达着一种美好的祝愿和心理诉求。
四、古代文化典籍中的山东地名
山东人深受儒家“学而优则仕”观念的影响,遵循忠厚传家、诗书继世的传统,敬重读书上进,所以自古以来山东人文荟萃,学者辈出。山东籍文人(学者)创作出许多家喻户晓的文化典籍著作,其中涉及到很多山东地名,成为齐鲁文化的标志性符号。
山东简称首先,儒学是齐鲁文化的核心内容,儒家思想也是封建时代的正统思想,儒家经典著作是科举制度废除之前读书人求学入仕的必读书目。《诗经》《春秋》《左传》《论语》《孟子》等典籍记载了很多的地名,都与山东密切相关,如陬邑、尼山、长勺、费、郯、颛臾、汶上、泰山、东蒙等,成为儒家文化的地理标记。
其次,文学作品中的山东地名也随着作品的传播走进大众的视野,为齐鲁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明清时期小说创作呈现繁荣的景象,创作了许多反映山东地方风土人情的小说,如讲述宋江等人在“官逼民反”下揭竿而起的《水浒传》,反映明清时代市民生活的《金瓶梅》《醒世姻缘传》,文言小说的巅峰之作——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这些名作中主要人物的活动范围大都在山东,记载人物活动场所的地名也因为作品的传播而广为人知。如《水浒传》的景阳冈是阳谷县城东南一个非常不起眼的小丘陵,因为“武松打虎”而妇孺皆知,如今成为一个著名的景区,并且催生了“景阳冈酒”等系列产品,成为一张亮丽的地方名片。“梁山泊”也成为绿林好汉聚义的代名词,
84
“逼上梁山”亦成为常用词汇。《醒世姻缘传》记载的山东地名,有武城县、会仙山、济南、兖州等。《聊斋志异》中的山东地名有淄川、沂水、诸城、胶州、崂山、沂州等。
需要指出的是,还有很多文人墨客,如李白、杜甫、苏轼、郑板桥等,都曾在山东游历、做官,与友人诗酒酬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这些作品也记录了很多山东地名,如李白诗作中的“兰陵美酒郁金香”中的“兰陵”(今山东兰陵县)、任城(今济宁任城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密州(今诸城),郑板桥任职的潍县(今潍坊市),通过这些文学巨擘的传播而为人们所熟知。
五、山东地名中的红记忆
近代以来,山东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在党的领导下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光辉篇章。这也成为现当代小说的重要题材,涌现出《铁道游击队》《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等一批精品佳作,有的还被改编为影视剧搬上荧屏。这些作品热情歌颂了山东人民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同时,这块英雄们浴血奋战的热土也成为红精神的符号标志。如敌后抗日根据地徂徕山、铁道游击队的根据地微山湖区域、沂蒙精神的诞生地沂蒙山区、八路军一一五师司令部旧址莒南大店镇、解放战争中的孟良崮,以及体现新时期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精神的九间棚。山东这块热土上,处处留下了革命先辈的足迹,记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光辉历程,也为山东人民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红地名资源。可以说,红地名既是红文化资源的载体,也是传承红精神的主要平台,成为齐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去挖掘、整理和传播。
在一定程度上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新农村建设中的合村并居,致使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村落消失。新建小区多以楼盘命名,有些命名片面追求新、奇、洋,带有随意性,原有地名或废弃或更改,已经见不到原来的痕迹,失去了历史的传承。地名是地域文化传承的地理环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记住乡愁、留住乡情的重要载体。我们在城市化、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尊重历史、倾听民意,尽量保留住那些底蕴深厚又耳熟能详的老地名,为弘扬传承齐鲁文化、助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颜峰.《王祯农书》词语札记[J].语言研究,2014,(3).
[2]钱曾怡.山东方言研究[M].济南:齐鲁书社,2001.
[3]罗福腾.“夼”字释义订误[J].辞书研究,1996,(6).
[4][明]郭子章.郡县释名[M].济南:齐鲁书社,1995.
[5]山东省地名研究所编.山东省地名志 第一卷(行政区划•
居民地卷)[M].济南:山东省地图出版社,1999.
Interpretation of Shandong Place Na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Qilu(齐鲁) Culture
Xu Li
(College of Marxism,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90, China)
Abstract:Shandong is one of the earliest areas of activ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a
nd its place names 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Qilu(齐鲁) culture.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long history of Qilu(齐鲁) culture, we analyze the general name, proper name and place names in ancient poetry of Shandong.
Key words:Shandong place name;Qilu culture;human history
8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