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全词,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理解这首词用典的含义和表达上的作用。
3.体味作者借古事抒发忧虑国事,壮志难酬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作品用典的含义,领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方法】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作家刘小川在《品中国文人》中说:“辛弃疾的手,既能舞金戈,又能执巨笔,这样的手,三千年难得一现。”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这首词,读懂辛弃疾,领悟一种人生。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诵读和理解诗词作品的思想感情,是学习鉴赏诗词非常重要的环节,我们今天的学习目标就是: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2.品味涵咏,感受词人情怀。
三、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
诗词非读不能明义,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初步把握
词人情感。﹙学生朗读全词,教师巡视指导﹚)
2、点名学生朗读。学生评价。
下面请一位同学起来朗读一下,其他同学仔细听,把这位同学读的与自己读的不一样的地方在词中画出来。……问:初读诗词,大家读出了什么情感?说说理由。
3、学生齐读
(可能大家对诗词的感受还不是很深,下面咱们就走进诗词,深入品味。)
四、品读涵咏
1.这是一首怀古词,作者在词中用了很多古人、古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分析这首词一共运用了几个典故,并用简练的语言概况出来。
①孙权坐断江南;②刘裕成功北伐;③义隆仓皇北顾;④百姓忘记耻辱;⑤廉颇忠勇遭弃。
2. 对于辛词中多用典故历来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辛弃疾好掉书袋”,“掉书袋”是讥讽
引经据典、卖弄文学的人,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辛弃疾词中的典故多而无用;也有人认为“典故的运用恰到好处”。对这首词中的用典,你怎么看?
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上片中的两个典故, 请大家重读注释中的相关内容,看能不能有新的发现。
研习上阕
1.上片写了孙权和刘裕两个人,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以江东一隅之地,抗衡曹魏,开拓疆土,造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在京口建立了吴国的首都。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
“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描写刘裕手持金戈,身披铠甲,率领千军万马,赵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驰骋中原,气势何等豪迈。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
共同点———他们都是能够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而且他们的业绩都在京口起步。
2.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孙权和刘裕充满情感的词语、句子,并说说作者对他们充满什么感情?寄托了怎样的情怀?
明确:“觅”、“英雄”、“风流”、“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等词语、句子准确地表现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仰慕与向往。
(要表达出敬佩之情,这些词语该怎么读?——重读:个读、齐读)
3.写孙权和刘裕一略一详,为什么?
(ppt出示辛弃疾的主要经历,1205年,南宋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要立伐金大功,起用65岁的辛弃疾任镇江知府。他对韩侂胄提出建议,不被采纳,同年又被罢官。本词便写于此时。)
明确:写出刘裕出身贫贱,却能建功立业,更表现了“事在人为”的道理;更表现词人对英雄的仰慕。在当时韩侘胄急于北伐的现实中,辛弃疾对刘裕的歌颂不仅是向往他的英雄业绩,还含有“如果碰到刘裕这样的国君,他的正确战略意图就能被采用”的意思。
4.两位同样是帝王,而南宋王朝怎么样呢?请同学们想想用这二个人的典故,还蕴含了什么意思?
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置千百万中原百姓“遗民泪落胡尘里,遥望南师又一年”的痛苦现实于不顾,依旧饮酒作乐,天天歌舞,夜夜笙歌,早已忘记了国恨家仇,哪里能与建功立业的孙权、刘裕相比!———讽刺宋室昏聩。
5.小结:上阕中我们读出了词人对孙权、刘裕的敬仰之情,读出了对南宋统治者的嘲讽,还读出了对现在英雄无觅的叹惋之情,听到了词人的第一声叹息,叹英雄无觅(板书)。现在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把上阙再齐读一遍。
我们梳理一下刚才赏析的思路,通过品读文字、解读背景、知人论世等方法,我们对上片的典故有了更深的理解,概况起来就是:借古事——讽今事——抒情感
请大家运用刚才的方法,赏析下片的典故,同学们小组合作交流一下,等会咱们全班交流。
研习下阕
1、分析研究用刘义隆典故。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明确:仓皇:狼狈的样子。“赢得”换成“落得”行吗?不行,借古讽今,告诫韩侂胄及南宋朝廷不要草率出兵,体现担忧、愤怒的心情,“仓皇”可以慢读、重读。
2、分析研讨用佛狸祠典故。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追忆自己当年南归途经扬州所见惨象,描述瓜步山周围人们生活的情景。
43年前,词人23岁,参加抗战,阻击金人入侵。那个时候,透过辛弃疾我们可以看到全南宋的人民上下齐心,同仇敌忾。这样的激情令词人记忆犹新,深情回忆“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扬州路并不是路名,而是相当于现在的一个省。如今,金人的铁蹄已经踏遍长江北岸,而那里曾经抗击金军的百姓却在 “神鸦社鼓”,平静地生活,抗金已经不再重要了。词人借着这个典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
对麻木的百姓的不满和愤慨。借古讽今,批评当朝统治者要么轻敌冒进,要么无所作为的态度,表达了内心的悲愤之情。我们仿佛听到了词人的第二声叹息,他在叹息国家命运艰难,前途未卜。(板书)把前三句试着齐背一遍,表达出这种悲愤之情。
3、分析研讨廉颇典故。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在叹息声中,词人把悲愤之情推向了高潮,很自然想到一位历史人物——廉颇。
学生说廉颇的典故: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因被人陷害,跑到魏国去。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王派使者去探望他,看他还能不能替赵国出力。廉颇本来也很想被赵王召见,效命疆场,击破强秦,使赵国强盛起来。他在赵国使者面前“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但结果赵使还报赵王说: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一饭三遗矢)。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明确:以廉颇自比,明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志,抒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愤!。
为国效力的渴望。重读“饭否”。
年事已高的悲伤。重读“老”。
怀才不遇的愤懑。重读“凭谁问”。
引用廉颇的典故,我们听到了词人的第三声叹息,他在叹息报国无门(板书)。
小结:在这首词中,词人主要用了五个典故,发出了内心的三声叹息:一叹英雄无觅,二叹国运艰难,三叹报国无门。我们综合来看,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生(齐):悲。
这是一种悲凉,更是一种悲愤。(这种悲愤是那个时代的悲愤,前有精忠报国之岳飞被以“莫须有”罪名害死,徒留“靖康耻,犹未雪”的千古遗恨,后有爱国词人陆游临终还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言,可叹我们这位爱国词人辛弃疾在写作本词的两年后,临终前连呼两声“杀贼”才含愤死去!)让我们带着这种悲愤的感情,再把全词试着读一遍。
回到刚才的话题:“你认为这首词中的典故是‘掉书袋’还是‘恰到好处’?”……通过赏析,我们大家都能体会到这些典故“恰到好处”。著名词学家夏承焘先生在研究之后也和大家有同感。
(屏幕出示。)
他所用故事,除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词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故事,都和这词的思想感情紧密相连,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史实,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在宋词里是不多见的,这正是这首词的长处。(夏承焘《唐宋词欣赏》)
五、悟读探究
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比较,两首词在写法与感情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注:兜鍪(móu):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明确:
相同点:在写法上都用典,都采用对比手法。在感情上都表达了对中原被金兵占领的内心的痛苦之情,对朝廷不敢抵抗金兵、昏庸无能的愤怒之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六、知识拓展
同学们,如果我们有机会到济南大明湖,别忘了参观那里的辛弃疾纪念祠,到江西上饶也记得到阳原山麓,拜谒一下那里的辛弃疾墓。不论是在纪念祠,还是在墓前,人们都会看到一副有名的对联,现在请大家看一看这副对联,它是郭沫若题写的,齐读一下: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有没有同学能够说出这副对联的大概意思?
明确:上联说辛弃疾词风豪放。“铁板铜琶”一词,本是前人评价苏东坡词风的话,而继承苏轼把词的豪放风格发扬光大,使它蔚然成为一大宗派的是辛弃疾。下联的内涵主要是说辛
的黍离之悲、他的爱国情怀、爱国抱负。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很好地体现了对联所呈现的这两点。
最后,让我们一起想象那样一个情境。“那是一个战乱频仍的年代,那是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一位两鬓斑白的老人,信步登上京口北固亭,眺望长江北岸被金人铁蹄践踏的国土,想到自己的一生,心中感慨万千。” 同学们,我们就是那位登上北固城楼的词人,我们就是那位心中激荡着爱国之情的词人,让我们一起来深情吟诵……
七、课后作业
请选择你喜欢的形式(一首小诗、一幅对联、一段颁奖辞……),可以化用辛弃疾词中的意象、词语或句子,写出对辛弃疾或他的词的评价。
示例:
悲中原不复老泪横流 叹壮志难酬热血空洒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学情分析
熟习教材是成功授课的前提,了解学生是因材施教的依据。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对词这种体裁并不算陌生。在讲这节课之前,学生通过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词,阅读梁衡的散文《把栏杆拍遍》,对怀古词、豪放派词、初步鉴赏诗词的方法以及辛弃疾其人其词等已有接触,具备了一定的诗词鉴赏的基础知识,对诗词有浓厚的兴趣。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