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成语的特点
答:成语本来是人民大众口头上或古人今人的著作中使用的语言材料。成语之所以能得到人们的广泛使用,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一些优点:
(1)言简意赅
  成语一般都能把人们所要表达的丰富的思想,用十分简练、非常概括的几个字说出来,真正具有言简意赅(完备)的优点.适当地运用这些成语,会使语句显得格外精炼。例如
A)厉内荏意思是外貌看起来庄矜、威严,而内心里却很怯懦.
B)众口难调意思是吃饭的人多了,饭菜的味道就很难使所有的人都满意。比喻作一件事情,不容易使各方面都没有意见。
  这类成语,如果改用一般的话来说,即使多用很多的字,也未必能表达得像用成语那样的意思丰富
2)形象具体
    有许多成语,含有显著的修辞因素,看了或听了以后,就会在头脑里留下一个深刻的、具体
的印象.成语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举几种常见的例:
  (A)比喻法.借某一种情况说明另一种情况。例如:
  中流砥柱  这个成语用现代汉语来说,就是"黄河中流的砥柱山.”砥柱是在黄河中流的一座山,黄河的水日日夜夜汹涌澎湃地冲击它,可是千百年来,依然屹立在那里.因此人们就用"中流砥柱"这四个字作为成语,比喻那些意志坚强,在大风大浪里经得起考验,毫不动摇,能起支柱作用的人。
  如影随形  无论什么物体的影子,一分一秒也离不开那个形体。因此,人们就用"如影随形”这个成语,比喻两个人或两件事物关系的密切。
    牛鬼蛇神  牛鬼和蛇神都是可憎恶的妖魔、鬼怪。因此,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极坏的人。
    水中捞月  映在水里边的月亮只是一个影子。到水里去捞月亮,当然是永远捞不到手的。因此人们用这个成语,比喻做那些白费气力,枉费心机而得不到结果的事情。
    以上这几个成语,都不是直接用它的字面上的本意,而是用它那比喻的意思,都是属于修辞上的比喻法。
  (B)讽喻法。假造一个故事,用来讽刺或者教育劝诫别的人。例如:
  狐假虎威《战国策·楚策》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只老虎寻野兽吃,遇到一只狐狸。狐狸说:”你怎么敢吃我!老天爷派我做百兽之王,现在你吃我,就是抗拒天命!你如果认为我说谎话,那么我在你前边走,你跟着我,看看野兽们见了我有没有敢不立刻跑开的?"老虎同意了,于是就和狐狸一块儿走,野兽看见老虎,吓得就跑。老虎不知道野兽是怕他,还以为真怕狐狸才跑呢,后来人们就用”狐假虎威"这个成语,讽喻那些凭借别人的势力来吓唬人的人。
  (C)对偶法。把两个有某些类似之点的词组,互相对照,组织在一块儿,形成语法上的并列结构。例如:
    车水马龙  这个成语是用”车水"和马龙”两个词组构成的,"车水”和”马龙"对偶。这里说的是”车”和”马":车怎样呢?车象流水那样接连不断地飞驰。马怎样呢?马象龙那样活跃地奔跑。用这句成语来形容大街上人们来来往往的热闹景象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
  良师益友  这个成语是用"良师”和”益友"两个词组构成的。”良师”和”益友"对偶.这说道德学问很好的老师,于我有益的朋友都有助于自己的进步。
    此外象"灯红酒绿""忍气吞声""横征暴敛""耳闻目睹"等等,也都是用对偶法构成的。这类成语的前后两个词组所表示的意思都是类似的,而不是相反的。
  (D)映衬法把相反的两件事互相对照。例如:
    地旷人稀  旷是广阔的意思,按一般情况来说,土地的面积大,那么土地上居住的人就多。可是有些地方,尽管土地面积大,而人口并不稠密,这就是”地旷人稀”。"地旷”跟"人稀”两件事是不协调的,而是相反的。这个成语就是用这两种情况的互相映衬组织起来的.
    阳奉阴违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表面听从,暗地里却又另搞一套。”阳”是表面,"阴"是里面。”风”是遵从,”违”是违背。”阳奉”跟"阴违"恰恰相反,恰恰是互相对照的。
    此外,”口是心非””曲高和寡"等等,也都是用这种修辞法。”映衬法"跟"对偶法”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对偶法的前后两个词组所表示的意义彼此有类似之点,有相同之处;映衬法前后两个词组所表示的意义彼此相反,对比鲜明.
  (E)夸张法
    把事物加以夸张,说得远远超出客观事实。例如:
    体无完肤  这个成语是形容人体受伤很严重,身上已经没有一点完好的皮
    由于成语有以上各种优点,所以在文章中适当地使用成语,是非常需要的。这不仅能增强表达效果,而且可以使文章的语汇丰富多彩。不过也不能在文章中故意地多用成语,堆砌成语,以显自己的渊博,那样就可能把文章写得不文不白,不伦不类,矫揉造作,画蛇添足。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