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总复习教案:文言文部分
高三语文总复习教案:文言文部分
      一、教学目标
总的目标是通过复习,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具体地说,应当达到以下三个目标:
(一)理解词语和句式: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常见文言虚词: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遂、所、为、焉、也、以、已、矣、于、则、者、之);
(3)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二)理解文句:
(1)正确把握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2)翻译成现代汉语。
(三)分析文章:
(1)分析文章的内容;
(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二、难点、重点分析
1.怎样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分析:进行文言文翻译应当掌握如下四点:
(1)要求。译文要力求达到“信、达、雅”三个标准。“信”,就是内容要忠实原文;“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顺;“雅”,就是语言要规范、雅洁。
(2)原则。主要有即对文言原句中的每一个词的含义与语法功能都要理解,并尽可能在译文中充分反映出来。
②符合原意。即翻译不同于注解,也不能笼统地说一下原文大意,或任意压缩、添加和改变原作内容。应当做到客观地翻译出每一句话,并使全文前后照应,互相贯通。
③直译为主。即凡是能直译的地方,都要按照原文的语序,逐词逐句地对译;不要擅自变更语序和增删词句。
④意译为辅。即由于古今语言发展而演变得不能直译的地方,可以根据现代汉语习惯,把原文的意思准确明白而通顺流畅地翻译出来,不一定跟原文的字面、语序对应。
(3)方法。大致有如下五种:
①增:主要是指古今用词不同与原句有所省略的地方,在翻译时可根据现代汉语规范,增加或补充一些语言成分,使译文意思明确、通顺。如:文言中的单音节词对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一般要求增加词素;文言中的数词往往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前面,翻译时通常要添加相应的量词;文言中常见的主、谓、宾语以及介词“于、以”的省略,翻译时必须加以补充;等等。
②删:主要指文言中有些虚词的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没有相应的词代替;如果勉强翻译,
反而使句子别扭或累赘,这就应当删去。如:发语助词“夫”,凑音词或起提宾作用的助词“之、是、之为、而”等等。
③留:这是指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些基本词,如山、水、飞、游、小、长、百、千等等;以及特定的专用名,如人名、地点、官名、国号、帝号、年号和度量衡单位之类:都可以沿袭保留下来,不用翻译。
④换:这是指古今词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说法已经不同(可参见前几讲“文言实词、虚词及词类活用”中的有关介绍)的一类词,在译文中应把古语换成今语。
⑤移:主要指文言中的各种倒装句式,在翻译时必须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把倒装的成分予以适当的移位调整。
(4)步骤。根据上面介绍的文言文翻译要求(三个字),按照有关的翻译原则(十六个字),运用适当的方法(五个字);在着手翻译时,还应当遵循一定的步骤。这可参考以下口诀:
通读全文,领会大意;斟酌字句,揣摩语气;
江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补略通变,合情合理;字词句篇,连成一体;
如无标点,先行断句;翻译完毕,检验仔细。
(二)怎样正确把握文言文的文意?  分析:正确把握文意,可采用从微观到宏观,从宏观到微观,微观宏观相结合的方法来把握文章大意。从微观到宏观就是指在把握字词句意的基础上把握段意,在把握段意的基础上把握篇意。从宏观到微观就是指在对文章获得了基本正确的整体认识之后,再以此为指导把局部(段中句或篇中段)还没有弄得很懂的地方,放在上下文的特定语境中进一步予以思索,有可能茅塞顿开,豁然贯通。对局部的进一步理解,反过来又可以修正或加深对文章整体的理解,这样相互关照,多次反复,就有可能准确地把握文意。
(三)怎样分析文言文的内容?
分析:分析文章内容。首先要把握文章的体裁。对于记叙文,首先要弄清写了什么人,什么事,人物之间的关系,事情的开端、经过、结果,哪是中心事件,文章的脉络线索是什么等等,然后再进一步思考探求人物活动和事件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意义。对于议论文,主
要是弄清文章的论点,出论据,分析论证方法。文言文中的记叙文或议论文,结构比较单纯,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准确分析文章的内容并不十分困难。
(四)怎样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是分析文章的内容之一。在议论文中,文章的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在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表现为对人物、事件的是非评价和爱怜憎恶。这种是非评价和感情态度,一般体现在文章议论性或抒情性的文字中;有时,在具体的记叙描写中也会渗透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有时还要联系文章的历史背景或人物的生平来分析。
三、课时安排:4周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复习文言文阅读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能力结构。
1.掌握文言词的特点。
要培养、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掌握、理解、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常用词。
文言文词汇以单音词为主,这和现代文词汇以双音词为主不同。“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政”是“政事”,“治”是“治理”,在读法上也不能连读。“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却看妻子愁何在”,“妻子爷娘走相送”,“不推恩无以保妻子”中的“妻子”都是“妻”和“子”的意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中的“卑鄙”,“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妻子”、“卑鄙”都是两个词的临时组合。一般都是独用的,如“曾不若孀妻弱子”,“位卑则足羞”,“北蛮夷之鄙人也”中的“妻”、“子”、“卑”、“鄙”都是单独使用的例子。
熟悉掌握单音词应注意的几点:
(1)理解文言文单音词的词义,可将单音词与现代汉语中相当的双音词进行对照。如“今齐地方千里”中的“今”是“当今”、“如今”,“地”是“土地”,“方”是“方圆”。“时操军已有疾疫”,“操”是“曹操”,“军”是“军队”,“疾”是“疾病”,“疫”是“瘟疫”。
(2)有的文言词是由两个意义相近的词组成,当它们合在一起运用时,不必拆开解释。但是当它们单独使用时,意义是有区别的,例如“衡乃拟班固《两都赋》作《两京赋》因以讽
谏”中的“讽谏”就是“劝谏”的意思。但是在“于是舍人相与谏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讽”和“谏”是两个不同意义的单音词。“讽”是“委婉劝告”的意思,“谏”则是“直接劝说”。又如“沾湿”在“长夜沾湿何由彻”句中就是“湿”的意思,但在“儿女共沾巾”,“江州司马青衫湿”,”沾衣欲湿杏花雨”句中的“沾”和“湿”是两个独立的单音词,表示“湿”的不同程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