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教融合视角下体校网球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622023年2月刊(总第118期)
体教融合视角下体校网球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周宇川
(吉首大学,湖南吉首416000)
摘 要:本文基于对体校网球人才培养现状和体教融合的内涵探讨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体教融合视角下体校网球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一些建议,旨在帮助体校优化网球人才培养环境,缩短体校网球人才培养周期。
关键词:体教融合;体校;网球人才;人才培养;培养模式
网球人才的素质与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网球事业的发展。当前,判断优秀网球人才的标准不再局限于网球人才的体能和专项运动技能水平,还扩展到网球人才的智力、知识、文化、品德、习惯等方面。受传统体育教育观念的束缚,体校在培养网球上述方面力量相对薄弱。体教融合的提出为体校网球人才培养提供了新要求、新思路。对此,本文对体校如何立足体教融合相关要求,构建新型网球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
1 体校网球人才培养现状
网球运动自1885年前后传入我国之后,便得到了飞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竞技网球实力虽然不断提高,但与网球强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在此背景下,如何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网球人才,成为众多体校共同思考的问题。优秀网球人才不仅要身体能力强、运动能力强,还要在智力、知识、文化、品德、习惯等方面都取得良好的发展。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如体校网球人才培养目标与体校网球课程目标偏重运动员网球运动技能的发展,体校网球教练员文化课教学能力弱等),很多体校在网球人才培养过程中对网球人才的身体素质、运动水平和竞技水平关注较多,而对网球人才的智力、品德、审美能力等关注较少。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弱化了网球运动的教育属性,忽视了网球运动
员的全面素质发展,难以提高网球人才
培养质量。
2 体教融合的内涵
“体教融合”一词由之前的体教结
合演变而来。从词义上看,体教融合即
体育和教育的融合。体教融合的根本意
义在于改变体育和教育两个范畴相互割
裂与封闭的状态,是对教育内容和教育
方式进行的根本性改革。体教融合是我
国当前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转变竞技体
育发展方式、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培
养模式的全新理论与实践创新。从体育
诞生之日起,它是一种以身体活动为手
段的教育。进一步而言,体育是教育的
一部分,本身是一种教育的过程。后来
随着竞技体育的发展,体育的教育属
性逐渐减弱,而身体活动属性逐渐增
强,这显然违反了体育的特征与发展
规律。
3 体教融合视角下体校网球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研究体教融合视角下的体校网球人
才培养模式,需要重点关注体校网球教
育和普通学校网球教育的互补。体校在
提高网球人才身体能力、运动能力方面
具有很大优势,但在促进网球人才智
力、知识、文化、品德、习惯等方面的
发展则显得力不从心。而普通学校都能
有效促进人才智力、知识、文化、品
德、习惯等方面的发展。为此,网球人
才培养过程中,建议体校加强与普通学
校的协作,借助普通学校的教育资源优
势促进网球人才的综合素质发展。在具
体实践中,体校须构建体教融合视角下
体校网球人才培养模式(图1),优化
网球人才培养环境,提高网球人才成培
养质量。
3.1 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培养
素质全面发展的网球人才
体校要聚焦机制完善,充分肯定体
育的教育属性,抓实身体教育,坚持学
训并重、文体兼修,开齐开足文化课。
首先,体校要抓好网球运动员的品德教
育,把立德树人贯穿于网球教学和训练
的各个环节,扎实开展爱国主义、体育
精神教育,培养网球运动员吃苦耐劳、
坚持不懈、不畏艰难、永不言败的品
质。其次,体校要加强网球运动员的智
力教育,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判断力、
记忆力和理解力。再次,体校要加强对
网球运动员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培养,
从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次数、时间、运
动强度等抓起,培养网球运动员良好的
体育锻炼习惯。最后,体校要加强对网
球运动员发现美、认识美、传播美、创
造美的能力培养。此外,体校还要加强
对网球运动员劳动精神与能力的培养。
总而言之,体校要立足素质全面发展培
养网球人才。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51X(2023)02-062-03
投稿日期:2022-11-04
作者简介:周宇川,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3.2 “网球+人文”课程体系——加强与普通学校协作,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
文化课教学是体校的短板,而普通学校在文化课教学方面具有丰富经验。为此,建议体校将网球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课后作业、测验与考试等纳入普通学校一体化管理,网球运动员的生活训练在体校进行,文化课学习在普通学校进行;同时,将文化课教师的管理纳入教育系统,加强文化课教师素质与能力建设,为网球运动员文化课学习提供师资保障。针对部分家长担心学生往返体校和普通学校之间耗时、耗精力的问题,体校可以邀请普通学校文化课教师定期到校指导网球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活动,重点指导网球运动员文化课学习的方法。另外,体校建立文化课缺课、补课机制,对那些因为参加正式比赛或集训而未按时参加文化课的网球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保证他们的文化课学习进度。
3.3 第二、第三课堂体系——推进体校网球运动员和网球队教练员“进学校”
首先,体校应把“网球运动员到普通学校开展网球健身指导服务”纳入网球队教学与训练计划,一方面强化网球运动员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让网球运动员受到更强烈的文化教育熏陶。体校网球队教练员和普通学校体育教师要加强沟通,结合普通学校的网球教学条件,组织符合网球运动员易于参与的课外文化活动、课外德育活动、课外社会实践活动等,全力打造针对网球运动员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
其次,体校定期选派网球教练员到普通学校担任网球教练员,对普通学校
体育教师和网球班(网球部)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培训,解决长期以来普通学校学生难以接受专业化网球训练的问题,提高普通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学与训练水平及学生的网球运动技能水平。任教期间,体校网球教练员要认真学习普通学校教师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经验与技术,遇到疑难问题多向普通学校教师请教,待回校后结合网球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与训练工作,提高网球人才培养质量。对于体校网球教练员而言,在普通学校中参与的各种执教活动是他们的第二课堂、第三课堂。
3.4 平台+项目运行体系——通
过网球竞赛和网球人才共育项目让体育的教育功能最大化
网球竞赛既是发掘、培养网球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网球人才智力、知识、文化、品德、习惯的重要手段。所以,建议体校采取网球竞赛的方式培养网球人才。首先,体校要不断扩大校内网球竞赛的规模,促进网球运动员全面素质发展。其次,体校网球教练员应带领运动队积极参加以钻石杯青少年网球挑战赛为龙头,以省运会青少年类网球赛为补充,以省(市)青少年网球排名赛、锦标赛为主体,以体校网球联赛和普通学校校际网球联赛为基础的各类网球竞赛。丰富的网球赛事能够为体校网球运动员提供一个表现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使体育教育的功能最大化。此外,建议体校和普通学校共同实施网球运动硬件建设项目、网球运动课程开发项目、网球运动推广项目、网球人才共育项目
等。例如,体校和普通学校共建网球人才共育园,以“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网球人才”为目标,发现和培养网球人才,促进体育和教育的有机衔接。
3.5 开放、多样化的支撑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和中等教育阶段学校培养网球人才
首先,体校要高度重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网球人才的初期培养,协助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网球校本课程开发、网球课堂教学、课外网球训练等,形成自下而上、由业余化到专业化的网球人才培养路径。其次,体校与中等教育阶段的
网球特学校加强合作,引导这些学校在苗子选拔、训练指导、培养输送等方面向体校倾斜,挖掘、培养有潜力的网球人才。为更好地贯彻体教融合的相关要求,体校可以在网球特学校内打造体教融合试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挖掘、培养素质全面发展的网球人才。最后,体校引导社会组织参与网球人才培养。体校要充分发挥网球俱乐部的指导作用,在体教融合中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完善网球赛事和网球人才培养体系。
3.6 价值导向绩效评价与激励体系——优化对网球教练员人才培养质量的绩效考核评价
网球场地标准尺寸考虑到网球队教练员素质与业务能力对体教融合效果的影响,体校应 健全相关的考核评价体系,对网球教练员素质与业务能力进行评价。其具体评价内容包括师德师风评价、教学与训练水平评价、体教
融合认识程度评价、与普通学校教师协作能力评价、与网球运动员人际关系评价等。体校应鼓励网球运动员、普通学校教师对网球教练员的素质与业务能力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同时鼓励网球教练员进行自我评价,实现自我发展。此外,体校要建立完善网球教练员激励体系,注重精神荣誉激励、专业成长激励、绩效工作激励、岗位晋升激励、关心关护激励等;鼓励网球教练员主动与普通学校教师协作;鼓励他们围绕身体教育开展教学与训练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4 结语
体教融合视角下的体校网球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并不是把体校和普通学校两者的资源进行简单相加,核心是一种理念变革。这种理念强调体育是教育的
图1 体教融合视角下体校网球人才培养模式图
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网球+人文……课程体系
第一、第二……课堂体系
目标层
内容层
平台+项目运行体系
运行层
开放、多样化支撑体系价值导向绩效评价与激励体系
保障层
(下转第101页)
振兴。
3.2 加强农村学校体育精神化建设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我国所拥有的传统文化数不胜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一笔宝贵的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发展过程中都彰显了体育文化应有的进取精神,在培养人们性格和品质上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道路上,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农村学校体育课堂,将民族体育精神传递给学生,实现农村学校学生体育精神化
建设。例如,将武术、龙狮运动等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农村学校,学生利用体育课堂进行学习。在节日庆典,学校及村委会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所特有的文化内涵及精神传递给社会,正是体现了学校体育的精神风貌。据调查了解,现有很多农村地区已经发展为城中村、社区等生活环境区域,将居民活动场地改建成体育文化广场,不仅能让农村居民在茶余饭后满足日常的活动与锻炼需求,还能让农村居民无形中受到体育文化的熏陶,了解体育和体育文化,提升了当地的体育氛围感,转变了农村居民的体育思想观念。
3.3 加强农村学校体育现代化建设
农村学校体育现代化发展离不开互联网的应用,如今的网络科技手段广泛应用于教学活动中,如网课、自媒体等。随着政策的不断扶持,“数字乡村”工程帮助农村地区实现了信息化建设,即人们常说的“村里通网了”。农村学校也要应用好互联网这一大科技,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多利用互联网平台让学生学习外部知识,了解更多体育故事和体育项目,组织学生观看体育视频、体
育比赛、体育趣闻等。农村体育教师在
培训机会较少的情况下,可利用网络学
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做到与时俱进。在
加强农村学校体育现代化建设的过程
中,农村学校还可以开设自媒体账号、
视频号等,利用这些新媒体手段做好学
校体育宣传工作,扩大体育传播力度,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农村学校体育
现代化建设,实现生态振兴。
4 结语
乡村是我国的“根”,教育是我国
的“本”,乡村教育就是我国的“根
本”。而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主义
建设需要茁壮成长的花朵。在经济不够
发达的农村,人们往往意识不到体育的
重要性,正因如此,学校体育课才至关
重要。体育不仅能够给学生树立正确的
健康观和体育观,还能够给学生带来强
健的身体、积极乐观的心态。现阶段在
乡村振兴战略的扶持下,我们应着力补
齐农村学校体育教学的短板,届时农村
学校体育的质量也将得到突飞猛进的发
展;从5个振兴逐一着手,推动农村学
校体育发展机制,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
加强农村学校体育标准化、精神化、现
代化建设的策略,使农村学校体育迈上
新的台阶,助力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于素梅.新时期农村学校体育发
展“精准扶持”及策略研究[J].教
育科学研究,2020(8):91-94.
[2]侯海燕,张健.新农村建设背景
下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研究[J].教学
与管理,2016(5):53-55.
[3]辜德宏,刘伟一,王金稳.农村
体育的突破与飞越——论文化环境对农
村体育的制约与牵制[J].南京体育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
(6):61-64.
[4]胡庆山,曹际玮.农村学校体育
的生态困境及其治理策略[J].北京
体育大学学报,2018,41(4):82-
88.
[5]肖伟,田媛,夏成前.乡村振
兴战略下农村体育发展方向与路径研
究——基于乡村振兴与体育发展关联
的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9,53(1):24-29.
[6]黄晓丽,于易,吴飘.基于空
间正义导向的农村学校体育“贫困”
治理研究[J].体育学刊,2021,28
(1):97-102.
[7]周君华,韩晓东,丁永玺.学
校体育的生态环境探析[J].北京体
育大学学报,2004,27(8):1094-
1096.
[8]刘申.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改
薄”的现实困境与帮扶路径研究[J].
青少年体育,2020(8):109-110.
[9]冯琦.契机与前景:乡村振兴战
略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现代化的发展路
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8,
35(4):436-440.
[10]周铭扬,谢正阳,张樱,等.乡
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
效能提升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
报,2022,48(1):79-84.
[11]张春锦,杨永刚,蔡春娣,等.
河北省新农村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
[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0
(30):51-52.
一部分;体育与教育是一个融合体,两者不是相互独立的存在;无论是体校还是普通学校,都要达到以文化育人、以体育育人的目的,使体育在育人方面的价值和功能得到更大的释放。当前,在体教融合视角下,我国体校网球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仍处于探索阶段,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做更深入的研究。参考文献:
[1]申玉敏,张金桥.体教融合:青
少年业余体校困境审视及发展新契机
[J].青少年体育,2021(6):68-69.
[2]王硕,曲越.深化体教融合,体
校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越野世界,2022,17(3):221-223.
[3]姜鑫,高炳宏.体教融合视域
下体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与对策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1,44
(9):166-175.
[4]蒋宏伟,路鹏.中国职业竞技运
动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一)——以网
球项目为范本[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7,16(4):54-57.
[5]鞠琳琳.“教体结合”模式下我
国网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
(2):60-61,77.
(上接第63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