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忠厚的名人故事
关于忠厚的名人故事
  诚实忠厚的人,才能够拜托大事,所以刘氏天下的,必定是绛侯周勃,谨慎小心的人,才能够成就大业,所以振兴汉重天下的,必定是武侯诸葛亮。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忠厚的名人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篇1:关于忠厚的名人故事  廉颇,赵国人,这次太史公的评价是:廉颇者,赵之良将也。以勇气闻於诸侯。这个评价淡淡的、毫无感情可言,这是在介绍他时,顺带捎上的,还不能算是太史公的一些看法,我们看《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最后只有太史公对蔺相如的一些评价、只字不言对廉颇的褒贬,我们也无法从书面得知太史公对这位良将的其他看法,我们可以推理一下。大家会有一个发现,太史公对廉颇蔺相如那段将相和着墨特别多、还很详细,接着发现太史公在写这段的时候可能是含泪写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写将相和时,会想到他自己和李陵的故事,奥!对啊,这两个故事多少还是有点相似的。太史公在写蔺相如时好像在写自己一样,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一个人的勇气不在于敢于、而是在生不如死的环境下能活下来,这个是太史公对蔺相如评价,多像他自己啊!在写廉颇时,太史公怀着一种向往、一种对朋友的精神寄托的感情去描述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正是如此,朋友功过还是让后世来评说吧。
  在廉颇身上我们要学习些什么?这个才是对我们有营养的东西。
赵国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第一、要学习他的知错就改,他和蔺相如那点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大家想想廉颇当时是什么地位、上卿,还是掌兵大将,真正的位高权重,人家都不怕因为负荆请罪而丢脸。再想想我们自己,只要犯了错误,第一件事想的就是推辞、嫁祸。芝麻点的错误,我们能扯到国家大事,最后推到领导人的身上,说他们领导无方,还自己在那意淫,看我多厉害,没我事了吧,被我糊弄过去了吧,在别人看来你这个人太不行了,这种事你直接承认大家就原谅你了,你还千百种理由,关键是你就吧,至少你的理由得说服你自己吧。还有一个坏处就是人家已经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别人问你就是想试探试探你这个人,结果你就上当了。所以我们犯了错在没有大的损失下,我们能承认就承认,我们也不提倡啥错都承认,在承认错误之前,你要权衡利弊,简而言之就是,当你不承认错误所受到的伤害大于等于你承认错误所受到的伤害时,你就承认。我不是在教大家做伪君子,我的目的是让大家多几种保护自己的办法,最多属于利己不损人。
  第二、要学习他的表现自己,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个故事不敢保证大家都知道,我也不打算把这个故事完整的给大家呈现出来,尽量避免盲区。廉颇当时恐怕有六十多岁了,
这个年龄在当时已经属于很老很老的人了,我们想一下现在的六十多岁的老人,也就是我们爷爷辈的人,看看他们一顿饭能吃多少,你要说廉颇平时一顿能吃一斗米、十斤肉,那是打死我我都不信,但使者来了,人家廉颇硬生生的吃下去了,这就是潜力,大胃王的潜力,为了重新获得君王重视,真拼!
  第三、要学习他的适可而止,这一个故事简要说一下,廉颇当时在外领兵,赵王想要排乐乘去代替廉颇,结果廉颇受够了欺压在半路截杀了乐乘,最后逃到魏国。适可而止?咋看出来的?廉颇当时在外领兵,依他的威望,想必他手下的那些兵将都是些只知有将、不知有君的主,他不会是受乐乘的欺压,可能是受赵王或者平原君的欺压,也只有这俩能欺压廉颇了,以廉颇忠厚的表现,一定是受了不小的委屈,但他只是把乐乘杀了,意思是给主人看,并没有进一步逼宫或者杀了平原君,请相信廉颇有这个实力,如果他那么做了,他必定不溶于赵国,但他把乐乘杀了以后弃兵权逃到了魏国,赵王或平原君也没把他怎么地,这就为以后可能重新得到重用有了可能。我们在平时做事时也是这样,当上级无故欺压我们,我们不能一味地忍受,但是也不能强烈报复他,我们要做的就是这种给主人看,既向他表明了我们不是好欺负的,如果你再这样下去,我不敢保证我不会把报复在你身上施加,又向他说明了我还是有能力的,不如拉拢我,我是能帮助你的,我比你那些手
下要强得多。适可而止是有利于我们的,就算现在与我们无利,再把眼光拉长一点。
  那有人问了,廉颇值得我们去学习,难道他没有我们值得借鉴的地方吗?当然有了。
  第一、借鉴量力而行,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里面的故事不仅要学习,还要借鉴。后来使者说他吃是吃得多,但是拉的也多,史记说这是政敌运作让使者这样汇报给赵王的,我想说的是这有可能是实情,一个曾经东讨西伐的将领,到老了是不大可能完全健康的,而且老人肠胃大多数不太好,廉颇为了表现出自己还可以继续为国效力,又吃那么多,拉得多也在常理之中。有时候我们要在上级或者朋友面前表现自己一定不要超过自己所能承受的限度,不然不仅不会使我们得到想要的结果,有时还会起相反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