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陈涉世家
一、文学常识:1.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2.本文出自《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世家,《史记》传记中的一种,主要记载诸侯之事。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出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 適 通“谪”,强迫。 2.为天下唱 唱 通“倡”,倡导
3.固以怪之矣 4.将军身被坚执锐
三、解释重点文言词语及古今异义与词类活用词语
1.屯大泽乡屯 2.会天大雨会
3.或以为亡 4.举大计亦死举大计
5.等死 6.扶苏以数谏故
7.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8.辍耕之垄上 9.怅恨久之
10.苟富贵,无相忘 11.忿恚尉
1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13.旦日,卒中往往语 14.大楚兴,陈胜王
15.天下苦秦久矣 16.尉果笞广
17.皆指目陈胜 18.夜篝火
19.置人所罾鱼腹中 20.将军身被坚执锐
四、重点语句翻译
1.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2.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3.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候将相宁有种乎!
4.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5.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6.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五、划分朗读节奏(划一处)
1.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2.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3.将军/身被坚执锐。
六、理解性填空
1.起义直接原因(导火线):失期,法皆斩。或:遇雨失期,失期当斩。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2.陈胜为起义所作舆论准备:篝火狐鸣;置书鱼腹。或:丹书帛日“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呜呼日“大楚兴,陈胜王”。
3.陈胜、吴广起义的策略是: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4.文中写陈涉直接向封建统治者挑战,以激励众人的一句话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表明陈涉从小有远大理想的一句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6.陈涉揭竿起义,各地百姓纷纷响应的原因是:(诸郡县)苦秦吏
七、课文内容理解
1. 陈胜分析当时形势和起义前途时,得出了“宜多应者”的结论。它的根据主要有哪些?
(1)秦二世杀太子扶苏,引起人民众对秦王朝更大的不满。
(2)楚人怀念楚将项燕,有强烈的复国愿望。
2.你怎样看待陈胜所说的“苟富贵,无相忘”这句话?
反映出他不满现状、渴求改变命运的心态及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与穷朋友同甘共苦的心愿。
3.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两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1)抓住时机 (2)故意使自己受辱(使用激将法) (3)激怒众人
4.陈涉建立政权前后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各是什么?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①得人心成功,失人心失败。②人心向背是成败的关键。
厉内荏是什么意思呢参考答案:
二、通假字
1.適 通“谪”,强迫。 2.唱 通“倡”,倡导 3.以 通“已”,已经 4.被 通“披”,穿
三、解释重要文言词语
1.屯:停驻 2.会:适逢 3.或:有的人;亡:逃跑 4.举大计:发动起义 5.等:同样
6.以:因为;数:屡次;故:缘故 7.间:私自,偷着;之:去,到;次:驻扎 8.辍:
停止;之:去,往 9.怅恨:失望叹恨;之:音节助词 10.苟:倘使,如果 11.忿恚:使……恼怒
12. 豪杰:有声望和有地位的人;会计:聚会商议 13.往往:到处 14.王:称王,为王
15. 苦:苦于 16.笞:用鞭、杖打 17.指目:指指点点,以目示意 18.夜:在夜间 篝火:燃起篝火
19. 罾:用网捕 20. 身:亲自;坚:坚硬的铠甲;锐:锐利的武器
四、重点语句翻译
1.陈胜协助(帮助)吴广.一同(一共)杀了两个军官。
2.现在如果把我们的人冒称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该有许多人会响应。
3.何况大丈夫不死则已.死就要干一番大事业。王候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4.(用土)筑台并(在台上)宣誓,用(两)尉的头祭天。
5.假使能免于斩刑,戍守边塞死亡的人本来就有十分之六七。
6.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到外面去带兵。
22.唐雎不辱使命
一、文学常识
1.《战国策》是 末年 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整理编辑的。共 篇。
2.唐雎是 国的使臣,他是一位 的谋士,出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
二、重点词语解释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 2.易安陵
3.安陵君其许寡人 4.大王加惠
5.虽然,受地于先王 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7.且秦灭韩亡魏 8.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9.故不错意也 10.请广于君
11.轻寡人与? 12.非若是也
13.岂直五百里哉? 14.秦王怫然怒
1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 16.以头抢地耳
17.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意 18.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19.天下缟素 20.今日是也
21.秦王挠 22.长跪而谢之日
23.寡人谕矣 24.徒以有先生也
三、句子翻译
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3.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4.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6.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7.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四、问题探究
1.秦王是怎样一个人? 骄横狂妄、贪得无厌、奸诈狡猾、外强中干
2.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
3.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史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
4.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
5.文末说秦王“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
6.全文采用对话来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把唐雎的话与安陵君的话作比较,看相同点与不同点是什么?同为拒绝与秦交换土地,不同的是安陵君对秦王先恭维,后委婉拒绝。唐雎是直接拒绝。态度坚决。
7.作者塑造了唐雎怎样一个“士”的形象,意图是什么?
形象:有胆有识,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勇士。
意图:强调“士”对一个国家的重要作用,能“扶危持倾”,能使一个国家“转危为安。运亡为存”。
8.为什么说唐雎没有辜负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换安陵君的封邑,实际是要并吞安陵。而在当时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使,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面对横蛮狡诈、厉内荏的秦王,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被威势压服,最后使秦王放弃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维护了本国的尊严,出地完成了使命。
9.秦王与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见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 A.“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日”可看出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B.“寡人欲以……安陵君其许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气强硬,并无商量余地;c.秦王不说,可看出秦王名易实夺的心理。
10.说说“秦王不悦”四个字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悦”引起故事的开端,贯穿整个事件的全过程,对情节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11.秦王说“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为长者”,“错”起“意”来,就会把你和韩魏一样灭亡。
12.秦王说,“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说,“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们各表达了什么意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慑服唐雎的话,意为要发动战争,消灭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击秦王的话。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卫安陵。
参考答案:
三、句子翻译
1.承蒙大王给予恩惠,用大换小,真是太好了;虽然这样,但是我是从先王那里继承来的土地,(我)愿意始终守护着它,不敢同别人交换。
2、 (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呀。
3.现在我用十倍的土地(来交换安陵),请安陵君扩充领土,然而安陵君违背我的意思,是轻视我吗?
4.即使是一千里(土地),也不敢交换,难道只是五百里(土地)吗?
5.老百姓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6.这三个人,都是平民中的勇士啊。(他们)心里的愤怒还没有进发出来,上天就降下吉凶的征兆。
(专诸、聂政、要离)再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
7.这个勇士倘若发怒,(则)倒下两具尸体,五步之内淌满鲜血,天下的人将会因此而穿上丧服,今天的情况就是样。
23.隆中对
一、通假字
1.欲信大义于天下 2.自董卓已来
二、解释古今异义词
1.将军宜枉顾之 2.凡三往 3.孤不度德量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