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朝诗人孟浩然的《美人分香》为我们刻画了一位正在分香的绝
子,“髻鬟垂欲解,眉黛拂能轻”这两句尤为生动形象,发髻轻盘,似解非解,妩媚动人,黛眉细抹,端庄秀丽,短短数语,一位明媚动人的唐代女子的形象就跃然于纸面。唐朝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朝代,至今千余年历史,其间女子发型妆容受外来文化影响多有改变,而唐朝女俑是我们研究女子髻型装
束演变最为生动形象、直观立体的参考物。我们在对大量的考古文物资料的研究中发现唐代女俑发型的演变过程与唐朝鲜明而突出的精神面貌与时代特征关联密切。从出土的红、白陶女俑及唐三彩女俑的头饰发型来看,大体可以概括为三种类型:上梳、平梳和下梳。这几种发型恰好与唐朝国势的兴、盛、衰遥相呼应。即可分为:1.早期上梳发型,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奋发图强、朝气蓬勃的健康美,与初唐
的百废待兴相对应;2.中期的平梳发型,展现出一种厚重平实的成熟美,与盛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蒸蒸日上相对应;3.晚期的下梳发型,则传达出一种散漫疏懒的病态美,与晚唐的衰败相对应。这种不同造型美的艺术再现,典型地反映了唐朝民间艺人出神入化的艺术表现力、感染力与创造力,无不体现出大唐的生活气息和工匠们源于生活的艺术创造力。
唐朝从太宗李世民到玄宗李隆
大唐盛世·发髻之美
——唐三彩陶俑发髻演变与艺术特征
李国强 李 想
艳本倾城,分香更有情。髻鬟垂欲解,眉黛拂能轻。舞学平阳态,歌翻子夜声。春风狭斜道,含笑待逢迎。
AppreciatION 鉴赏
编辑|朱慧敏
基,在这百余年的时间里,开创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两个流光溢彩的时代,为中华民族的发
展史留下了耀人眼目的亮点。当时,君臣一体励精图治,社会稳定,民丰物阜;文论武功,睥睨当世,超越前代。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盛况空前,文学、宗教、雕塑、艺术、美容服饰艺术,从太宗发端就长盛不衰,在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兴照千古流溢万年的辉煌景象。璀璨夺目的盛唐文明,即使在千余年后的今天,
仍然让人们仰慕、激动不已。
特别是唐代妇女的美容美发服饰艺术,以其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给人以极高的艺术及美的享受,它不仅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增强着人们的审美意识,而且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头发受之父母,是身体的精华,认为头发中蕴含着人的精力与生命。对女性而言,拥有一头秀发不啻是一种美的财富,而唐代妇女对头发的钟爱与重视可以说达到
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唐代妇女的发髻花样翻新、层出不穷。段成式在他的《髻鬟品》一文中指出,唐高祖时有半翻髻、反绾髻,唐玄宗时宫中有双环望仙髻、回鹘髻、抛家髻、倭堕髻。见诸各类文献的记载唐妇女发髻名目繁多,有云髻、丫髻、螺髻、双垂髻、乌蛮髻、三角髻、峨髻等近百种,其中以各式高髻为主。在传世唐代绘画、墓室、石窟壁画以及众多出土文物女俑中,梳各式高髻的
三彩女佣发髻图
AppreciatION 鉴赏
倭堕髻
云髻
AppreciatION 鉴赏
唐代妇女形象随处可见。倭坠髻的原型是汉代即已出现的坠马髻,唐代得以发展,相传说唐杨贵妃在
一次骑马时不慎摔下,所绾高髻偏向一侧,有髻鬟下坠欲解之状,十分美丽。宫女们见后,竞相仿效,于是倭坠髻名传四方。由此可见同服饰一样,唐代宫廷妇女总是领时代风骚,开风气之先。
唐太宗时期,曾有位官吏皇甫德参认为高髻是不良风气的表现,上书太宗,社会上流行高髻,是受宫廷影响所致。太宗听后怒言:难道皇甫德参想使宫中都是和尚吗?
唐代妇女正是在这样一种宽松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在唐人看来,峨峨高髻寓有崇敬高贵之意,并能给人以华丽之美,才使大唐造就出许多杰出的才女。唐代大画家阎立本根据唐太宗会见吐蕃使者的历史事件绘制的《步辇图》中,抬辇、掌华盖和执扇的九位宫女云髻峨峨,连额髻也处理成云朵形,可谓唐代云髻的典型式样。
螺髻本是儿童发式,因其形似螺壳而得名。唐代妇女采用此髻也别具风采,唐人和凝《宫词》中即有“螺髻凝香晓黛浓”的赞语。双
环望仙髻流行于初唐及盛唐时期的少女中,陕西西安市羊头镇李爽墓壁画中的舞伎、咸阳市底张湾薛氏墓壁画中的侍女以及上述李爽墓出土的舞俑,都是这种发式。惊鹄髻也是流行的发型,它的前身应是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惊鹤髻。众多造型美丽的发髻引来了唐代诗人由衷的赞美。唐代妇女梳髻以高髻为尚,不少诗人称赞曰:“髻鬟峨峨高一尺”(元稹《李娃行》),“翠髻高丛绿鬃虚”(王建《宫词》),“高髻云鬟宫样妆”(刘禹锡《赠李司
空妓》)。唐代妇女的发型随着年
上梳
AppreciatION 鉴赏
龄的增长而变化,在年幼时以梳丫髻为多,成年后则改梳丫鬟,出嫁时则将发鬟改为发髻。唐代男子以幞头、圆领衣为常服,变化不太大,但是妇女的服饰、化妆尤其是发型头饰造型却不断翻新变化,都呈现出奇特华美、繁盛开放的景象,充分反映了唐代妇女社会文化生活的繁荣气息。妇女发型头饰追求装饰性、多样性和流行性,表现出雍容华贵、体态丰腴的风格特征,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及装饰风格,唐代妇女常重视发型、首饰、面部的化妆、服装辅件品等多方位的装饰。而头部则是人的视觉审美中心,唐代妇女对头饰尤为偏爱。“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这是著名的北朝民歌《木兰辞》中对女英雄木兰重着女装的描写。发式与化妆是古代女子区别于男子的重要修饰手段。唐代妇女不仅服装式样丰富
多彩,面部的化妆与发型也十分
新颖独特。以发型来说,唐代沿袭汉魏、六朝以来的高髻,花样名目样式更加繁多,仅唐代有关文献资料中记载的发髻名称就有云髻、反绾髻、交心髻、高髻、双髻、抛象髻、宝髻、双环望仙髻等百余种。再配以金、银、花钿、珠宝翡翠、首饰等形成了一种富丽华贵的装饰风格。
唐代女俑的造型种类繁多、千姿百态、技艺精湛。既有艳若桃李的少女,又有鲜丽耀眼的贵妇;既有高髻宽袖的侍女,也有短袍毡靴的胡姬。以上所述是按人物的不同身份、不同等级划分的。但就贵妇及侍女的造型来说,人物的表情都是千差万别的,发型既有个性,也有共性。这些人物形象发型折射出大唐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生动而有趣的历史教科书。
通过唐女俑发型能直观而全面
地体现出当时社会的时代精神风尚和审美情趣,本文从鉴赏的角度重点研究唐代出土的红、白陶女俑及唐三彩女俑的发型,从简单明晰到复杂多样的造型中归纳总结出三个阶段,即初唐的上梳发型、盛唐的平梳发型和晚唐的下梳发型。这三个阶段是一个逐渐变化,反复交融,相互影响的过程。这些变化过程从“唐代妇女发髻样式对比图”可以看出:
1.初唐时期的上梳发型(618~711年)
初唐时期全国流行交髻,人们从战乱中刚刚摆脱出来,怀着对未来人生的美好寄托,焕发出一股蓬勃向上的激情(初唐郑仁墓出土的女俑梳双螺交髻、半翻髻、圆单髻、条形髻等)。这一时期女俑发型的特征为上梳、亮出双耳,形成各种式样的发髻,充分展示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活泼干练的美感。如女
平梳
AppreciatION 鉴赏
坐俑、舞女俑,身体修长,精神饱满,姿态各异,发上梳,出双耳,形成云髻。给人一种简练清丽的美感。(图1)
舞女俑(图2)。舞女身着艳丽的舞服小袄长裙双臂挥舞,身姿摇曳,转动翩翩起舞,那婀娜的舞
姿,轻捷的舞步,婉丽的神态,配
上上梳亮耳的高发髻,使人们感受
到了朝气蓬勃的初唐气息,给人华
美充满青春活力的感觉,观者无不
为之动容。
大唐盛世从以上唐女俑发型来看,初唐
时期的工匠们试图把唐代开国那种
百废待兴、国兴民旺、经济发展、
勇于创新、兼收并蓄、百家争鸣的
社会文化艺术风尚,借用自己的双
手尽情地展现出来,营造出那种健
平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