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九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2011年秋
一、《沁园春·雪》
1.“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山”“原”本是静物,为什么却写它们“舞”和“驰”呢?这样写给你怎样的感受?
运用比喻的修辞,化静为动,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丽,赋予山高原活泼奔放的气势。
2.“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诗人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态度是否不一样?“惜”字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中国历史上的英雄中的杰出者,“惜”中有贬,委婉地批评他们短于文治,个人的文学才华也欠缺,“惜”中寓志,蕴含后来者居上的气概,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
3. 请仔细体会“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含义。
“今朝”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需要新的风流人物。“今朝”的风流人物不负历史的使命,超越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具有更卓越的才能,并且必将创造空前伟大的业绩,这是诗人坚定的自信和伟大的抱负。
二、《雨说》(七八节)
1. 诗中有两节都写到了雨要“教你们勇敢地笑”,你怎样理解这“笑”的内涵?
“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勇敢的笑“,充分表现了
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2. 雨“说”的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的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3. 这两节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可爱,生动活泼,合乎孩子们的心理,更显出“雨”对孩子们的亲切情怀,使“雨”说的话收到更好地表达效果。
三、《星星变奏曲》(第一节)
1.诗中的星星象征着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怎样的渴望?
星星象征光明,象征生活中美好的事物。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2. 诗人为什么用“闪闪烁烁”来形容声音?
这是采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以形容视觉的词语来表现听觉,以视觉感来突出对声音的时断时续、隐隐约约的真切感觉。
3. 节选的部分用了哪些意象来象征诗人的理想世界?有什么效果?
星星、诗、蜜蜂、萤火虫、睡莲、春天、鸟、白丁香等,这样写使诗歌含蓄朦胧,意境优美。
4《星星变奏曲》一诗表达了作者对光明的向往,对理想的追求。其实许多诗人都在自己的诗篇中描绘了美好的理想世界。请从你读过的诗歌中举出一例。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四、《蝈蝈与蛐蛐》(济慈)
1. 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你是怎样理解的?
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做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做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
2. 试结合诗句中加点的词语体会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沉醉”“舒适”等词语可以看出“蝈蝈”对美景的满足,从而渲染了“蝈蝈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彩,体现了作者对蝈蝈的赞美之情。
3. 英国诗人济慈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体现诗人对名利很淡泊。
五、《夜》(叶赛宁)
1. 这首诗写出了夜的什么特点?由此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静谧、美丽,传达出诗人安适、宁静的心境。
2. 第四节诗与第一、二节诗构成反复,这样写有何妙处?
厉内荏是什么意思呢反复的吟咏,深化了夜的静谧、美丽的氛围,造成诗的节奏美与旋律美。
3. 体会下列叠词的妙用:
(1)河水悄悄流入梦乡。
巧用叠词,写出了夜的无比宁静。
(2)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
以溪水的轻轻歌唱,反衬了夜的静谧。
4. “夜来临,四下一片静,只听得溪水轻轻地歌唱。明月撒下它的光辉,给周围的一切披上银装。”这让我们想起一句诗,你记得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唐·王维)
六、《望江南》(温庭筠)
1. 这首词写一女子登楼远眺,盼望归人的情景,表现了她失望和怅惘的情怀。一个“独”字,写出了孤寂落寞之情。
2. 品味“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的意蕴,自选角度,略作赏析。
通过斜阳的含情脉脉、流水的悠悠不断来表现思妇绵绵不绝的离愁别恨,写景写情相结合,写景自然贴切,尤有神韵。
七、《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1.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异”字统领下文的景物描写,渲染了边境孤寂荒凉(孤寂凄清、萧条荒凉)的特点,“四面边声连角起”写了塞下声音的特异,“长烟落日孤城闭”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2.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揭示了征人们怎样的心理?
他们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但却没有办法回去,因为还没有达到建功立业、勒石燕然的目的。
3. 请谈谈你对“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两句的理解。
这两句诗抒发了将士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雄浑沉郁,苍凉悲壮。
八、《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1. 词的上片巧用典故,表现出作者少年狂气的句子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2. 词的下片妙用典故,表现出作者渴求重用的句子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3. 词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什么心境?其言外之意是什么?
“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我仍能跃马疆场,迎击来犯之敌。
4. “遣冯唐”“射天狼”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
“遣冯唐”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的愿望,“射天狼”表达了作者要报效国家,抵御入侵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5. 这首词体现了词人积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请在下面写出苏词中同样表达这种达观胸襟的句子来。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九、《武陵春》(李清照)
1. “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了季节特征是暮春时节,后来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表达内心的浓重哀愁。
2. 请赏析“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两句。
哀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可是词人却把它比作可以承载可以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这一比喻形象生动,构思新颖、奇特。
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1. 词的上片描述军旅生活,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愿望?
被削去官职,退居山林的作者仍十分企羡军中生活,渴望再有机会从军杀敌,建功立业。
2. “可怜白发生!”化雄壮为悲壮,表达了作者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之情。
3. 词中表明作者理想和追求的诗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十一、《陈涉世家》
1. 释字:
辍耕之垄上:去,往 苟富贵:如果 发闾左谪戍渔阳:指代平民 皆次当行:编次 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 度已失期:估计 今亡亦死:逃走 等死:同样 死国可乎:为国事而死 楚人怜之:爱戴 为天下唱:通“倡”,首发 丹书帛曰:写 得鱼腹中书:字条 陈胜王:称王 卒中往往语:到处 宜多应者:应当 吴广素爱人:一向 刑其长吏:惩罚
2.译句: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又暗地里派吴广藏在驻地附近丛林里的神庙当中
3.内容分析:
(1)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失期,法皆斩 ,根本原因是 天下苦秦久矣 ,起义的策略口号是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从“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这句话中可看出陈胜为起义所做的准备有了初步成效。
(2)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陈胜与佣者的谈话说明他 年轻时有远大的抱负,对当时形势的分析表现了他 敏锐的洞察力,为起义做准备,并杀两尉,召令徒属可看出陈胜 机智勇敢,有卓越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才干。
(3)本文详略安排得当。详写的是 起义准备和发动的过程,略写 陈胜少时与人佣耕、起义军的进攻路线、农民政权的建立,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 表现陈胜的非凡才略。
4. “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这个句子细致地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
(1)士兵对陈胜的敬畏 (2)起义爆发前夕,人心躁动,紧张而兴奋(3)陈胜善于斗争和他的组织领导才干
5. 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课文第二段作出回答。
(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6.你认为陈胜能否算得上英雄?
答能否都可,但要给出有说服力的理由。示例:我认为他算个英雄,因为在当时的时代里或者是在中国以后的时代里,他是一个领先者,不管他是否胜利,但他有勇气反抗暴秦,有敢为天下先的胆量,我们不应以成败论英雄。
十二、《唐雎不辱使命》
1. 释字:
以头抢地耳:撞 长跪而谢之: 道歉 秦王怫然怒: 盛怒的样子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曾经 秦王挠:屈服 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 而君逆寡人者:违背 寡人谕矣:明白 故不错意也:通“措”,置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交换 请广于君:扩充
2. 译句:
(1)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韩、魏灭亡了,安陵却凭五十里地保存了下来,只是因为有先生您啊
(2)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我把安陵君看做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平民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4)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的交换小的,很好
(5)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胸怀愤怒尚未发作的时候,天上就降下了预示吉凶的征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