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0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0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课练(含答案)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朝(cháo  zhāo)着父母,她挥了挥手。虽然有些眷(juàn  jüàn)恋,但她还是下定决心去偏远地区工作,以锻(düàn  duàn)炼自己的意志。
二、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拟定          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喃喃          起草制定。
踌躇          意思是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也做思量、考虑的意思。
黯然          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三、彭德怀拟定电报中,牺牲的是(    )和(      )。其中,(    )是(什么地问    )的儿子,他最后被安葬在了(      )。
【答案】
一、朝(cháo  眷(juàn  锻(duàn
二、拟定:起草制定。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踌躇:意思是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也做思量、考虑的意思。
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三、毛岸英  高瑞欣  毛岸英    朝鲜
第二课时
一、照样子写句子。
例:这难道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这是伟大的奇观。
1.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
                                               
2.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吗?
                                               
三、阅读课文选段,完成练习。
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仰起头,望着天花板,强忍着心中的悲痛,目光中流露出无限的眷恋。岸英奔赴朝鲜时,他因为工作繁忙,未能见上一面,谁知竟成了永别!“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主席想。
然而,这种想法很快被打消了。他若有所思地说道:“哪个战土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不能因为我是,就要搞特殊。不是有千千万万志愿军烈士安葬在朝鲜吗?岸英是我的儿子,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1.从第一段能感受到对爱子的            ;从中你体会到是一位          的父亲。
2.这段话是通过对人物的          描写,来表现的心情的。
【答案】
一、1.他们的父母非常悲痛。
2.他们很想再见一见儿子的遗容。
二、1. 无限眷恋  普通
2.这段话是通过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的心情的。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对视
    有一天,萌萌望着我,突然说:妈妈,你的眼睛里有我。
    接着,他又问:妈妈,我的眼里有你吗?
    于是,我望着他说:在我看你的时候,你的眼睛里也有我。
    “你知道我在你的眼里是什么样子吗?他又问。
    “知道。我说,你聪明,顽皮,又听话,又不听话,有时又做鬼脸儿……”
    “那你知道你在我眼里是什么样子吗?他又问我。
    我一下子回答不上来,但我却由此想到: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时时处处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子。
    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到这一点,那该多好。
1)短文中不少句子里用了眼中”“眼里”“眼睛里。这些词语有两种意思:A.就是视觉的
眼睛里;B.有心目中的意思。请你联系上下文,给下面句子中的划线词语选择合适的解释。 
妈妈,你的眼睛里有我。________
妈妈,我的眼里有你吗?________
在我看你的时候,你的眼睛里也有我。________
你知道我在你的眼里是什么样子吗?________
那你知道你在我眼里是什么样子吗?________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________
2)短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母子对话;第二部分写由对话引起的联想,点明中心;第三部分表达作者真诚的希望。请根据提示,用“//”在原文中划分出来。   
3)作者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注意到这一点,那该多好。句中的这一点是指________   
4)读了这篇含义深刻的小散文,我明白了________的道理。   
【答案】 1AAABBB
2……他又问我。//我一下子回答不上来… …什么样子。//最后一段。
3)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时时处处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子
4)略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一词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2)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此题是按段意划分段落,先对短文有一个整体把握,然后再划分。(3)这是考查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出称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4)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给人的启示和道理。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
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故答案为:(1A A A B B B2……他又问我。//我一下子回答不上来… …什么样子。//最后一段。 3)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时时处处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子 4)略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词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 一对号座。(2)此题考查按段意划分段落的能力。(3)此题考查对指代性词语指代的内容的把握。(4)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课外阅读。 
竹子
竹子是极平凡的,然而,竹子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竹竿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绿的宝矿
我赞美竹子的无私奉献精神,但更欣赏竹子那种顽强不屈的品格,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时,新笋就悄悄地在地下舒展身子。春雨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层,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
暑尽冬来,迎风斗寒,经霜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确实存在的品格。
自古以来,它和松、梅被人们誉为岁寒三友,历来竞相为诗人所题咏,为画家所描绘,为艺术家所雕刻,为游人所向往。
        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吗?我们每个人需要的不也是这种精神吗?
1)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用途出发,表现了青青翠竹,全身是宝   
2)短文重点写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请你用波浪线画出表现竹子生命力顽强的语句;用横线画出作者由竹子引发联想的语句。   
3)短文在写法上同《白杨》一课相似,都是________的文章。   
4字的解释有:A.呼吸时进出的气。B.停止。C.消息。D.利钱;利息。短文中的息息相关应选________解释;自强不息应选__ ________解释。   
5)将文中画双横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   
6)下面说法是否正确,请判断。
这段文字写了竹子的用途和品格。________
②“岁寒三友指的是竹、松、菊。________
短文把翠竹比作绿的宝矿,用来说明竹子全身都是宝,用途非常广泛。________
【答案】 1)竹竿;竹皮;竹沥;竹茹;竹笋
2)春雨一过……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是这种精神吗?
3)借物喻人
4AB
5)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6)正确;错误;正确 
【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从第二自然段中到答案。
2)联想是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过程,是在原有知识、信息的基础上重新创造出一个新形象。
3)短文在写法上同《白杨》一课相似,都是借物喻人的文章。
4)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5)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6)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正确;错误;岁寒三友指的是竹、松、梅。正确
故答案为:竹竿;竹皮;竹沥;竹茹;竹笋;春雨一过……确实存在的品格;我想……是这种精神吗?借物喻人⑷AB我想,竹子的品格体现的正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⑹①正确;错误;正确
【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此题主要考查对联想的把握能力。
3)此题主要考查对借物喻人写法的把握能力。
4)一字多义是一种语言现象,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
5)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6)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和文化常识的掌握的能力,平时一定要认真理解并加以识记。
4阅读下面短文,完成练习。 
对视
有一天,萌萌望着我,突然说:“妈妈,你的眼睛里有我。
接着,他又问:“妈妈,我的眼里有你吗?”
于是,我望着他说:“在我看你的时候,你的眼睛里也有我。
你知道我在你的眼里是什么样子吗?”他又问。
知道。我说,“你聪明,顽皮,又听话,又不听话,有时又做鬼脸儿……”
那你知道你在我眼里是什么样子吗?”他又问我。
我一下子回答不上来,但我却由此想到: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眼中都有别人,都注视别人。
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时时处处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的眼中究竟是什么样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