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移居》全诗赏析
拓展阅读 篇一
轶事典故
出身寒素
陈寅恪认为:“江左名人如陶侃及渊明亦出于溪族。”郭沫若说:“陶侃本是东晋当时的少数民族溪族。”溪人是半的越人。从陶渊明的自叙中,可以看出其对自己的寒素之士的身份是十分明确的。陶渊明在当时虽然以隐逸得高尚之名,但实际所处的社会阶层却在士庶之间。
葛巾漉酒
陶渊明正在酿酒。郡将前来探望。适值酒熟,陶渊明顺手取下头上葛巾漉酒,漉完之后,仍将葛巾罩在头上,然后接待他。
无弦之琴
江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陶渊明有一张不加装饰的琴,这琴没有琴弦,每逢饮酒聚会的时候,便抚弄一番,来表达其中意趣。
白衣送酒
王弘做江州刺史的'时候,重阳节这天,陶渊明没有酒喝,就在东篱采了一把菊花,又坐在东篱旁边。过了一会,陶渊明望见一个穿白衣的人过来了,原来是刺史王弘给他送酒来了。渊明当即小酌一番,大醉而归。
佛学因缘
陶氏家族有着礼佛敬佛的传统,直接影响到陶渊明对佛学的态度。陶侃曾从海中将“文珠”灵像接归武昌,陶渊明祖父陶范为慧远的同门慧永在庐山修建西林寺。生活在庐山脚下的陶渊明,和当时的佛界领袖慧远关系甚密,浓郁的佛教氛围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影神》乃是有感于慧远对形影神关系的论述而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南山”就指庐山。除了慧远之外,陶渊明还和很多佛学修养深厚的名士密切交往,较为著名的有刘遗民、周续之。平淡、自然是陶渊明诗文的主要特征。佛学的主要思想“空”,不必执着于有,
也不必执着于无。陶渊明平淡的诗风和宁静的心态自然冥合、融合为一,其中的佛学影响显而易见。陶渊明平静看待生死,这种人生参悟也极具佛教意味。陶诗中人生梦幻的思想当来自佛经。佛教将人生归之为空为幻,使人产生一种空幻的感觉。陶渊明受之影响,感到人生就像梦幻一样。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在那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邮,到彭泽县来督察。督邮,品位很低,却有些权势,在太守面前说话好坏就凭他那张嘴。这次派来的督邮,是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的旅舍,就差县吏去叫县令来见他。 陶渊明平时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不去见一见,于是他马上动身。不料县吏拦住陶渊明说:“大人,参见督邮要穿官服,并且束上大带,不然有失体统,督邮要乘机大做文章,会对大人不利的!”这一下,陶渊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长叹一声,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说罢,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并且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随即离开只当了八十多天县令的彭泽。[26]
量革履
陶渊明没有鞋子,王弘吩咐手下的人帮他做鞋子。手下的人请示他陶渊明脚的大小,陶渊明便坐下来伸出脚让他们测量。[27]
颜公付酒钱
颜延之在当刘柳后军功曹这个官职时,曾经在寻阳和陶潜交情很好。后来颜延之在始安郡这个地方当官,在经过陶潜住的地方时,便天天去陶潜家。要走的时候,颜延之留下二万钱给陶潜,陶潜全部把钱送到酒家,以便以后去拿酒方便些。[28]
我醉欲眠卿可去
不论贵贱,只要有人拜访陶渊明,只要他有酒,就会和客人一起喝酒。陶渊明若先于客人醉了,就会对客人说:“我醉了想睡了,你离开吧。”渊明的率真就在此处
陶渊明《拟挽歌辞》原文鉴赏 篇二
原文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
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
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在昔无酒饮,今但湛空觞。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
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旁。
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
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
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
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峣。
马为仰天鸣,风为自萧条。
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千年不复朝,贤达无奈何。
向来相送人,各自还其家。
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翻译
人命有生必有死,早终不算生命短。
昨晚生存在世上,今晨命丧赴黄泉。
游魂飘散在何处?枯稿尸身存木棺。
娇儿父伤心啼,好友痛哭灵柩前。
死去不知得与失,哪还会有是非感?
千秋万岁身后事,荣辱怎能记心间?
只恨今生在世时,饮酒不足太遗憾。
生前贫困无酒饮,今日奠酒盛满觞。
春酒清香浮泡沫,何时能再得品尝!
佳肴满案摆面前,亲友痛哭在我旁。
想要发言口无声,想要睁眼目无光。
往日安寝在高堂,如今长眠荒草乡。
一朝归葬出门去,想再归来没指望。
茫茫荒野草枯黄,萧瑟秋风抖白杨。
已是寒霜九月中。亲人送我远郊葬。
四周寂寞无人烟,坟墓高高甚凄凉。
马为仰天长悲鸣,风为萧瑟作哀响。
墓穴已闭成幽暗,永远不能见曙光。
永远不能见曙光,贤达同样此下场。
刚才送葬那些人,各自还家入其房。
亲戚或许还悲哀,他人早忘已欢唱。
死去还有何话讲,寄托此身在山冈。
注释
非命促:并非生命短促。意谓牛死属于自然规律,故生命并无长短之分。
昨暮:昨晚。
同为人:指还活在世上。
今旦:今晨。
在鬼录:列入鬼的名册,指死去。
魂气:指人的精神意识。
散何之:散归何处。
枯形:枯槁的尸体。
奇空木:安放于棺木之中。
索:寻。
千秋万岁:千年万年,形容岁月长久。
湛空觞:是说往日的空酒杯中,如今盛满了澄清的奠酒。
春醪:春酒。
浮蚁:酒面上的泡沫。
肴案:指摆在供桌上的盛满肉食的木盘。
肴:荤菜。
案:古代进食用的一种短脚木盘。
盈:指摆满。
荒草乡:指荒草丛生的坟地。
出门去:指出殡。
夜未央:未有尽头,遥遥无期。
良:确,诚。
何:何其,多么。
茫茫:无边无际的样子。
萧萧:风吹树木声。
严霜:寒霜,浓霜。
送我出远郊:指出殡送葬。
无人居:指荒无人烟。
嶣峣:高耸的样子。
马:指拉灵枢丧车的马。
幽室:指墓穴。
朝:早晨,天亮。
贤达:古时指有道德学问的人。
无奈何:无可奈何,没有办法。指皆不免此运。
向:先时,刚才。
各自还其家:“各已归其家”,兹从逯本。
已歌:已经在欢快地歌了。是说人们早已忘了死者,不再有悲哀。
何所道: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托体:寄身。
山阿:山陵。
注释
嶕峣:很高的样子。
幽室:指坟穴。
向来:刚才。
或余悲:也许有些人还有悲伤。亦已歌:也开始唱歌了。
何所道:有什么可说的呢?山阿:山陵。
鉴赏
本诗作于公元427年,除了这三首诗之外,时年六十三岁的作者还留下了一《自祭文》,这些文字是他通过超越死的方式,留在世间的最大的精神遗产,也是他留给这个娑婆世界最后的也是最大的坦荡。写这组诗时的陶渊明,因饥饿而身染重病,于九月写下了这组绝笔,两个月后自然而然地完成了生命历程。
如果说《自祭文》(见本书最后一)中存有些许温情,这组诗则冷峻而无情。这组诗从不同侧面描述了死亡。第一首是纯粹的死亡视角,第二首是想象自己已然死去,而第三首则是对于死亡的'超越。层层递进,最后终于完成了生命的圆满。这首诗中,作者已经放下生死,以坦然的心态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
历代诗人都认为第三首诗是真正的精华,昭明太子的文选中甚至只选择了这一首。为力求圆满,现一并鉴赏三首。前两首可以视作第三首的铺陈。
一开始陶渊明便开宗明义:“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这种思想在更早的年代就已经以文字的方式出现:“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但是这些文字多以生之视角来看问题,而陶渊明则直面死亡。
“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从生之视角来看,这一场景是令人悲痛的。但面对自己的死亡,陶渊明反而以很平静的语气说出这些话,理由如下:“得失不复知,是非安能觉?”身后事和他无关,和亲朋好友关系也不大。
和他有关的事物是死亡,而他已然超越了它。
“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不同于杜甫书写李白时“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伤感,此刻的陶渊明,是坦然的,甚至是轻松的,哪怕是面对死亡。这两句同时也为下文结尾做了铺陈,“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很幽默地调侃了我们讳言的死亡。不经意地展现出真正
的名士风度。
第一首诗末两句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首诗,前面写“饮酒不得足”,第二首诗以“在昔无酒饮”开头,用了不严格的顶针手法。
“春醪生浮蚁,何时更能尝?肴案盈我前,亲旧哭我傍”。在陶氏看来很讽刺,生前没有酒喝,或者喝的酒不够,而死后灵案前却摆满了酒。
作者继而写到自己“欲语口无音,欲视眼无光。昔在高堂寝,今宿荒草乡”,陶氏的这一丝落寞,并非对死亡恐惧,仅是对寂寞的不适应。而在下文,则加重了这份茕茕孑立的孤独感:“一朝出门去,归来夜未央。”
此时的陶渊明,他的身,包括他的心,都已“诚愿游崑华,邈然兹道绝”(《形影神三首》)。
第三首诗以“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开头,想象着自己下葬的场景。“严霜”“九月”无疑强调了这个过程是在一个肃杀的时节完成的。下文的“嶕峣”,原指山之巍峨高耸,陶渊明用以形容坟茔,一方面暗示了他认为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恰恰是对于死亡的恐惧。另一方面
也意味着,他视死亡为一种涅槃重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