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信于民国之本——《论语》悟读【280】
取信于民国之本——《论语》悟读【280】
取信于民,国之大本。
《论语》第十二篇第七章:
【原文】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译文】
子贡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粮食充足,军备充足,民众信任朝廷。”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些,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说:“如果迫不得已,要在剩下的两项中去掉一项,先去掉哪一项呢?”孔子说:“去掉粮食。自古以来,人都是要死的,如果没有民众的信任,那么国家就站立不住了。”
赵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悟读】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语自王安石的《商鞅》,商鞅立木取信,所谋者大,所虑者深。
本章夫子所言之“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可谓是一种最高的治国哲学。强调了信誉和信仰的力量,也强调了民心的重要性,民心如长城,一旦倒塌,扶之难也。
信,会意字,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为真心诚意。《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信是一个道德范畴,即待人处事,真诚有信,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信仰指对某种思想或宗教及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敬仰,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信仰带有理智的主观和情感体验彩。
信为道源功德母。信心与道念皆为一切行为造作之推动力量,是诸多善能量的推动力。
国之治理,信仰信誉,至为关键。《孙子兵法》曰:“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有道之时,即百姓和统治者信仰一致之时,百姓是可以舍生忘死的。
一个比较经典的案列就是战国时秦国与赵国在长平对决后,赵国国力极为衰弱,著名战将白起建议乘着赵国现在惧怕秦国,一举歼灭赵国,不然错过时机就困难多了。然而秦昭襄王拒绝了白起的建议,在秦休整一年后派十万秦军攻赵,结果大败而归。这一年并非赵国瞬间变强,而是赵举国皆兵,同仇敌忾。这就是所谓的道,即信仰的力量。
夫子所讲之治理国家的足兵、足食、民信三个层面,与管理学中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种资本的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同理,用于家庭的管理,道理亦是相通的。
保全信誉,天下则定;
丧失信誉,天下则危。
古往今来的无数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道理,今后也将反复为时间所证明。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