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故事 悟哲理 明立意——“故事与作文立意”教学设计与思考_百度文 ...
王性宇名师工作室·湖北省黄州中学博省教育创新团队
教育实践
2021-03·湖北教育
如何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同时,实现学科的育人价值呢?笔者将“学会确定材料作文中心”与“国家、民族和我”两个主题内容相融,设计并实践了“故事与作文立意”教学。
一、巧设问题,品读故事
本课以《唐雎不辱使命》为材料,引导学生学习材料作文的立意。课上,笔者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完成对材料的认知,感悟材料中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
第一段:唐雎为什么出使秦国,出使的任务是什么?第二段:秦王对唐雎说的一番话有几层意思,表现了秦王怎样的性格特征?唐雎与安陵君回答秦王问题时,在内容与语气上有何异同?第三段:唐雎列举“士之怒”的内容有何意义,这番士怒论凸显出唐雎怎样的精神品质?最后一段:秦王从“怫然怒”到“挠,长跪而谢之”的态度变化以及说话前后自相矛盾的状态,表现出秦王怎样的本质?突出了唐雎
什么样的英雄形象?
通过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感悟到唐雎忠心爱国、不畏强权、敢于斗争的品质,看透了秦王欺软怕硬、奸诈狡猾、厉内荏、外强中干的内在本质,明白了安陵君的懦弱无能。在此过程中,为中华民族伟
大复兴而读书,以及忠心爱国的人生信仰等浸入了学生头脑中,使其在理解故事内涵的基础上,做好了挖掘作文立意的准备。
二、掌握方法,感悟哲理
课前,笔者安排学生搜集了中、高考的材料作文。课上,笔者引导学生发现作文材料大多是寓言、童话、成语、典故、日常生活事件等小故事,揭示的是自信、奉献、诚信、团结等美好愿景,都是教人以知、促人以思的内容。
教学中,笔者提醒学生:品读材料立意要做到不跑题,就要根据材料内容梳理出一个关键句作为中心,同时不能忽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具体
王性宇
品故事
悟哲理明立意
——“故事与作文立意”教学设计与思考
文/尹凤桦
35
厉内荏是什么意思呢教育实践
王性宇名师工作室·湖北省黄州中学博省教育创新团队
湖北教育·2021-03
怎样做呢?笔者告诉学生:作文材料是故事,故事中都有人物形象,把这些形象“画”出来,仔细分析每一个形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或带来了什么启示,随后选取自己最熟悉的一个问题或启示,将其提炼为人生哲理,并作为中心进行后续的写作。
笔者出示一则材料:
在一个部落里,有一棵长得很奇怪的大树。这棵大树是有毒的。村主任在树的周围立上了栅栏,并竖起了牌子,不让人靠近。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旅行者,他是医药专家。他来的这一天,又有孩子因为带着手上的伤跨过栅栏,伤口不小心碰到树的枝叶而死去了。于是,村主任下令砍掉这棵树。旅行者得知此事,阻止了村主任砍树。他说:“万事都有利弊,我要研究一下这棵树。”不久,他从这棵树上提取出一种物质,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凶险的大出血病症。
读完材料,笔者先引导学生“画”出材料中的全部形象,结合每个形象至少写出一个问题或感受。这则材料中的形象有树、村主任、小孩和旅行者,他们又分别产生各自的问题:树的毒性有利有弊;村主任砍树的行为过于草率;小孩不守规矩,违反纪律,害了自己;旅行者因求疑创新,而有所发现。随后,笔者引导学生选取问题,整理立意。如:通过旅行者善于求疑创新,提炼人生哲理——要想成功,得有创新思维;通过小孩的行为,悟出生活道理——要严于律己,遵守公约。这些都可以作为写
作的中心。
三、实践总结,明确立意
笔者趁热打铁,请学生独立完成《唐雎不辱使命》中的人物“画像”。随后,通过小组交流,学生总结:从唐雎身上得到的启示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要不惜一切代价,乃至牺牲生命;从秦王身上得到的启示是,再强大的武力威胁在对国家忠心耿耿的人面前都无济于事;从安陵君身上得到的启示是,弱国更要发展壮大,只有这样才能赢得最后的和平。在确定立意环节,笔者引导学生进一步提炼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所反映出的哲理。如:通过唐雎获得“一个英雄人物对民族、国家有重要作用”的认识;通过秦王提炼出“外交家的雄辩只能让侵略者理屈,并不能让他放弃战争”;通过安陵君悟出“作为领导者要知人善任,重用人才”。显然,这则故事既能帮助学生学会立意,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国家、民族与个人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附:
“故事与作文立意”课程设计
(作者单位:黄冈市外国语学校)
3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