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提问(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
学会提问(尼尔·布朗、斯图尔特·基利)
研⼀在英语A班学习,Mr.Su是我们的男神⽼师,简直就是⼀个gentle man!这位男神给我们灌输了整整⼀年的critical thinking!!⽽⾃⼰课下参加的⼀些英语⾓也发现了,中西⽅的思维差异简直太⼤了,我们真的该向别⼈学习批判性思维。
这周在熊猫书院就读了尼尔·布朗的《学会提问》,感觉很不错,现在分享给⼤家。
Day1
1、批判性思维
作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有三个⽅⾯:
(1)有⼀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识;
(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意识;
(3)积极主动地利⽤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2、两种思维⽅式
被动式思维和主动式思维,也可以称为海绵式思维和淘⾦式思维。
被动式思维就像海绵,照单全收,主要运⽤记忆能⼒,狂抄狂背狂记,并且对脑海⾥的东西深信不疑
主动式思维就像淘⾦,不仅动⽤记忆⾥,还要动⽤推理分析能⼒,不断质疑接收到的信息,筛选最有效的信息。
前者强调单纯的知识获取结果,⽽淘⾦式思维则重视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和知识展开积极互动。
例如⾯对同样⼀篇⿎励禁的报道,如果是海绵式思维,读者只会关⼼作者列举了哪些数据,数据之间什么关系,提出了哪些论据。⽽如果是淘⾦式思维,则会关⼼,数据可靠吗?记者所说的不同体样本是否充⾜?有没有遵循随机抽样原则?有没有⼀些观点相左的调查结果?
3、强势/弱势批判性思维
根据使⽤价值的不同,作者区分了强势批判性思维和弱势批判性思维。
强势批判性思维(偏开放)⽬的是为了接近真理,寻真相,质疑包括⾃⼰的观点在内的各种主张,有种海纳百川,兼听则明的⼤⽓感。弱势批判性思维(偏封闭)的⼯具意义较弱,主要是为了捍卫⾃⼰的观点和看法,抵制反驳甚⾄狡辩抵赖。主要是利⽤对⼿的逻辑漏洞来凸显⾃⼰的正确,对能否接近真理和发扬美德并不⼗分关⼼。
批判性思维并不是说⼀有问题⽴即提出来,这并⾮好习惯。我们要学会的是,如何在对的时间进⾏有效的提问。
那么我们要提什么问题呢?作者分解了批判思维的问题体系,也是本书随后的各个章节名称:
论题和结论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哪些词语意思不明确
什么是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
推理过程中有没有谬误
证据的效果如何
有没有其他替代原因
数据有没有欺骗性
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关键是什么时间,怎样有效提出以上问题
4、价值观决定互动
价值观就是⼈们认为较有价值⽽没有明说出来的观点。批判性思维是⼀种认知⼯具,我们的价值观属性决定了它的底⾊。相似性原则是⼈际交往的重要规律,价值观相近的⼈,社会交往更频繁。
合格的批判性思维者,需要有意识克服这⼀倾向,应该具备以下⼈格特质:
(1)主动性:主动发问,主动接触,⾦⼦不会⾃然发光,总会要淘出来;
(2)好奇⼼:⼀切认知的源泉
(3)谦恭有礼:我唯⼀知道的就是我⼀⽆所知——苏格拉底
(4)以理服⼈者缝之必敬
每个⼈的观点背后,都附加了个⼈价值观、情感取向甚⾄⾃⼰的⾃由意志,遇到别⼈的质疑时,⼼理防御机制多少会被激活,⼀不⼩⼼就容易感情⽤事,启动弱势批判性思维。观点被质疑时,依然要保
持理智,要看对⽅的质疑有没有充⾜的证据和逻辑推理。
5、如何让对话进⾏下去
作者给出了⼀些建议:
(1)及时反馈:表明你在听,如“嗯...噢…我好像听你说过这个”
(2)问⼀问对⽅,为什么你的证据不⾜以⽀撑你的结论
(3)讨论过程中适当停顿,抓紧时间寻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撑证据
(4)寻共同价值观或其他⼀致认同的结论,以此为基础出对话产⽣分歧的原点
(5)注意⾮⾔语线索,声⾳不要太⾼等
6、到论题和结论
⾏⽂上,作者按照“了解论点、剖析论证、检验论据”的顺序,系统破解批判性思维的密码。
“了解论点”部分包括了“论题和结论是什么(第⼆章)”“理由是什么(第三章)”“哪些语句有歧义(第四章)”。
批判性思维⾸先要到批判的对象,准论点。为了避免不经意间被洗脑,我们必须⼜意识地到对⽅仕途推销的点是什么、在哪⾥。
归纳法是⼀种有效的认知⽅法,如果对各种论点/论题做⼀个初步归类,可以分为:
(1)描述性问题(descriptive issues):是指有关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什么样的⼀类问题,是对现实世界的描述。例如,同性恋的起源是什么?【“是什么”问题】
(2)规定性问题(prescriptive issues):是指有关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是针对该不该,对不对,好不好所提出的问题。例如,同性恋在我国应该合法化吗?【“应不应该”问题】
⼀种思维法宝——⽤问题来寻结论:
(1).“他想证明的是什么?”
(2).“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通过这两个问题,基本能到你想要的结论。
结论⼀定是观点,但是观点不⼀定是结论。所谓结论,是经由推理产⽣的,必须要有原因,要有⼀定
的推理过程。⽽观点,是⼀些缺少论据⽀撑的说法。同样是吃,“下⾬天和巧克⼒更配哦”是⼀种观点;“情⼈节到了,我们去吃烛光晚餐吧”是结论。
到结论有线索可循
如果还觉得抽象,可以参照作者给出的⼏个技巧:
(1)问问问题是什么:看看标题,⾸段⾸句,如果有,最好,如果没有,使⽤2;
(2)寻指⽰词:因此,表明,由此可知/得出,可以断定,我要说的重点是,问题的实质是,也就是说……如果还没有,使⽤3;
(3)在可能的位置看⼀下:类似做阅读理解,开头和结尾,作者出现前后呼应的频率最⾼;
(4)排除不可能是结论的素材:例句、数据、定义、资料……
(5)了解⼀下作者的利益⽴场:屁股决定脑袋、受⼈恩惠、为⼈代⾔;
(6)问⼀问“所以呢”:替作者总结前⾯的证据,得出结论(某些品牌的软⽂⼴告)。
Day2
1、什么是理由
所谓理由,就是“⽤来⽀持和证明结论的看法、证据、隐喻、类⽐以及其他陈述”,即“说服我们相信某个结论的逻辑依据”。
到结论背后的理由和论证过程,是批判性思维不可缺少的⼀步。作者总结了论证的⼏个特点:
(1)论证=理由+结论:⼀个论证由⼀个结论以及⽀撑该结论的⼀个或多个理由组成;
(2)反正论证必有其⽬的:⼈的逻辑思维具有指向性,对⽅的论证,多数是为了增强⾃⼰的说服⼒,⽬的就是把他的思想装进我们的⼤脑;
(3)论证的质量参差不齐:需要动⽤批判性思维来甄别筛选。
2、到理由
利⽤提⽰词寻理由:
主要的提⽰词有:
(1)⾸先/其次/再次 或者第⼀/第⼆/第三;
(2)由于/原因是/是因为......事实
(3)鉴于/研究显⽰/调查表明
(4)证据是
(5)毕竟/说到底
此外,还可以利⽤⼀些技巧,让理由和结论更加清晰可见:
(1)圈出指⽰词
(2)⽤不同颜⾊标注理由和结论
(3)在页⾯空⽩处给理由和结论编上序号
(4)读完长篇⼤论后,在⽂章结尾处按顺序列出所有理由
3、理由是模具,结论是成品
理由有很多种,事实、调查报告、⽣活常识、统计数据、专家或者权威意见、“公知”⾔论以及逻辑类⽐等,但结论本⾝不是理由,⽽是由⼀个和多个理由⽀撑起来的陈述。
描述性问题和规定性问题的论证过程也不相同。
举个例⼦,如果对⽅为了证明⼀个描述性的结论,回答“是什么”的事实性问题,那么,列举事实性的“为什么”证据就可以了。作者给出的例⼦是:
“美国⾮法移民的⼈数正在急剧下降。研究显⽰,2008~2009年⾮法移民的⼈数下降了近100万”
但对于规定性问题,就⽐较复杂了,作者的例⼦如下:
1. 今天的社会有各种各样施加给媒体的控制,⽐如说电视节⽬分级制。
2. 这些分级制有没有考虑过让我们⾃⼰理性的选择看什么和不看什么节⽬?
3. 这些分级制是不是怂恿了某些⼈去观看某个节⽬,即使他们明知道⾃⼰不应该去看?
4. 有多少⽗母事实上根据分级制来限制他们的⼦⼥观看某个节⽬?
5. 电视分级制往往并没有有效阻⽌孩⼦们观看社会上认为他们年纪还⼩不宜观看的节⽬。
6. 电视分级制只是不可强制执⾏的指导意见。
7. 如果有⼈信奉为未成年⼈建⽴的这套媒体节⽬审查制度,那就应该使⽤诸如频道锁码功能这样的条款来达到⽬的,⽽不是简单地在电
视屏幕上标出⼀个分级限制符号。
作者在这⾥运⽤了两种不同的论证⽅式。
先看结论,很明显是第7句。
理由呢?
可以看到第2、3句构成⼀个理由,描述性的看法:分级制可能激起“逆反⼼理”,分级制的警告意味并不强,起不到恐吓作⽤。
第4、5句提供了第⼆个理由,分级制没有影响⼈们的节⽬选择。
第6句提供了第三个理由,分级制⽆法强制执⾏。
后两个理由都是⼀般性看法,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持。
为了保证论证质量,让结论更有说服⼒,作者给出了⼏点建议:
(1)先探讨可能存在的各种理由,再做结论:避免逻辑漏洞和理由陈旧
(2)寻围绕你的论点的专业杂志和刊物:看看其他⼈做了什么研究,有什么结论
(3)⼼系读者,公开列举⾃⼰的理由,让读者⼀⽬了然
4、第四章导读
在准备评价⼀个论证的理由是否合理地⽀持其论点/结论之前,必须先确定对⽅的表述和你理解的是同⼀个意思,避免歧义。
先阅读⼀段作者给定的材料:
钢铁⼯业现在已经处于失控状态。钢铁⼯业可能对经济发展⼤有裨益,但是它也会给地区环境和当地居民带来危害。我们应该采取更多的措施来调控钢铁⼯业。如果我们任由这些企业不加限制地发展下去,当地居民必定要深受其害。
请问:如何评价上述材料的论证过程?
第⼀感觉是⽆从下⼿,“调控措施”作为论证的关键理由,究竟指什么?就地关停和技术升级是截然不同
的两种⽅式,如果不能确定调控措施的具体所指,很难确定上述论证是否科学合理。贸然评价,很容易出现逻辑错误。
5、避免歧义
准关键词
寻那些意思有歧义的词或者短语(“对⽅有必要进⼀步解释的词语或者词组”),也有⼀些⼩技巧。要到:
(1).检查论点/题看有没有关键词,⽐如:
⾼收⼊能否带来幸福感?(⾼收⼊是指多少?幸福感是⾃评还是他评?)
真⼈秀节⽬⾥展⽰的画⾯是不是对现实⽣活的⼀种歪曲?(“歪曲”是指?)
(2).在理由和结论中寻能够影响你接受对⽅结论的词或者短语。这些词多数都在结论和理由中呈现。⽐如:我依然爱你,XX矿泉⽔
(3). 留意抽象的词或短语(容易产⽣歧义)⽐如:
优秀的男⽣注定要享受孤独(什么是“孤独”?)
(4). 通过⾓⾊反串(reverse role-playing)来判断对⽅如何定义特定的词或短语。⽐如:
为什么⽇本表⽰投降,裕仁只宣读了《终战诏书》⽽⾮《投降诏书》?
检查有没有歧义
凡是对⽅提出的问题,都应该⾃问“我知不知道它的意思”。简⾔之,就是要有意识地避免“⼼灵感应”,不停地问“你这样说是什么意思”,⽽不是想当然“我就知道你是这个意思”。
判定歧义
要不断问⾃⼰“作者这样说是什么意思”。在作者解释清楚之前,贸然接受其结论,略显盲⽬。关键词语需要作者明确的定义。
例如:“⼤家牌”:30分钟见效。
论题:你应该购买什么样的。
结论:购买“⼤家牌”。
理由:30分钟见效。
这个例⼦中,购买“⼤家牌”“”“30分钟”的意思⾮常明确,但是“见效”的意思,却可以有多重解读。只能睡5分钟和⼀觉睡,都是见效。不少⼴告商都深谙此道。“⼀晚只需⼀度电”,“⼀晚”是指“运⾏⼀晚”,还是“⼀晚启动⼀次”?
除了在结论中存在歧义,在很多情况下,分析推理过程中也会存在歧义。
我们绝对有必要控制晒⽪肤(的程度)。晒⽪肤会对健康构成实际的威胁,也会带来很多严重的后果。研究表明,那些晒⽪肤的⼈罹患⽪肤疾病的危险⼤⼤增加,这些都是暴晒的结果。
先看论点/题,“晒⽪肤”?⾃然曝晒还是⼈⼯器具晒?
再看结论和理由,“健康威胁”“严重后果”“研究表明”这些论据和理由来源在哪⾥?有没有经过科学实验?有没有数据⽀持? 疼痛感和⽪肤癌都可以算作是“严重后果”,到底是指哪⼀个?
看看上下⽂,这才是它的真实含义
说到定义,除了基本的字典定义外,关键词语所在的语境也是很重要的线索。同样是“意思”,麦兜和领导表达的却是不同的意思。看看书中的例⼦:
游乐园给多数游客带来了欢乐。受调查的⼈中,超过半数以上游客都认为游乐园的游乐项⽬应有尽有,七成游客认为设施种类多样,他们不久还会再来游乐园。
很显然,“带来极⼤的满⾜”在语境中的意思就是“游戏项⽬应有尽有,骑乘设施多种多样”,但事实上“应有尽有”“多种多样”,不⼀定代表符合⼤众⼝味,过时陈旧也不⼀定。语境是⾮常重要的线索。
定义规则
坚持批判性思维,需要不断地思考关键词语可能有的含义,⼀般⽽⾔每个词的解释,⼤概遵循3种⽅式:同义替换、举例说明以及“具体标准定义(definition by specific criteria)”举个例⼦,“给⼒”这个词:
1. 给⼒就是给⾃⼰加油(同义替换);
2. 给⼒就是听到励志歌曲和旋律时的⼼情(举例说明);
3. 给⼒是⼀种主观的感受,⽤以形容⼼情亢奋,情绪⾼涨的感觉(具体标准定义)。
了解了这三个定义规则,对关键词语的把握会更具体,更明确。什么地问
字典定义≠情景含义
我们需注意的是,不能单从词语固有的含义出发,还需结合上下⽂进⾏理解。例如:
这所⼤学教育质量并没有出现滑坡。我在访谈中发现,绝⼤多数学⽣和⽼师都说他们在这⼉根本看不出有什么教育质量滑坡的现象。
“教育质量”是什么意思?如果查询词典,“质量”有物理学⽅⾯的定义,也有⼯程学⽅⾯的定义。现在,都不合适,如果联系语境,更容易确定是“杰出度、优越性”的含义。但是杰出度,优越程度仍然⽐较抽象,可以理解为GPA、博导数量、学⽣科技创新成果数量等不同的标准,歧义顿⽣。
我们公司聚集了众多优秀能⼲的员⼯,还有很多额外的福利。我希望你能在选择就业的时候综合考虑公司提供的便利。如果你能加⼊我们,那你⽴刻能享受刚才谈到的⼯资级别,当然还有好多额外的福利。我希望你在选择就业的时候考虑⼀下所有这些因素。
以上是较常见的招聘⽤语。“额外福利”难免让⼈想⼊⾮⾮,但是“独⽴办公室”和“过节巧克⼒”都是额外福利哟。
让⼈思维短路的感情⾊彩词
除了要避免⼼电感应,坚持思考关键词的含义外,为了避免歧义,还需要警惕被“激发情感”,情感上头,理性下线。例如“牺牲”“公平”“⾃由”这些词,都被各国政客玩坏了,就像某⽕炬国,以“民主”之名,
⾏专制之实。
此外,⼀些媒体报道,也会对⼈产⽣很⼤的误导。⽐如“恶意讨薪”,⼀个“恶意”把⽋债不还钱的开发商包装成了弱势体。此种例⼦还有很多。培养批判性思维,要对能引发感情偏好的词语保持警惕。
6、练习题
练习要求:
⾸先浏览⽂章,出结论并作标记。
然后问⼀下“为什么”,再出理由。
利⽤提⽰词来获得帮助。
结论和理由要分开,尽量⽤⾃⼰的话复述理由,这样有助于阐明这些理由的含义和作⽤。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