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地有九州,人有九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黄帝内经》中“地有九州,人有九窍”,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黄帝问于伯高曰:愿闻人之肢节以应天地奈何?伯高答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日月,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声音;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五音,人有五脏;天有六律,人有六腑;天有冬夏,人有寒热;天有十日,人有手十指;辰有十二,人有足十指,茎垂以应之,女子不足二节,以抱人形;天有阴阳,人有夫妻;岁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节;地有高山,人有肩膝;地有深谷,人有腋腘;地有十二经水,人有十二经脉;地有泉脉,人有卫气;地有草蓂,人有毫毛;天有昼夜,人有卧起;天有列星,人有牙齿;地有小山,人有小节;地有山石,人有高骨;地有林木,人有募筋;地有聚邑,人有□肉;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
上面这是“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在《黄帝内经》中的整段落。很显然,最后一句点名了主旨,“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这是天人相应的经典论断。所以,关键问题是怎样看待“天人相应”这个思想。
吾认为,这种看问题的角度与方法是十分值得学习值得应用的,但至于推出什么样的结论,那是要看推理的是否严密是否合乎实际合乎逻辑。这是受时空限制的。
首先,这里“天”是客观自然环境之所在,人就是主观认识呗,人能通过主观能动性分析认识客观环境的所在与对人体的影响,这是承认客观环境影响人类的,这很有道理,物质决定意识,主观能认识客观,并且是联系的整体的看问题,这也是很好的看问题的法子嘛。现代科学看,也就是这样的,人是天地间的人,天地是人所立的天地,它是一个整体,是系统性的看问题。我也可以造这样的句子呀,表达我的朴素的世界观,比如,“天有阴云遮日时,人有恶运倒霉日,天空风雨后有彩虹,人生奋斗后有笑容,”等等,这有啥不可呢。但是有人牵强附,钻牛角尖,于是就可以有不同的见解歧义了,看到指月之指看不到月,失去本来之意了,
天什么地什么只不过,认识有一定的局限,远察诸物,近察诸身,没有望远镜没有显微镜更没有实验室,所以,这些话语都是模糊的,笼统的带有形象比喻意的。于是,理解起来往往歧义横生,阐发的空间很大很大。至于,后来,与统治的需要等等,主观逐渐被夸大,把主客观相牵强附会的相合的更紧密起来,那与初始的“天人相应”的本意又相去甚远了。董仲舒推崇提出了“天人感应”,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感兴趣的可以把董仲舒论天人论与上面的对比,俨然不尽相同的。天人合一与天人感应也是不同的,天人合一最早该是庄子提出的,后来的自汉武帝后天人合一又是一个意思的。此暂不论。
有人说,《黄帝内经》就是汉朝时人编的,假借黄帝的名义,就是编的,能空穴来风编的嘛?还是有编的根据的吧,是有历史渊源的。再个,就算是如此,而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这时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与汉初时《黄帝内经》里面的天人相应一样吗?不一样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已经是主客观杂糅,天已是人格化的神格化,更多是有天子的含义了,《黄帝内经》里的天虽然说天地是相应的,并没有说天是有主观感情主观意志的,那
句子更多都是一种形象类比,以喻的是人与客观环境息息相关,有点全息论的感觉。虽然限于条件,认识的未必合乎真理,比如,天圆地方,这是当时的世界观,这是局限的,不是真理,但是是可以发展着的,只是,后来渐渐就掉入一个圈里了,主观代替了客观,服从于天子的需要,相应成了感应,出不来了,天神地神的了。
总之,《黄帝内经》的思考方法认识问题的方法那是十分有用有道理的,天,客观,与人,主观,本来就是息息相关相互作用反作用的,相应,天的变化人是有相互反应的,人的作用,也可以改造环境,天也是有反应的,当然,用成天也有“感应”,这就是有些神格化的天了,当时认识的局限性而已,但是都是有“应”的这个得肯定。
是以,《黄帝内经》可取的部分很多,看问题的角度方法对人身的观察感受,对天地客观环境的别样的内观内感等都是很不错的观点,至于,时空的局限性,认识的局限性,推导的结论等完全可以辩证的发展着的,很多都是好材料。这就如做饭,材料做法不一可以做出不同口味不同结果的饭食,《黄帝内经》的做法还有其中的材料是很好的,至于得出怎样的饭菜,要看做菜人的料与法子的把握了,加料减料,咋个烹饪法那是人的问题。与时俱进,在发展中传承,才有真传承;在传承中发展才有真发展。之所以看的比别人远是因
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黄帝内经》完全可以是,助每一位会用会认识它的人的巨人肩膀……
天人相应与天人感应不一样喔,一定要分清。
好了,仓促之言,言不尽意,仅供参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