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至清朝皇权的加强
                      秦汉以后皇权的加强
    1、汉:汉初,丞相位高权重;汉武帝设“内朝”或“中朝”,掌握决策权,削弱相权。
    (丞相位列三公之首,掌称天子,助理万机,位高权重,拥有行政、军事的决策之权,同时还有封驳谏诤之权。汉初,萧何为丞相,有见君不趋,称臣不名,剑履上殿之特权。丞相可以开府建邸,自辟僚属,其下属部门为十三曹,秩千石。丞相裁决国家大事,皇帝可以视听,丞相建议皇帝一般都要采纳。汉初因受无为而治的影响,皇帝一般只拿国家大政方针,丞相权重。汉武帝时,因北击匈奴,西通西域,还要对付地方诸侯,汉武帝任用身边的人如侍中、尚书、散骑,因开会地方在皇帝的寝宫,所以被成为“内朝”或“中朝”,以区别与丞相的外朝。后来以大司马来领导内朝,权重一时,以此来剥夺丞相之权。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御史大夫掌握大权,以此抗衡丞相,丞相被换掉13位,丞相之权被削弱可见一斑。后来如果要掌握行政大权必须在官衔中加“领尚书事”方可。东汉改丞相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太尉常设,但是“三公”已成摆设,权力以转移到尚书台,尚书台的长官为尚书令,秩千石。东汉掌权者必须加“录尚书事”才算掌握行政大权,如陈藩太傅录尚书事。陈藩的名言是不扫一物而扫天下。
    2、隋唐:三省六部制。(1)职权:中书省决策—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长官为中书令,副长官为中书侍郎;门下省—掌审议,审核政令,长官为门下侍中,副长官为门下侍郎;尚书省—执行政令,长官为尚书令,副长官为左、右仆射,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特点: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分工明确。三省长官为宰相,相权一分为多;影响:政府与皇家事务分开,提高行政效率;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
(东汉的尚书台还在皇宫内部,到三国曹魏时期尚书台从宫内移到宫外,西晋时改名为尚书省。尚书台移除宫外后,中书令靠近皇帝开始掌权,南朝时中书省称为实际的宰相,北朝时门下省称为实际宰相,实际上是靠近皇帝身边的临时机构掌权。
隋唐初期,三省长官共执宰相之职。三省中尚书省权力最大,尚书令正二品,副长官左右仆射从二品,六部尚书正三品。中书令、门下侍中正三品,李世民在继位前曾担任尚书令,继位后故不设尚书令,由尚书左右仆射担任,三省长官办事地点为政事堂,所以唐代的权力中心为政事堂。后来因为尚书省是执行机关,尚书令就不入政事堂,政事堂就称为中书门下的集合办公地。皇帝下诏须有政事堂批准,否则被视为违法。唐中宗时,不经政事堂下达诏令封官,自己觉得难为情,所以他在装置诏敕的时候,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
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皇上的意思很明了啊,就是明着告诉你:这道命令是爷自己个下的,可没经政事堂,你们通融通融给爷个面子啊!而当时有节操的官员都拒绝此令。此时,宰相为七八个,不会威胁皇帝独尊的地位。同时唐太宗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等名号,入职政事堂,执行相职。唐中叶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宰相名号,此时后者是真宰相,三省长官成为荣誉职务。宰相由正式变为临时,皇权进一步加强。唐代官员的服跟品级有关,一、二、三品穿紫,四、五品穿红,红得发紫,满门朱紫,都是指官做的大,六、七品穿绿,八、九品穿青。江州司马青衫湿,可见白居易也就是八品官。)
3、宋朝:二府三司制: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江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行政、枢密院(枢密使)——军事、三司(三司使)——财政。
    (宋朝,中书门下省掌握行政权,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枢密院掌握军政权,三司掌握财政权。中书门下政事堂与枢密院并称东西二府。同时又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另设有谏院,用来弹劾大臣,牵制宰相。
    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宋代官制“有官、有职、有差遣: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其次又有阶、有勋、有爵。官员官名超长,例如“黑脸”包拯去世时的官衔是“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赠礼部尚书”,什么意思?开头的“枢密副使”表明了包拯的工作岗位,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朝散大夫”表明了包拯的品级,北宋前期公务员共分二十九个等级,朝散大夫属于第十三个等级;“给事中”表明了包拯的工资等级,北宋前期公务员工资共分二十个等级,给事中属于第十二个等级,这一级别的干部每月能领四万五千文铜钱;“上轻车都尉”表明了包拯的功劳等级,北宋公务员共有十二个功劳等级,上轻车都尉属于第八等;“东海郡开国侯”则表明了包拯的爵位等级,北宋前期高级干部的爵位共有十二等,东海郡开国侯属于第九等;“食邑一千八百户”表明包拯拥有一种名誉上的特权,意思是朝廷拨给他一千八百户农民供他使唤(实际上他连一户也不能使唤);“食实封四百户”表明了包拯实际上所能得到的福利,表示他每月可以拿到一笔补贴,这笔补贴相当于四百户农民所缴的税收(每户一般都按二十五文计算,包拯食实封四百户,每月大概能领到一万文补贴);“赐紫金鱼袋”表明了包拯的服装等级,说明他上朝的时候腰侧可以挂一只绣着金鱼的紫小包——这是三品以上官员才能享受到的特殊待遇;最后那个官衔“赠礼部尚
书”是包拯去世时皇帝追封的,表明皇帝很怀念他,活着时没让他做到礼部尚书,去世以后也得让他做一回。比他长的还有小时候砸缸的哥们司马光,他晚年捧着辛苦编成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向宋英宗献书的时候,用这样一长串官衔来自报家门:“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六百户食实封一千户赐紫金鱼袋臣司马光”。去掉“臣司马光”这四个字,前面的官衔仍然多达五十二个字,比包拯的官衔还长。“端明殿学士”是职名,相当于皇帝的高级顾问;“翰林侍读学士”也是皇帝的高级顾问,如果前面加有“知制诰”三个字(王安石的官衔里曾经加过这三个字),表示必须待在皇帝身边,负责出谋划策和起草圣旨,如果不加“知制诰”,就说明正在休假或者已经退休;“太中大夫”是表明品级的官衔,说明司马光在级别上要比身为“朝散大夫”的包拯高出两级;“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属于“祠禄官”,它是朝廷拿来养闲官的一种虚衔,不用去上班,但是却有工资可拿,比如司马光“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并不去嵩山脚下的国立道观崇福宫坐镇,只是在家写写文章,编编史书,每月去财政上领一笔钱就行了;“上柱国”是最高一等的功劳头衔,表明司马光功劳极大;“河内郡开国公”是第六等爵位,表明司马光属于公爵;最后几个官衔跟包拯差不多,“食邑二千六百户”属于名誉上的特权,“食实封一千户”表明实际上的福利(可以算出司马光每月能领补贴两万五千文,是包拯补贴的两倍多),“赐紫金鱼袋”表明服装等级。)
    4、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
    (元世祖建国,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关,由皇太子任中书令,实际大权由左、右丞相掌握,蒙古人尚右,故右丞相为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中书省下设六部,与唐宋相同。《元史·百官志》载:“右丞相、左丞相各一员……统六官,率百司,居令之次,令缺,则总省事,佐天子,理万机设枢密院,专掌军务。设御史台,“纠察百官善恶”,指陈“政治得失”。设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又直接统领吐蕃的政务和军事。)
5、明朝(1368--1644年,享国276年,都北京)
明太祖废除丞相,由皇帝掌管六部;后设立殿阁大学士。
明成祖:设立内阁,取得了票拟权。最后再由皇帝用朱笔批示、裁定,称为批红。(性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临时机构。)
明朝后期,内阁权力过大,是皇权加强的畸形表现。
  (洪武十三年,他说宰相胡惟庸谋反,就用这个借口杀掉了胡惟庸及其党羽两万多人,这
叫胡狱,这是朱元璋的第一次文化大革命。这样一来六部尚书直接对皇上负责,等于皇上兼任首相。应该是宰相干的活,这个皇上。朱元璋虽然再能吃苦耐劳,也架不住天天早上五点起晚上九点睡,累的他都写诗了:“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拥被。”怎么办?设立殿阁大学士。由翰林学士入职内阁,帮助他看折子,批这个折子。明成祖这些翰林学士值班的地方在文渊阁,被称为“内阁”,到宣宗朝,翰林学士品级只有五品,到后来有二品、一品大员来担任大学士,到最后学士管部,由各部的尚书兼任内阁大学士。
    到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上能搞定万历皇帝和皇帝他妈,宫里的司礼监秉笔太监冯宝是他哥们,六部全是他的门生故吏,所以他才能启动张居正改革。
    明代中后期,太监、首辅专权,是皇帝信任这些人,把权力给他们,并不是国家正式赋予的,所以是皇权加强的畸形表现。
    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承宣布政使司,管理民政和财政;提刑按察使司,管理监察和司法;都指挥使司,管理军政,统称为三司。这三司的级别是这个都指挥使司最高,正二品。然后这个布政司是正三品,按察司是从三品。所以明朝一个省有三个省长,另外这省
的名称变成了布政司,后来又简称藩台。你看电视剧里边老提藩台衙门,藩台就是布政司。按察司,简称是臬台。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后来感觉到这个权力太分散,政出多门不好办,就由中央派出官员巡抚某地,无定期、无定员。到了明末,巡抚变成了正式的机构,就相当于省长了。然后三司就变成了巡抚的下级。后来地方的事越闹越大,尤其是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经常是跨省游行,中央往地方派了总督,总督成了地方最大的长官。到了清朝,总督是从一品,巡抚是正二品,布政司和按察司都变成三品,成为巡抚的下级,相当于民政厅、财政厅、司法厅、检察厅。都司正五品就更低了,成为绿营兵里边的中级官职。
    军事上初置统军大元帅府,后改为枢密院,又改之为大都督府,节制中外诸军事。洪武十三年(1380)以大都督府权力太大为由,在废丞相制的同时,为防止军权的过分集中,也废大都督府,改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别管理京师及各地卫所。五军都督府各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反正一堆都督。而且这些都督们没有调兵权。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互相制约,到打仗的时候,都督府统兵,兵部调兵,皇帝临时派你为提督军务总兵官到某地去打仗,所以像提督、总兵到后来也就变成了一个实职,一开始都是差遣。
    颁发大明律,法律森严,惩办贪官污吏,大明律增加了经济立法的内容,反应商品经济的发展。另外朱元璋颁发《明大诰》,是刑事犯罪案例集,要求家家都有,家里有的犯罪了减免一等。另设立锦衣卫,实行特务统治。锦衣卫都指挥使正三品,还是国家机构,只不过不受这个朝廷管辖,皇帝直接指挥。
    明太祖的统治手段:厉行集权制度,提高专制权威,屠杀文武功臣,整顿地方吏治。)
6、清朝:军机处的设立 (公元1644-1912年 共268年)
(1)目的:雍正时期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3)职权:参与处理军务,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要案;军机大臣本身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特点:临时设置,形式快捷,地处内廷。
(4)影响:使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着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雍正七年皇帝准备对准噶尔部用兵,设立军机处,协助他处理军务。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雍正帝任命如怡亲王胤祥、大学士张廷玉、大学士鄂尔泰等亲重大臣兼任军机大臣
称之为“军机大臣”,又称“大军机”。其僚属称“军机章京”,通称“小军机”,掌缮写渝旨、记载档案、查核奏议等事。所有这些人都是兼职,他们的升转仍在原衙门进行。军机大臣根据旨意,草拟文书。上谕形成后,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直接发给有关官员,是为“廷寄”。
    清朝的时候军机处都快设到寝宫里边了。寝宫里边住的是皇上、皇上家人,以及伺候皇上家人的人。这么说来这军机大臣的地位,其实跟宫女、太监还真差不多。本来军机大臣相当于宰相,相当于相国,但实际上他的地位就低到和皇上大秘书差不多。皇上并不是每天都上朝,但却每天一定要见军机,这皇帝一说叫起儿,就是叫军机。要所有人都来,六部九卿都来叫大起儿,把这帮人都叫来。所以请朝的时候,中央统治机构,军机处就进一步得到完善。
在清朝,内阁大学士地位尊崇,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均为正一品协办大学士满、汉各一人,均为从一品,清朝大学士系殿阁衔,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文渊阁、体仁阁、东阁,按实际权力和地位,一 般从高至低的顺序是保和殿、文华殿 、武英殿、文渊阁、东阁,李鸿章是文华殿大学士但不是军机大臣,张之洞为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左宗棠是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当时人认为只有大学士兼军机大臣才是名副其实的宰相。
从古代臣子见君的礼节上也可以看出皇权越来越尊贵,秦汉时皇帝与宰相要互相行礼,宋朝以前皇帝与大臣是坐而论道,皇帝坐在胡床上,大臣跪在自己的脚跟上。到了宋朝,大臣上朝要站着,明清更惨,大臣上朝要跪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