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案-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教案-唐雎不辱使命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为第二课时,活动安排旨在完成素质教育目标1和2。
(二)整体感知(略)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课本剧
教师指点:第一场秦王要与安陵君“易安陵”,只派个人传句话来。故事开头就暗示着秦王恃强凌弱的蛮横态度。读时注意把握语气,第二场秦王口称“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后来传话的口气却很强硬,分明想并吞,安陵君虽然对秦王野心洞若观火,无奈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为争取周旋的余地,没有当场揭穿秦王的。秦王碰了钉子,不高兴,就进一步说明秦王换地是假,吞并是真。所以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对于秦王的虎狼之威,唐雎镇定自
若,成竹在胸,当秦王妄图以“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来慑服唐雎时,唐雎安安详详地回答了一句“臣未尝闻也”。接着又提出“布衣之怒”的威力来对抗秦王。读时,注意表现出唐雎的沉着、机智、敏捷。
第一场
[安陵国]
秦国使者(傲慢地):我们国君打算用五百里的土地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
安陵君(为难地):我应该谢谢大王赐给我恩惠,用大的换小的很好,虽然这样,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愿意始终守卫它,不敢交换!
[使者回到秦国,向秦王禀报,秦王大怒,消息传到安陵国,安陵君怕得罪秦国,派唐雎出使秦国。]
第二场
[秦国朝廷]
秦王(怒气冲冲地):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为什么不听从我况且秦国灭亡韩国灭亡魏国,可安陵君却凭借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是因为我把安陵君当作一个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想打他的主意。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让安陵君扩大他的领土,但是他违抗我的愿望,岂不是小看我吗
唐雎(凛然地):不,不是像您说的这样,安陵君从先王那里接受封地,并且守住它,即使拿到一千里土地来,也不敢交换,何况五百里呢
厉内荏是什么意思呢
秦王(勃然大怒):您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吗
唐雎(直视秦王):小臣不曾听说过。
秦王(威胁地):天子一发怒,将有百万人死亡,血流千里。
唐雎:大王曾听说平民发怒吗
秦王(不屑地):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赤着脚,用头撞地罢了。
唐雎(正地):这是庸人发怒的样子,不是说志士发怒。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彗星的尾
巴扫过月亮;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有一道白光直冲太阳;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老鹰在殿堂上博击,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有起之土,他们胸怀愤怒还没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征兆,加上我就有四个人了。如果志士真的发了怒,将会有两具尸体倒下,血流五步,天下的人都将穿上白的孝服,今天的情况就是这样。(说罢)拔出
宝剑站了起来。
秦王(顿时脸沮丧)挺身跪起向唐雎道歉道:先生请坐,哪至于这样!我懂了,韩魏灭亡而安陵却凭着五十里的地保存下来,仅仅是因为有您唐雎先生在啊。
(四)总结、扩展
(五)布置作业
1.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2.说说下列句子里加粗的词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什么词,表示什么语气。
(1)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
(2)而君遂寡人,轻寡人与
(3)岂直五百里哉
(4)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5)与臣而将四矣。
(6)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3.出本文和《公输》里表示人称的词,说说它们各自的使用场合。
答案:1.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而对横蛮狡诈、厉内荏的秦王,他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地完成了使命。
2.(1)呢(质问的语气)。(2)吗(质问的语气)这两个语气助词,不仅表现秦王一股骄横的语意,而且有问罪责难的意思。(3)岂……哉,哉是“呢”的意思,有反诘语气,写出了唐雎的
凛然正气。(4)吗,不是普通的疑问,而是恫吓。(5)了,含有既愤激又警告的语气。(6)罢了,活画出秦王轻蔑的语气。
3.《唐雎不辱使命》里表示人称的词有:寡人、吾、君、公、臣、先生。
《公输》里表示人称的词有:夫子,子,臣,我。
(六)板书设计
秦王(神):不说→怫然怒→挠→长跪而谢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