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边的生活
父亲工作的地方是浙江乍浦,离平湖县城近三十里,本县第二大镇,就是孙中山先生想建东方大港地方。父亲工作单位是水文站,有六位工作人员,每天在杭州湾北岸海边观察潮汐,高潮低潮水位,做好潮汐预报。杭州湾像一个喇叭口,越往里潮汐越猛烈。南岸是慈溪,如果大晴天能见度好可以隐隐看得见对岸。开门开窗看见的都是翻腾的海浪、岸边的礁石、行驶的渔船和来来往往的渔民,以及一往无际的大海。听到的都是海浪声,时而轻拍岸边,像一首催眠曲;时而猛烈敲打礁石,像一位暴躁的人对着岸边礁石发怒。还听到渔民的吆喝声、劳动号子声和渔船行驶的声音,有时还会听到海鸟在海面上飞翔,叽叽喳喳叫声。
小时候,我很喜欢到父亲那里去玩,每年暑假都会住上一段时间。
水文站就建在海边,山脚下,离海不过十几米。这十几米,有一个地方竖满了各种水文标尺,从水文站一直到下面,从高到低,错落有致,竖在礁石上,一直延伸到下面的海里,像守卫海岸线的忠实卫士,甚至低潮时也会有水文标尺露出半个身子,竖立在海里,显示此时的潮位。水文站离乍浦镇挺远,步行大约半个多小时,经过一个叫山湾的渔村,渔村沿山脚而建,弯弯曲曲,一面是山,一面是海,湾里停
满了各种渔船,船上挂着彩旗,颇为壮观。
每年夏天都有台风经过这里,登陆或者擦肩而过。台风的时候,潮水可以到达水文站的前门口,一个浪头就会扑打进来,跨过水泥护栏,直接涌进来。声音特别宏大,响亮,像一位不速之客,朝里面探头探脑,想进来又不敢进来,好像被水文站里的工作人员镇住了。他们是忠实的海岸守卫者,镇得住台风这个妖魔,保一方平安。
台风时,海浪昼夜发出特别大的声音,再加上暴风骤雨,往往是天文大潮、台风雨、风暴潮“三碰头”,十分恐怖,让你睡不好觉,时刻担心海浪会扑进来,被它卷走。我跟在父亲后面,看他忙而不乱的身影,很放心,心里十分踏实,甚至还哼着歌。我躲在办公室里安心做作业,看书。只是不敢走出去看海浪,雨伞根本就撑不住,会吹到海里去,也许连人带雨伞一起吹走。即使有事要跑到宿舍里去,也是低着头猫着腰,撑着一把雨伞快速地从办公室里跑出去,没走到宿舍就已经浑身湿透了。
父亲他们日夜值班,听天气预报,关注台风移动路线,也像水文标尺那样守卫着海岸线。他们时不时打开办公室的门,只留一条缝,刚好可以拿望远镜向海面瞭望,看水文标尺显示什么潮位,是不是达到高潮了,还是潮水一个劲地往上涨。一定要捕捉到什么时间到达高潮位。我也偷偷跟在后面,好奇心驱使我想看一下外面情况怎么样,海浪有多么恐怖,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冲向岸边。灰濛濛的一大片,好像天空和海面都是一个颜,看不见任何船只,也看不见航标灯。也许不巧,一个浪头正好拍打进来,像趁虚而入的不速之客,被它偷袭成功了。我们衣服全淋湿了,连望远镜都湿了。
观察外面情况要穿好雨衣。有人提醒。大家笑了。办公室门口被暴雨打湿了,甚至狂风将桌子上的资料都吹到地上去了。父亲叫我甭乱走动,甭到门口来东张西望,影响他们观察潮汐,影响工作。
有人说,天灰蒙蒙,看不清楚。
海边的生活
竹剑飞
丝路散文
雨太大了。
那就下去看,看仔细了。
风也大。
下去要小心,小心脚下的礁石,穿上防滑雨鞋。
他们抓紧时间记录观察到的数据,查看资料,分析情况,预报台风到达时潮位多少,需要不需要人员转移,一会儿就要向有关部门报告。甚至等不及他们报告,电话铃声就响了,比台风还要着急,比风暴潮还要大,一阵紧一阵,询问现在潮位多少?今晚怎么样?
杭州哪里好玩有水文站的人在,台风会掀风作浪吗?再怎么折腾也会消停,也会退下去,恢复往日平静。我更不急了,反正风吹不到我,雨也淋不到我。我还有饼干可以吃。父亲夜晚值班的饼干都让我吃了。我坐在椅子上看书,十分得意,两条腿还不断左右摇晃。
水文站在山湾渔村的最南面,附近没有人家,没有渔民,显得特别孤单。像一个哨所耸立在海岸边,很安静,却保持着高度警惕,盯着海上的一举一动。除了海浪声,听不到其它声音。每天早晨醒来听到的声音就是海浪声,时而震耳欲聋,时而温柔体贴。也许被海浪声摇醒,催促快起床,忙碌的一天开始了。在我的再三要求下,父亲终于决定带我爬上山顶看日出。这天,天还没有亮,我们就出发了,沿着山间小路,小心翼翼向山顶逶迤走去。我紧跟在父亲的后面。我还没有睡醒,睡眼惺忪的样子,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像个醉汉。我怕打瞌睡,迷路,跟不上父亲,错过这次好机会。我边走边叫着父亲,等等我。父亲笑我,站在原地看我,说,知道要看日出,昨晚兴奋得睡不着觉,早晨起不来了。父亲走几步路就会叫我几声,有时还回头看我一下,是不是跟上他的脚步了。
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路,都是杂草丛生,甚至杂草盖过我的双脚,好像我的双脚在草丛里游荡,在草丛里穿梭,有点痒丝丝,也许没人到这里来过。没有路我怎么走啊?心里有点害怕,草丛中有没有蛇,这么早爬上来是不是打扰了它们的美梦。
我问父亲,这里有蛇吗?
父亲说,没有。
我说,骗人,山里肯定有蛇。
父亲笑着说,要么我们不去了。
已经爬到半山腰了,我哪肯啊,继续往前走。
父亲催我,那你快点,否则来不及了。
我只能急赶,追上他。
到了山顶,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朝东面眺望。天已经濛濛亮了。我还跳跃着几下,显得特别兴奋、高兴,终于看到日出了。这是梦寐以求的好事。但我左看右看,什么都没有看见。朝山脚看,朦胧中
水文站显得十分窄小,像缩在一个角落里,根本就不起眼。山湾里的渔船也显得十分渺小,仿佛就是一个小不点。
父亲说,你急什么。父亲看了看手表,也朝东面眺望,好像等待什么。父亲特别镇定,也许他心里有数,算准了日出时间。父亲说,今天天气好,应该能看得到日出。
我们父子俩站在山顶上静静地等待。有父亲在身旁,我感觉心里特别踏实,放心,即使没有路也会踏出一条路,就像生活一样。
一会儿,东边露出鱼肚白了,海平面渐渐亮了。父亲说,你看仔细了。父亲指着东边方向,提醒我。好像来了,太阳出来了,激动的时刻到了。我醒了,彻底醒了,眼睛直盯着东边,没有眨一下。
太阳慢慢地露出一个轮廓,渐渐大起来了,露出小半个、半个、大半个,特别壮观。海水也渐渐红了,范围越来越大,向四周扩散。太阳从海面上升起来了,好像是大海把它托起来的,喷薄而出。大海孕育了太阳。我说,太阳是大海的儿子。我看着父亲说这话。我还想说,父亲就是大海。这时,几声鸣笛声从远处传来,划过静静的天空和海面,山湾里的渔船出航了,向着喇叭口驶去,向着东方驶去,奔向辽阔的大海。
我还看到了陈山原油码头,停泊了两艘万吨油轮,肯定正在卸油。这码头为上海石化建造,原油源源
不断地提供给上海石化。多美啊杭州湾,两岸展开了翅膀,腾飞了。我做着飞翔的姿势,仿佛也要腾飞了。
丝路散文
渔民嫌捕鱼工具从家里搬出搬进不方便,要走一段弯弯曲曲高低不平的礁石路,就临时放在水文站那里,所以我们走出走进都十分小心,否则就会绊倒。但也有方便的事情,渔船靠岸时我们就可以捷足先登,优先买到最新鲜的鱼货,有虾、蟹、小黄鱼、凤尾鱼等。我会喊父亲快点去买,改善伙食。这里的海白虾是特产,壳薄,放点葱姜盐酒就可以烧来吃了,味道特别鲜美。他们一会儿就要把货物运走了,运到市场上去买个好价钱。我随父亲走到海边,看见一箩一箩虾、蟹、鱼,小蟹还在箩筐里爬动。我拿了一只拇指大的小蟹放在手心里玩,手心痒痒的,十
分好玩。看它从手心爬到手背,再从手背爬到手心,然后往胳膊上爬,十分好奇兴奋的样子。我笑了。也许它到了一条逃生的路,想回到大海里去,回到生长的地方。我手轻轻地动了一下,蟹就掉
下去了,掉在箩筐里,还是逃不掉,和它的同伴挤在一起。我又拿起这只小蟹放在手心里,看它继续爬,好像它在如来佛的手心里爬。渔民会给我们一个优惠价,肯定比市场上便宜,而且货物新鲜。可以说,鱼货从海里到餐桌上几乎无缝对接。
暑假,我在父亲那里看书学习,做作业,十分安静。父亲会和我说说事,鼓励我努力学习,将来有出息。平日里,父亲一个人在水文站除了工作,业余时间几乎都在看书、写作。他是我们这里第一位写小说发表小说,六十年代初就在《东海》杂志上发表小说。我还可以游山玩水,一个人往山上跑,到海边沙滩上去抓鱼,抓蟹,看那里的风土人情。
渔民的儿子好像天生就会游泳,没人教就无师自通,而且不是到游泳池去游泳,而是到大海里去搏击,跟海浪较量,显示渔民特有风采,勇敢、坚毅。我看见许多男孩子,甚至有的年龄比我还小,在中午最热的时候跑到水文站下面海边,全身裸体地下海游泳。那个时间段,由于一天中最热,礁石都被太阳炙烤得滚烫,像要烧起来一样,鸡蛋放在礁石上都会熟。赤脚踩在礁石上面会烫得跳起来,像上刑罚。此时此刻,到海边走动的人很少,即使当地渔民也很少走出来,没人注意到那些男孩子在做什么。那些
男孩子没有游泳裤,而下海游泳是经常性的事,每天都有好几次。没有裤子可以替换,只能裸体游泳。这样最方便,也是最省力、最节约。游泳后上岸,拿毛巾擦一下身体就好了。他们可以裸体地在海里尽兴游泳,享受大海抚摸,享受大海拥抱。一会儿在这里,一
会儿又游到那里。一边游泳一边还相互打闹嬉笑,十分欢乐。我真担心他们一不小心会被一个浪花卷走,从视线里消失。但是不用担心,一会儿又在不远的地
方露出头来了,还向你打着招呼,脸上都是灿烂的笑容。
我在岸边看着他们游泳,情不自禁地挥舞着双
手,好像也在拼命划水,搏击浪花。他们见了就马上叫喊我,向我招手,叫我快下来游泳,一起玩。而我不敢,有点怕海浪,海水下面都是凹凸不平的礁石,人也站不稳,
甚至有可能划破双脚,一个浪花过来就没了踪影。他们就嘲笑我,胆小鬼,旱鸭子。我不去理他们。我知道,我根本就不能和他们相比。等到了晚上,太阳没有这么炙烤,而且是涨潮的时间段,父亲会指给我一块安全地方,下面是很平整的沙滩。我一个人下去玩水。父亲站在岸边看着我。我小心翼翼,慢慢地游了几下,拍打着浪花,想游出去却很难,有一股力量始终推我上岸。
我喜欢退潮后在礁石上走动,向东边方向行走,甚至可以到达东边航标灯那里,在礁石的沟壑里寻海味。沟里还有退潮后留下来的海水。我在礁石的沟里寻海螺丝,还会抓到小蟹,叫蟛蜞,爬起来特别快,特别灵活。有时为了抓到这只蟛蜞,我在礁石上追了好长距离,甚至擦破胳膊上的皮、脚上的皮,最后它逃到洞里去了,藏在礁石之间。我只能望洞兴叹。我捡起这些海螺丝放进碗里。有时会
捡到一小碗海螺丝。回去放点葱姜,放点盐酒烧了。晚上,我和父亲两人坐在海边,边纳凉边拿一根牙签挑海螺丝吃。看海,听海浪声,说海的故事,品海味,一道世上最美味的海鲜。
水文站的房子都是依山而建,错落有致,最下面靠近海边是一排办公室,有化验室、资料室、储藏室,还有厨房、值班室。值班室主要用途,工作人员夜晚
丝路散文
睡在那里值班,每到一个时间闹钟就会响,起来打开探照灯,一道亮光射向那些水文标尺,看潮位多少,作好记录。桌子上有三四只闹钟,还有手电筒。现在不用值班了,都是自动化,有仪器自动记录潮水每个时间段的数据。
宿舍就拾级而上散落在各处,每人一间房间,设施非常简单。水文站的房子大都平顶房。最上面是一幢两层楼房,底层有两间,各自住人。两楼是一间瞭望室,用于观察海浪情况。这幢楼旁边有一扇门,水文站的后门,打开就是半山腰,有一条山路通向外面,可以骑自行车到大街上去,只是走盘山
路,远了许多。大潮的时候,海水会淹没前门进出的礁石路,只好走这扇后门,拾级而下,可以从山湾里的渔民房子旁边穿过,这样近许多。
瞭望室面向大海那面是一块特大玻璃,里面有一架固定的望远镜,可以瞭望大海。望远镜可以左右转动,视野很宽阔。瞭望大海,远处的渔船近在咫尺,还能看得清渔民在船上忙碌的身影,吃饭、喝水、劳作等都看得很清楚,仿佛可以和他们打招呼,说话。暑假时,我经常跟着父亲走上来,等父亲忙完工作,我就走过去,用望远镜看大海。并且不断转动望远镜,从东面一直看到西面,再从西面望到东面,十分好奇,不肯放下手。
父亲说,时间差不多了,咱们走吧。父亲已经转身,走到门口。
我说,等等,再等等。眼睛还是通过望远镜看大海,好像海面上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奇妙事,可以写一篇海边生活的作文。
父亲说,还有事情,明天再上来看吧。
我还是不肯放手。
这架望远镜望出去有数字显示,比方说此时看到远处有一条渔船,数字就显示出此条渔船距离望远镜有多少海里。渔船移动,显示的数字也跟着不断变化。还能显示海浪大小。这望远镜太神奇了,比万
花筒还要吸引人。老师和同学肯定都没有见过,开学后我可以和他们说这趣事。
这里是水文站的最高点,这座山的半山腰。外面有一道围墙,把水文站围了起来,一个大院子,有前门后门。中间刚好有几块空地像梯田似,一层一层从高到低,一直到下面的办公室。经过开垦可以种植蔬菜,比如蕃茄、茄子、青椒、黄瓜等,免得每天跑到镇上去买菜,也可以种植其它农作物。
空余时间,父亲种了几垄红薯。
沙地红薯特别甜,个头不大但红心,十分柔软,有利于肠胃蠕动,帮助消化。尤其那个年代,物资贫乏,都要凭票供应,红薯属于粮食,只有粮管所的米店才有供应,十分珍贵。
由于水文站十分偏僻,和山湾渔村有一段距离,有一段路全部是礁石,高低不平,涨潮都会淹没,自来水无法接通。又由于在海边,到处礁石,根本无法打水井,喝水用水成了大问题。父亲他们想尽办法接雨水,把平顶房上的雨水全部收集起来,通过竹竿(竹竿一劈二)流到两只很大的水泥水箱里。水文站共有两只大的水泥水箱,在东西两头。西头靠近厨房,以喝水烧饭烧菜为主。东头靠近宿舍,以洗衣服生活用水为主。外面装了一只水龙头,打开水龙头就有水了,像自来水似。喝水、烧饭、烧菜用这些雨水,洗澡、洗衣服也用这些雨水。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条件很艰苦,但他们很乐观,不被困难压倒,常年坚守在海岸边。当然,他们每年都会叫人来清洗水箱,确保卫生、安全。如果连续晴天就麻烦大了,喝水用水都成大问题,需要雇人从外面很远的地方挑水进来。
红薯容易种植,管理方便,但也要费时费力进行田间管理,尤其浇水就十分麻烦,也是大问题。连续大晴天就要浇水。父亲拿了一只面盆,打开水龙头积了半面盆水,都是雨水积起来的水。再端起这面盆,走一段山路,都是有台阶的山路,到那几垄红薯地里浇水。面盆里的水不能太满,否则会边走山路边洒在地上,甚至洒在身上。这几垄地需要来回好几次才能完成浇水,起到滋润作用。水还得省着用,不能浪费,浇水的时候要对准最佳位置,不能洒在外面,似乎一滴水洒在外面都是浪费,都是不得了的大事情。连续晴天水箱里的水位下降很快,各方面都需要水,更需要节约用水。
丝路散文
收获的时候,父亲想着我们兄妹三个,肯定都挑选最大的最好的红薯拿回家。红薯放进一只蛇皮袋里,扛在肩上走半个多小时的路到乍浦汽车站,挤上拥挤的班车到达县城汽车站,再走一段路就到家了。我们兄妹仨都乐了,拍手叫好,跑出来迎接父亲,查看有什么好东西吃。可以烧红薯汤,也可以烧饭时一起烧红薯。可以当零食吃,也可以当粮食吃。
红薯吃不完,父亲将小的看起来不规则的红薯做成蕃薯干,凉晒在海边。山湾的渔民也在海边礁石上晒一些鱼干、虾干。相互交替在一起,甚至蕃薯干和鱼干虾干混合在一起。我们家蕃薯干吃起来有一股海鲜味,纯天然的海鲜味。而我们兄妹仨吃起来感觉还有另外的一种味道,在心里永远挥不去。
50年前的孩提时代,我还在西戈壁农场上小学,某个初夏时节,我们连队一个老乡的女儿要出嫁,我作为娘家人被塞上一辆大马车,从一个戈壁跑过另一个戈壁。马车跑了大半天后终于跑到了一个叫米泉三道坝的地方,也就是现在的米东三道坝。
记得马车一路走过滨湖、五十户、柳树庄子、冯家海子、青格达湖、长山子等村庄,最终出现在眼前的三道坝掩映在一片纷纷扬扬的稻花之中,让人印象深刻。当然,印象最深的是我第一次以娘家人的身份被灌得酩酊大醉,在回来的路上吐了一马车。
那酒水虽然上口很甜,但入肚后则像熊熊燃烧的火,让我平生第一次体会到醉的滋味。事后问别人这是什么酒,为什么后劲如此厉害?有人告诉我,那是当地人用米和其他粮食酿成的米酒,号称“米酿”。不要说自己当时还是个孩子,就是成年人稍不留神也会被这醇绵的温柔的液体灌得大醉。至此三道坝这地名就印在我脑海里了。
第二次去三道坝是在10年之后,那是1980年春,我已从西戈壁农场中学毕业被分配到连队参加工作。那时候,西戈壁农场附近兵团团场蔡家湖,梧桐窝子,枣园等地都开始种植水稻。因为我们农场在昌
吉三屯河上游修建了一个大水库,水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的保证,便也决定种植水稻。
经过农场生产科的联系,得知三道坝的一个村庄有多余的稻种,于是,连队便派了一辆拖拉机,拉上几个人去三道坝购买稻种。那天正巧我和父亲同时被派去三道坝。卖稻种的村子是一个叫“皇宫”的生产队。父亲那时虽然刚被从连队干部的岗位上撤职,但依旧未改他那争强好胜、显摆自己有学问的性格,他对“皇宫”这个地名颇有微词。并且肯定地说,这个地名肯定有误。
父亲说,这个普通的村子没有一点皇家气派,怎么可能有皇宫呢?一定不是皇宫,而是皇贡。皇贡是什么?就是要给皇上纳粮,普天之下,皆为王土,当地人要么没文化,要么是口误,要么是以讹传讹,肯定不对。当时拉运稻种的一位连队职工不服气,对父亲说,别人都喊了这么多年,也没见人纠个错,你怎么来拉了趟稻种就瞧出不对劲了,就你逞能呀。
父亲听了这话,来了犟脾气,他说,这就是有知识和没知识之间的差异。比如咱们这儿的三十户、五十
三道坝的稻花
龚培德
黄浦江畔
编辑:刘迎春、赵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