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练习
一、(元朝)张伯淳《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元朝  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1.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1)上片从乐曲方面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2)下片从听者方面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推理】
①演奏描写角度——内容:演奏者、乐曲、听者
②描写角度——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③描写角度——侧面描写、间接描写: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2.下片“浔阳月”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1)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2)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推理】
①共同意象——江月
【补充题】
3.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典故?请就上片所用的典故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①文君当垆卖酒、昭君出塞、化用《琵琶行》诗句。②上片用卓文君临街卖酒的典故,写琵琶女酒肆卖艺弹奏琵琶,表现作者对琵琶女处境艰难的同情,为下文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做铺垫。
【推理】
(1)典故——文君当垆卖酒、昭君出塞、化用《琵琶行》诗句
(2)主题——上片用卓文君临街卖酒的典故,写琵琶女酒肆卖艺弹奏琵琶,表现作者对琵琶女处境艰难的同情——情感:同情
(3)结构——为下文描写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做铺垫——内容有相似性
4. 这首词尾句与《琵琶行》的尾句相比,在手法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①《琵琶行》的尾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琵琶行》并序有两句环境描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与音乐描写有什么关系?——考点:景物描写对主题的作用
【解读】用环境气氛表现音乐的效果。乐曲结束了,但四周仍一片寂静,只有皎洁的秋月照着江心。说明听众如醉如痴,仍然沉浸在音乐的意境中。这一环境气氛的渲染,传达出一种“余韵绕梁”的经久不息的韵味,突出琵琶声感人的艺术效果。
【标准答案】
相同点:都运用设问的修辞方法。《琵琶行》自问自答,表现出听完后的感动至深。本词通过自问自答,点出今日相约相见的地点一一语溪,时间一一雨后初晴。
不同点:《琵琶行》运用夸张(“青衫湿”)、借代(“青衫”代指低级官员)的修辞方法,表现出作者一方面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及曲折的人生经历所感动,另一方面触发自己被贬江州司马的愤恨、无奈、伤感之情;
本词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以雨后初晴这一优美清新的环境,表现出作者对琵琶声的陶醉、对琵琶女的演奏技艺的赞赏,与琵琶女曲折坎坷的身世、孤独的处境产生共鸣,并与
她相约今朝互诉曲的时间、地点,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推理】
(1)相同点——修辞:设问——《琵琶行》自问自答,表现出听完后的感动至深。本词通过自问自答,点出今日相约相见的地点一一语溪,时间一一雨后初晴。
(2)不同点——
①《琵琶行》——修辞:《琵琶行》运用夸张(“青衫湿”)、借代“青衫”代指低级官员)的修辞方法;
作用(主题角度):表现出作者一方面为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及曲折的人生经历所感动,另一方面触发自己被贬江州司马的愤恨、无奈、伤感之情
②本词——手法:以景结情;
作用(主题角度):以雨后初晴这一优美清新的环境,表现出作者对琵琶声的陶醉、对琵琶女的演
奏技艺的赞赏,与琵琶女曲折坎坷的身世、孤独的处境产生共鸣
作用(读者角度):并与她相约今朝互诉曲的时间、地点,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③尾句手法的考点——抒情方式对主题的作用
(喜爱)(对着,面对)(酒垆)年少(少年),(省略宾语:悠悠情思;省略谓语:寄托)雅调(高雅的曲调),(寄托)幽情(悠悠情思)【倒装:与前句形成互补;正常语序:将幽情寄雅调】。(省略主语:琵琶)(形作动,奏出)百喙huì鸟兽的嘴,指百鸟鸣唱)(春日)相和),(鸟)(喧喧嚷嚷)(名作状,夜里)(沉寂),老凤(年老的凤凰)(独自)(哀鸣)【对比:鸟,老凤】。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各种味道夹杂】写出天然律吕(音律),扫空(胜过,指蓁筝之音望尘莫及)眼底蓁筝(蓁筝之音)。
  落(借代,花)。天气暖犹轻(微暖)。洗耳形容专心地、恭敬地倾听)为(他,乐师)听。(想到)关塞风寒(风冷苍凉)【典故:昭君出塞】,浔阳月【典故: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似醉还醒【听者角度写艺术效果】。轩窗静来偏好(宾语前置,定
语后置;正常语序:偏好静轩窗),到曲终、怀抱(曲中的幽深情绪)(变)分明(明白)【补注:司马光《客中初夏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相见(相遇)今朝(今日)【省略谓语:日后相见】何处,语溪(地名)(一会儿)雨(刚刚)晴。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一条绳索》
一条绳索
(秘鲁)弗朗西斯科·埃斯卡特
胡安发现了一条从天上垂下来的绳索。
那条长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绳索一直往上延伸,延伸,直至消失在冬日的云层里,胡安一边看看它一边想身边没有人会相信他看到的这一幕。
    “这孩子太孤独,出现幻觉了。”听到胡安的故事,他姑姑会这么说。“应该带他去看心理医生!”最后她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于是胡安一直跑回了家,看见他爸爸正坐在门口的那段老树干上。“有一条绳子从天上垂下来!”胡安喊道。
    父亲沉默地看了他一眼,好像胡安说的是一种奇怪的无法理解的方言。
    胡安痛恨没有人认真地对待这件事,然而他已经习惯了,人们总是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子,尽管他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都快十岁了,在大草原上可以骑着自行车到处来去。
    “爸爸,你得看看,我发现的那条绳子非常粗大,我一个人没法把它运回家。”胡安试着用父亲的语言表达,想让他别再像平时那样用轻蔑的表情看着自己。
    “请您跟我来一下吧,爸爸,就一会儿。”胡安哀求道。
    但这仍是徒劳,父亲不喜欢胡安求他玩耍,就像不喜欢玩耍本身,于是那孩子决定再次消失,重新向发现那条绳索的地方跑去。
    他很快又看到了它,在大草原中央,纹丝不动,风吹拂着,但那条绳索仍定定地悬在
那里,并不是绷紧了,只是静静的。胡安看了它一会儿,又向天上望去,寻一种解释,但是同样一无所获,这时他想到直到现在他还没有碰过那条绳索,就决定碰碰看,好证明那是真实的,而不仅仅是种幻觉,或是海市昼楼,就像那些在沙漠里迷路的旅行者所看到的。
    胡安重新看了一下绳索,决定走过去但因为某种原因,他,又想起了搂着绳索渴死的旅行来,不敢向前走一步。考虑了几秒钟后,他吸了一口气,向前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又一步,直到剩下不到一米的距离,他伸出胳膊,用指尖轻轻地碰了一下绳索。“很软”。他想。
    胡安决定拉一下那条绳索。他用双手抓住绳索,使劲向下一拉,但是什么也没发生,绳索顶住了他的全部力量,于是他决定全身吊上去,他助跑,牢牢地接着绳索纵身一跳,就像一个九岁的人猿泰山一样吊在了绳索上。
    胡安想起了一个小孩和三颗菜豆的故事,那个小孩在他家院子里种下了三颗菜豆,最后菜豆长成了一颗巨大的爬蔓植物,一直长到了天上,那孩子顺着它爬上去,在顶端发现了一座城堡,里面满是财宝。但是真的是菜豆吗?菜豆不会长成爬蔓植物呀,真是个奇怪
的故事……
    胡安学校的作业本上总是写满了老师的评语,说他是个非常不专心的孩子,喜欢在课堂上想入非非。现在胡安可给了所有那些老师一个理由了,在他眼前出现了一条悬空的神奇的绳索。“我应该爬上去,我得看看这是什么。”他这样想着,开始攀着绳索向上爬。
    胡安爬到了十米高的时候,就害怕得不敢继续了,但是也没有勇气松开手,于是就停在了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小手很疼,胳膊开始颤抖,他决定慢慢地滑到地面上去,然后从家里随便个人来,让他看看这条绳索。但是他刚准备动一下,就感到绳索开始下降。
  突然,从很高的地方传来一声:砰……胡安一下子掉在了地面上,绳索开始往他身上落,好像终于从固定它的地方松开了。
  绳索不停地往胡安身上落,把胡安埋在里面形成了一座小山;胡安绝望地挪动着胳膊,这时他,感到绳索湿透了……他终于从里面钻了出来,一溜烟跑回了家。
  父母不想听胡安解释,他到家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开始下着细雨;一顿惩罚后,他上楼
回到自己的房间,透过窗户看着雨,无法讲述自己的奇遇。雨不停地下了三天三夜,胡安的父母决定停止度假回城去;胡安无法回到发现绳索的地方了,全家人都监视着他,同时全家人都受够了那场绵绵不绝的雨。似乎所有人都认为他是那场雨的罪魁祸首……
  在绳索落地的地方,大雨形成了一个湖;随着时间的流逝,湖带来了植物,植物引来了动物,大草原变成了一个山谷;七十年后,那个被称为“拉坎提亚”的山谷里的湖成了当地河鳟最多的地方。最近一次我去那里,一边和孩子们在湖里游玩,一边与好几个钓鱼爱好者和渔夫一起钓着河鳟。但是一些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湖里的所有小艇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在垂钓,那是一个老人,他看着在这沁凉的湖水,似乎在思念着什么,看了他好一会儿,我禁不住好奇心驱使,上前问他在什么。
  “我的绳子。”他回答道。
                                                (《译林》2010年第2期,有删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