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与旅游开发
佛教文化与旅游开发
学院:岭师法政学院                      姓名:叶锦波 
摘要:我国佛教文化资源极其丰富,不少地区不仅拥有深厚的历史、宗教文化底蕴以及大量佛教遗迹、遗物供后人观瞻景仰,也有独特的宗教仪式、宗教节庆、宗教音乐和因之而形成的神秘宗教氛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供游人香客感受、体验。随着宗教旅游日益成为现代旅游的热点,加大其开发利用程度以满足游客的需求已成为必然,然而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佛教文化的“神圣性”、“神秘性”、“宗教性”与“商业行为”的关系对于佛教文化的开发与保护非常重要。
关键词: 佛教资源,佛教文化,旅游开发,少林寺
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开始走出家门,欣赏我国的大好河山。旅游者的旅游需求逐渐多层次化,旅游品味也随之提高,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代旅游业的新潮流、新热点。旅游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经济活动,而宗教作为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成为旅游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
历史上有许多宗教,其中最主要的是佛教。两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在中国化过程中一方面与中国传统文化互互融合,另一方面与中国各地的民族风俗相结合,形成各种风格各异的佛教文化。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佛教对中国百姓的生活有着最广泛的影响。中国佛教包容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大体系,全面继承了印度三个时期的佛教。因此、在我国,佛教文化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独特佛教文化氛围的景区蓬勃发展起来,如四川乐山大佛景区、河南嵩山少林寺景区、甘肃敦煌莫高窟景区等。
一、我国佛教文化的资源条件
佛教在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在将近两千年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庞大的文化遗产,在中国世界遗产名录中佛教文化遗产所占的比重很高——目前中国25 处世界文化遗产中,佛教文化遗产就有5 处,占总数的五分之一。另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佛教名山有219 座,主要佛教寺庙有736 座,佛教主要的洞窟佛塔有690座”。这些佛教文化遗产内容丰富、绚丽多彩、分布区域广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极具特和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
中国四大佛教名山
(一)、庄严、华美的佛教建筑
佛教建筑是僧众信仰活动的重要场所,也是景区佛教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佛教建筑主要包括佛教寺庙、石窟、佛塔,另外经幢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佛教建筑类型,它们共同构成了佛教建筑的整体形态。我国现存的佛教建筑受到印度影响,唐代以前的塔庙里一般以塔为中心,周围建有殿堂、僧舍,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晋唐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佛塔被移于寺外,多建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佛寺结构。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层次分明,布局严谨。西藏的佛寺建筑,一般有庞大的建筑,体现出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北京的雍和宫,拉萨的布达拉宫,等是这种建筑的典型。另外,石窟建筑在我国分布也十分广泛,佛教石窟寺不仅记录了中国佛教的发展历史,这些石窟里大量的壁画、雕塑以及其他文物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著名的如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新疆麦积山石窟等,其艺术也呈现庄严、华美之风。
(二)、丰富的历史遗迹、遗物及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我国佛教文化历史悠久,经年累月积淀下了丰富的历史遗存,如建筑、壁画、雕塑、法器
、书画作品等,以及附着其上的厚重的宗教文化底蕴。佛寺建筑本身除了宣扬佛法以外,同时也吸引了游人特别是许多诗人画家,为许多诗人画家提供了创作灵感。诗人画家的创作从而为今人留存下了许多书画诗作等珍贵艺术作品。以成都文殊院为例,该寺自唐建立以来,历经多代,成为佛教文物汇聚之地:除有颇具文物、艺术价值的石刻、木雕、玉制、铜铁铸的佛、菩萨雕塑,更有宋代墨龙、明清时期破山的书法和郑板桥、张大千等人的书画作品,并以康熙皇帝1702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著名。此外,还有唐代玄奘法师头骨、印度贝叶经、千佛袈裟、挑纱文殊、舌血经书等佛教文物。号称成都第一大佛寺、“震旦第一丛林”的大慈寺以拥有众多的名家壁画而著称,是中国唐宋时期国内少见的一座壁画宝库。
(三)、古朴、神秘的宗教氛围
佛教智慧的奥妙深邃、佛教仪式的庄重神秘、景区环境的古朴幽深、佛教音乐的悠、和、淡、静,晨钟暮鼓与佛号经声的发人深省,使整个景区笼罩在古朴、神秘的宗教气氛当中,以至游客的食、住、行、游过程也深深地烙上了古朴、神秘的佛教印痕。自然景观、自然现象也被笼罩上了神秘的宗教彩,如峨眉山的佛光、圣灯的神秘性,峨眉山猴的
灵异性,峨眉山药材的奇效性等。在古朴、空灵而神秘的宗教意境里,在佛寺的古老建筑中,在晨钟暮鼓的警示下,络绎不绝的香客游人被吸引前来拜佛参禅、修身养性。
(四)、清幽典雅、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
佛教寺庙多建在风景秀丽的地方如广东曲江南华寺等著名佛寺,依山傍水,林草繁茂,鸟语花香,曲径通幽,使大自然的动静在这儿和谐共存。在这里能领略到大自然之美,而名山胜景之中的寺庙,是人们思想智慧、劳动创造的人文经典。佛教建筑特有的线条和彩极富形式美,比如掩映于山林之中的寺院以及塔刹,在线条上,往往打破了山峦起伏与绿波伸延的节奏,远远望去,一片寺院往往成为线条延伸的一个暂停点,高耸的塔刹又突兀打破蓝天与绿山的分界线,使画面产生了变化,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在彩上,寺院屋顶、屋檐往往镶以暖的琉璃瓦,再配以土红的门栏窗棂,塔刹或以青砖,或以红砖,或是木构而涂以红,与整个山林和谐共荣,相得益彰,即使是位于都市核心区的寺庙(如杭州灵隐寺等寺庙),其古朴、清幽的环境使寺院好比喧嚣、繁华的凡尘俗世中的一方净土,吸引众多游客前往。
二、佛教景点的区位条件分析
纵观古今,历代寺院、石窟等建筑多在分布在城市市区或交通要道上。佛寺的建造地点虽然有许多选择远离城市的山林之中,但总的看来,佛寺建筑无论从它的地点或者是从它的建造规模来说,多数还是在人口集中的城市里,或者是沿着贸易交通的主干道上。因此佛寺所处的区位条件总体而言较为优越,交通便捷、通达性好。如果它的资源级别高、在佛教界中地位特殊,对游客信众有强大的吸引力,那么,其开发机遇更是得天独厚。例如,居于都市核心区且资源级别较高的佛教寺庙,如位于成都市区的文殊院、昭觉寺,其区位条件良好,且资源级别较高(文殊院与宝光寺均在1983 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寺院) ,其周边是商业活动密集区,游客与信众出入便捷,加之人流量大,从而对游客及信众有较强的吸引力。
当然、也有位于城市郊区,交通便捷,资源级别高并依托于风景名胜区的佛教寺院。这些佛教寺院位于风景名胜区之中或傍风景名胜区而存在,环境幽静,生态环境保护良好,佛教文化景观与自然景观互相依托,自然与人文和谐搭配,既利于宗教活动的开展、宗教文化的传承,也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这类佛教景点对游客和香客也有很大的吸引力。如世界自然文化双遗产的峨眉 - 乐山大佛景区拥有的丰富佛教文化资源,虽处于成都市外围,但是、随着成都 — 乐山高速公路的修建,其交通便捷度将大大提高,加上景区内多座
寺院为全国重点佛教寺院,佛教资源级别高,又有奇特的自然景观(如被誉为峨眉“四大奇观”的日出、云海、佛光、圣灯),自然与人文交相辉映,从而使得峨眉 - 乐山大佛景区成为开发的重心、旅游的热点。
三、佛教旅游景区的发展现状
中国佛教经过了多年的恢复与发展,已经基本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现在,包括峨眉山、普陀山在内的佛教四大名山,南华寺、灵隐寺等佛教胜地在内的全国重点寺庙,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在内的全国著名佛教洞窟景点,均已先后修复开放。在一些旅游的风景区,还有计划地修建了一些寺庙,以适应游客的需要。总之,现在的基本情况是,各地寺庙均已修缮得焕然一新,信徒、香客、游人众多,僧众的素质也逐年有所提高,管理寺庙的水平也一年比一年进步。佛教景点以其特有的庄严、华美的佛教建筑,丰富的历史遗迹、遗物及其深厚的佛教文化底蕴,古朴、神秘的宗教氛围,清幽典雅、生态环境良好的自然环境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公布数据显示:①、2012年1—3月,举世闻名的四川峨眉山乐山大佛景区接待游客103.65万人次,同比增长10.02%;实现门票收入8535.67万元,同
比增长16.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19亿元,同比增长23.57%,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两大指标均位居四川省传统主要景区第一位。②、2012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少林景区总计接待游客6.26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同比上升30%;营业收入519万元,与11年同期同比增加31%。③、今年1至6月份,九华山风景区接待旅游人数累计达208.22万人次;全景区各项旅游经济总收入20.50亿元,分别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0.70%和24.10%。④、甘肃敦煌莫高窟自1979年对外开放,截止至2008年年底,莫高窟开放30年来接待游客超过600万人次, 对外开放以来,莫高窟接待量屡创新高,1979年接待游客只有1万多人次,1984年突破10万人次,1998年突破20万人次,2001年突破30万人次。⑤、2011年“十一”黄金周,七天内,五台山累计接待中外游客38.05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了2.01%。全国大小佛教景区的旅游接待人数都有所增加,景区的门票收入及其他收入也有了较大的增长。
四、我国佛教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开发、利用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大批游人的到来不仅打破了深山古刹的寂静,将晨钟暮鼓诵经的悠悠意境一扫而空,还对佛教传统正常活动产生严重的干扰和心理的影响。我国佛教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着佛教旅游产品单一,缺乏参与性、互动性;佛教景区的历史人文类资源挖
掘不够;对佛教旅游景区的文物环境保护意识不足等问题。然而,这些都不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寺院的商业化运作对佛教文化的破坏了才是毁灭性的!
以河南嵩山少林寺为例,少林寺作为一座千年古刹,在1980 年前后的只有12个老弱病残的留守僧人。自1986 年开始,少林寺先后创立了少林寺拳法研究会,少林武僧团,少林寺红十字会等。1998 年更成立“少林寺事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营少林素饼和少林禅茶,并已经注册了国内29大类近100个商标,向一些社会企业特许授权使用“少林”商标。少林寺还设立了“河南少林寺影视有限公司”、“嵩山少林寺武僧团培训基地”等。到如今,少林寺已有一百多人的大型僧团,30 万平方米的寺院和山林环境,以及每年数千万元的门票收入。有网友在网上将少林寺与大悲寺的僧侣进行了比较, 透过大量搜集到的鲜明图片,对过度商业化和庸俗化的少林武武僧作为,特别是对充满奢华轻浮市侩气的少林寺现任住持释永信,进行严厉批判,立刻引起强烈广泛的共鸣。
寺院的商业化运作对佛教文化的具有毁灭性的破坏性:
(一)、佛寺的商业行为淡化了宗教的神秘性
宗教之所以能通过神来统治人和压迫人,从认识论的角度上就因为神是一种不可被人感知的和不可捉摸的神秘力量。同时宗教通过圣职人员和各种宗教礼仪来沟通人与神之间的关系,使人与神之间保持着可即而又不可即距离使人们对神永远怀着一个神秘性的感受,以葆宗教青春长在。而现在不少寺院,尤其是少林寺让游客到寺里参观,在寺里居住感受寺院生活,甚至建立少林寺拳法研究会,少林武僧团, “少林寺事业发展有限公司”,“河南少林寺影视有限公司”,“嵩山少林寺武僧团培训基地”等一系列大肆宣传的商业活动,给少林寺带来巨大经济利益同时,也最大程度的淡化了人们对它的神秘感。再加上少林寺主持为手机开光,少林寺内到处是金钱陷阱等一系列负面新闻的报道,使人们质疑声不断。轻的认为少林寺里是假和尚、花和尚,重的则说少林寺已成为赚钱的机器,背弃宗教的教义,只剩下马戏团的把戏了。这时的少林寺没有了宗教的神秘感,让大家产生了不过如此的看法,更深层次上看更是弱化了宗教的神圣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