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1、郡望:
(1)是指某一姓氏世居某郡而为人们所仰望,实际指某一姓氏的社会影响。
(2)古代的人们注重出身、看重门第,是封建社会普遍的社会心理。如唐代的韩姓以昌黎和南阳两地为郡望,韩愈自称为“韩昌黎”,李白为韩愈之父作碑称其为“南阳人”。
2、封禅:
中国古代祭祀天地的仪式很多,但以封禅最为隆重,是封建社会首屈一指的大礼。
封禅,就是由帝王来祭祀天地,“封”是在泰山顶上设坛祭天;“禅”就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较为著名的是在梁父山上,故史书上多说“封泰山而禅梁父”。
封禅的基本目的是:帝王取得天下以后,以天子身份祭告天地,以表示自己的统治符合天意,合乎正统。
3、禅宗:
禅宗的本意是思维修养,静虑定心,本为印度佛教的一种修炼方法。传入中国以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宗派,产生了一整理论体系和修行体系,成为佛教中国化最典型的产物。其特点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主张我心即佛,识心见性,以心传心,因而不用背诵经卷,只要坐禅修行即可。谱系以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为初祖,并以历代传承的袈裟和法钵为信物。
4、清代朴学:
理学在清代走向衰微,儒家学者因思想和社会变迁又归向经学,像汉儒一样注重训诂和考据,这种训诂和考据之学被称为“质朴之学”,简称“朴学”;也称“考据学”。清代朴学研究成就超过古人,尤以进发乾隆、嘉庆时的朴学最辉煌,开成所谓的“乾嘉学派”。
5、善本及善本三义:
(1)在版本辨别的基础上,就产生了善本的概念。所谓“善本”就是好的版本
(2)清末的张之洞提出了“善本三义”:一要“足本”,即内容没有缺漏或删节;二要“精本”,即经过仔细的校对和注释;三要一“旧本”,即时间比较老的本子。符合其中一条即为善本。
6、二十四节气:
西汉初年的《淮南子》中出现了全部的二十四节气。其具体是指: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二十四个不同的位置,因其位置不同,其所反映的气温、物候、雨量变化也不同。
古人以此变化来确定他们的名称。如立春、小满等。
7、颜肥柳瘦:
这是对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柳公权两人不同书法风格的形象说明。
颜体把篆隶笔法用于楷行草书,又把楷书的横划写的细瘦,把点、竖、撇、捺写得肥壮,世称“颜体”; 柳体有意避开颜体竖划的肥壮,把横竖划都写得均匀硬瘦,如同刀切一般,独创“柳体”。世称二者为“颜肥柳瘦”
颜柳两人书风不同,个性突出,都代表着楷书书法艺术的极高境界。
8、京剧:
清代形成“京剧”。即以徽汉二调为主,吸收昆腔、秦腔唱法,又接受北方
方言的影响,创造了新的唱腔,以京韵念白,形成今天的京剧。
京剧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表演艺术最成熟的一个剧种,代表了中国戏
曲发展的水平。京剧在表演风格上分为京、海两大流派。
9、避讳:
避讳,就是为了表示对封建君主和尊者的敬畏,必须避免直接说出他们的名字而采用别的方式加以表达。它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又是家天下和尊祖敬宗的体现。
讳有“国讳”和“家讳”两种。历代避讳方法有三种:改字法、空字法、缺笔法。
简答题:
1、简述中国文化的外在特点。
(1)一是它的统一性。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
(2)二是它的连继性。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它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继发展的。
(3)三是它的包容性。中国文化能兼收并蓄。如对佛教文化、道教文化等。
(4)四是它的多样性。中国文化虽然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但因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所以内部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2、举例说明中国姓氏的主要来源。
宋代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详细分为32种。主要来讲有以下几种:
(1)最早产生的姓,即真正意义上的姓,后人以姓为氏。如姜姓、姬姓、嬴姓、姚姓、姒姓等
(2)以国邑为氏。如鲁、卫、晋等属姬姓国;齐、宋、陈等属异姓国。其中还有诸候分封给卿大夫的“采邑”,如韩、赵、魏。
(3)以官职为姓。如司马、司空、史、理、宗、帅。
(4)以祖父或父亲的名或字为氏。宗法制的明显特点。如:周景公—王子朝—儿子—其子以朝为氏(晁);宋桓公—公子夷(字子鱼)—公孙友—以鱼为氏。此类姓有:牛、关、柯、丰、仇、廖等
(5)以排行次第为氏。也是宗法制的体现。如孟、仲、叔、季、伍、陆、万等
(6)以爵号、谥号为氏。爵号以王、侯二氏最为突出。如:文、武、穆、宣、闵、简等
(7)以居住地为氏。如:傅、池、柳、西门、东郭、南宫、东方等
(8)以职业或技能为氏。如:屠、陶、甄、卜、巫、百工等
(9)以事为氏。如:李氏(皋陶,本姓嬴任理官)、如林氏、车氏等
(10)避讳改氏和皇帝赐姓。如:周、于、赵等
(11)同少数民族的称呼转化而来,成为汉姓的一个组成部分。如宇文、鲜于、长孙、慕容等
3、举例说明中国人的名与字的关系。
答:名与字的关系有大约有如下几种:
(1)名与字意义相同。如楚国大诗人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与原同义。
(2)名与字的意义相关。如鲁国孔丘字仲尼,丘即山,孔子生于尼山,又属老二,故字仲尼。
(3)名与字意义相反。如北宋词人晏殊字同叔,殊与同意义相反。
(4)名与字的意义取自五行相生。如楚国公子壬夫,字子辛,壬为水,辛为金,名壬字辛,取水生于金之意。
(5)以伯仲叔季排行为字。如汉商祖刘邦字季,排行第四。
4、简述中国的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道教某些活动包含了一些科学精神,因而对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
了某种贡献。如炼丹,实开中国冶炼工业与化学工业的先河。
(2)道教的养生之道和导引之术,是今天的气功、武术、太极拳等体育活
动的直接来源,其养生理论仍是当今人们关注和研究的一个课题。
(3)对文学艺术的影响,道教的成仙思想和仙界刺激了作家和艺术家们的
想像力,丰富了文学创作中的浪漫产义彩。
(4)民间习俗方面,不少传统节日都渗入道教内容,许多道教神仙如玉皇
大帝、王母娘娘等在民间有普遍信仰,给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以深刻的影响。
5、分别列举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及其所供奉的四大菩萨,四大禅林及三大石窟艺术。
(1)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分别供奉的四大菩萨为:文殊、普贤、地藏、观音。
(2)佛教四大禅林:
山东省长清县灵岩寺;浙江省天台县国清寺;
湖北省当阳市玉泉寺;南京市栖霞寺
(3)三大石窟艺术
山西云岗、甘肃敦煌、洛阳龙门
6、简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1)从中国科学技术本身来说,它具有强烈的实用性特点,一切科学、一切研究、都以“国家”的实用为最终目的。比如说中国的天文学、农学、乃至四大发明都与国家的实用目的有关。
(2)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的探讨,所记各项发明,都是为了解决国家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从研究方法来说,中国科技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从整体上把握事物。
(4)正是基于这些原因,使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没有朝着现代化的道路发展。
7、简述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1)在建筑上普遍采用“木构架”,并且由此形成中国建筑的独特风格。
(2)在平面布局上以“间”为单位构成单体建筑,再以单体建筑组成庭院,然后以庭院为单元构成组建筑。
(3)在建筑的审美意识上追求平稳、整齐、对称、讲求秩序,适合礼度。
(4)在艺术造型上,中国建筑多采用庞大的出檐屋顶,即通常所说的“大屋顶”。
8、简述中国园林独特的艺术风格。
主要有三点:
第一,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融合。
第二,注重体现人的意趣和精神追求。
第三,是在造园手法上含蓄、曲折、变化,反对儒直、单调、一览无余。
9、简述中国楹联的概念和楹联的特点并指出其具体的对仗的方法。
(1) “楹联”又叫“对联”,春节贴于门上叫“春联”,是我国的一种独特艺术。它主要将文学和书法结合在一起,有时也将雕刻融合进来。
(2) 对联从古典诗歌发展而来,它的艺术特点也就跟古典诗歌一样,要讲求工整、对仗、平仄。它所显示的是一种整齐对称的形式美和阴阳顿挫的韵律美,写景状物还要有意境美,抒情吟志还要有哲理美。
(3) 一般来说,对联首先要上下联相等,这是对联最基本的特点,至于字数多少可以不限。其次是词性要相同。第三是结构要相应,即上下联的句法结构要互相照应。第四是平仄要相对,即上联用仄声字,下联就应当用平声字。
(4) 在具体的对仗方面,可以有很多方法,主要有“拆字对”、“嵌字对”、“迭字对”、“中国四大佛教名山回文对”、“谐音对”、“异字同音对”、“同字异读对”。
论述题 :
1、论述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佛教与中国哲学史
佛教哲学的基本出发点是否认客观现实世界的存在,而设想出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西方极乐世界”,这对汉代以后的哲学影响很大,成了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以后的唯心主义者几乎都从佛教哲学里吸取营养,如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唯物主义也在与佛教的碰撞中得到发展。
(2)佛教与中国文学
A: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
B:以艺术风格而论,由于佛教追求自我解脱,主张离尘出世,至禅宗而宣扬心中求佛,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谈悠远的艺术派别。
C:以诗歌理论而言,唐宋以后,主张“以禅论诗”,讲究诗歌创作要“物像超然”、“意境空蒙
”。
D: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史书上称作“诗僧”。
(3)佛教与中国艺术
A:突出表现在绘画与雕塑上。
B:中国的石窟艺术是印度佛教艺术的继承和发展。
C:丝绸之路,反映了佛教的巨大影响,现存壁画中有大量佛教的内容。
(4)佛教与中国语言
佛教的流传使佛语、佛偈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并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社会含义,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俗语、谚语习惯用语。如“五体投地”、“心心相印”、“想入非非”、“恍然大悟”。
2、论述中国画论的几个问题。
大抵说来,先秦两汉时的画论比较简略,魏晋南北朝时形成理论,隋唐五代
构成系统,宋代进一步精深,元以后是继承和发展。
(1)形与神的问题
中国画注重气韵和神似,注重表现对象物的神态,抒发艺术家所获得的意趣,至于对象物的形态则在其次。即在艺术上常讲的“形神兼备”。“神似”即指艺术创作的主导精神和艺术欣赏的主导趣味。
(2)诗情与画意
情指情趣,意指意境,都是艺术家们所要表现的人生韵致,是他们与自然相通而又相融的那种精神感受。作为文学的“诗”和作为艺术的“画”,都是艺术家们表现这一感受的信托。所以中国的诗画可以结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