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龙点睛的历史课结束语
浙江省余姚市第七中学 金诸江(315450)
内容提要:中学历史课中的结束语和导入语同样重要。历史教师应根据新的教学理念,结合实际,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精心设计历史课结束语就能使历史课有虎头豹尾的良好教学效果。
关键词:结束语 自然 生活 社会 人生 时空 幽默 乡情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都喜欢事情能善始善终。那么在课堂教学中也是一样,教师既要做到有一个良好的导入,又要有一个较完美的结束。教师如果能使导入语魅力四射,便能引人入胜,使学生兴趣大增,从而创造较好的教学氛围,为课堂教学的成功作了良好的开端。同样,我认为课堂结束语的是否巧妙也事关课堂教学的成败。好的课堂结束语,对整堂课来说无疑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历史课堂中成功运用导入语和结束语将会使历史课达到虎头豹尾的教学效果。关于课堂导入的问题,许多中学历史老师已经发表了许多高见,我这里想就历史课的结束语发表一点自己的浅见。
一、 回归自然,融入生活。
我们所学的历史学科本身讲述的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人物、和现象。它的内容和自然界没有直接的关系,和现实生活也已经有一定的距离。所以,有人觉得历史学是“翻陈年老黄历”,不够生动贴切,不够形象逼真,很是枯燥。如果我们历史教师在课堂中始终是就历史到历史,不对历史现象作一点必要的联系和联想,那么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是提不高的。我觉得在历史课的结束语中,对当堂课所讲的内容作回归自然,融入生活的恰倒好处的比喻,给学生的感觉将是耳目一新的。例如:我在上世界近现代史下册(高中,下同)《美苏争霸》一课时,作了这样的小结“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如两虎相争,其间你来我往互有胜负,但最终必有一伤。苏联就是那只最终受伤的老虎,它因争霸而搞的疲惫不堪,国力受损,这也正是苏联这只猛虎后来最终分崩离析的原因之一啊!”一个简单的比喻,把一个复杂的历史事件比作为自然界的生物现象,可谓是有一点回归自然了。这样了了几句既高度概括美苏拉锯式的争霸场面,同时也已指明苏联是争霸的失败者,最终将因内外交困而瓦解,为后面的教学内容作了铺垫。
再例如:我在讲中国近现代史下册《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一课时,我这样作了小
结“刚刚诞生的新中国在历经磨难之后,千疮百孔,就象是一个重症病人,急需救治,而中国共产党就是神医华佗,能确诊病情对症下药,结果使这个奄奄一息的病人起死回生,并焕发出勃勃生机,那可正是对症下药显神奇啊!”这里一个生活化的比喻,把我国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背景、我们的措施及成果作了形象的描述,让学生心领神会。
二、关注社会,启迪人生
历史学科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树立不断完善的自我、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事实上,在高考的指挥棒之下,中学历史课确实被扭曲了,它只是学生们追求名牌大学的一种工具而已。《中学教育报》2001年初曾披露这样一组调查结果:从年龄段上看,24岁以上的人掌握历史的程度急剧下降,至35岁的人历史水平是最低的。原因很简单,24岁以前的人出于中考或高考的目的,强化记忆了不少历史知识,24岁以后自然就“无用”了。如此看来,我们用以反驳“历史无用论”的依据竟是学生中考高考中的考分。难怪有些人要说“我们的历史学科在悲哀的哭泣”、“历史学科被乌云遮住了”。然而光是呐喊,光是抱怨是无用的。我们应该想出一些实实在在的办法来。那么如何使我们的历史课教学能摆脱片面的只为应试教学服务的局面,还历史学科的应有的社会功
能呢?我想,事情要做到九九归一。所以,当我们在课堂中讲述完教学内容,作最后的小结之时,我们不妨做到关注社会,以达到启迪人生的效果。例如:我在上高三的历史专题《丝绸之路》时,在结尾中不失时机的讲道:“同学们,中国的丝绸之路由繁华到沧桑,其原因内外兼有,天人共致。历史的一页终究翻过去了,中国人民已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开始自主地致力于国家建设。1999年6月,总书记向全国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动员令,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西部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西部沉睡了千年的浑厚生命力已被唤醒,西部又一次获得了向世人展示自己巨大魅力的历史机遇。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为了开拓更美好的丝绸之路,为了祖国更灿烂的明天,让我们更加发奋的学习吧!”如此一番话,由古及今,既激发了大家学习历史的激情,又让同学们感到祖国的勃勃生机,更意识到自身的责任重大,增强了历史使命感。
三 、留足时空,令人深思。
有时候,不一定要对每件事都作一个盖棺定论,反而应留足相当的余地,让人们自己去猜测想象,去推理归纳。说书先生在每一个段子的结尾的那一句“各位听众朋友,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话之所以能扣住听书者的心弦,正是他让人们先去猜测想象的缘故。
那么我们历史教师不妨也来做一回说书先生,在课堂结束语中,不但可以不作定论,而且也可以来一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感觉。例如:我在上世界近现代史下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一课中,最后这样结束:“在争吵声中,‘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起来了,同学们觉得这是个怎样的体系呢?它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其结局又是如何呢?这一切大家可以尽力推理猜想,我们将在后面的课堂中来分析这些问题。”这样没有关紧大门的结尾能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尽情想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观点。并且方便在后面新课的导入中容易做到承上启下,前后呼应。当然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必须做一个有始有终的人。这样不关紧大门的做法事后必须记得一定要补关大门。即在后面的课堂中,在广泛听取学生的观点后,对前面所遗留的问题要有自己的比较全面的见解。这样才不致于使中学生的个人观点出现原则性错误。这就是要求我们在放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之后,做好一个把关人。
四、 言简意赅,幽默无限
在课堂的结束语中,最忌废话连篇不知所云。历史课的结束语若能做到言简意赅,收到一语道破天机的效果岂不妙哉。同时历史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容易缩短师生的距离,师生
关系变得亲切、自然、和谐,从而调动起学生积极的“乐学”情绪。在其中加上教师的一些人格魅力,有时也可以来一点相声演员的幽默语言,以达到更佳的意境。下面也举一例:我在上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中,作了如此小结:“复苏篇:战后苏联喜忧参半;立国篇:借东风,人民政权遍地建;改革篇:在苏联,受挫连连,看东欧,成败皆有,道中国,风景这边独好。”我在讲“风景这边独好。”这句话时,无意中还模仿了小品演员赵本山的动作与口气,结果使学生开怀一笑而告终。(课后才知原来赵本山在他的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里面居然就曾运用过这一“风景这边独好”的台词。)在这堂课后许多学生都说老师这一课讲的真不赖,让原本一节比较复杂的课变得既轻松幽默又便于理解和记忆了,很有深入浅出的味道。我想,这一课之所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结尾的巧妙是一个重要原因。
大唐盛世五、结合乡情,回味无穷。
随着全球化世界化趋势的不断加强,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把世界意识引入历史课堂已成为一种呼声。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把乡土意识引入历史课堂,加强对学生乡土史的教学。在历史课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是对中国历史的细化,让学生
既从中国看家乡,也从家乡看中国,不但有利于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祖国与家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加深对自己家乡的感情,从而更热爱伟大的祖国。因此把乡土意识引入历史课堂是很有必要的。而在学习完一节课后,作课堂小结时由课本知识延伸到乡土知识,更会使人备感亲切,回味无穷。下面也举例说明:在讲中国古代史《唐朝前期的繁盛》的小结语中最后我这样讲述:“当我们的伟大祖国正直大唐盛世之际,其实我们的家乡余姚也日益繁荣,当时余姚有“越州巨镇”之称。那时我们余姚的经济发达,绢、瓷、茶、盐的生产驰名全国。而且余姚人才辈出,著名书法家、文学家虞世南是那时余姚杰出人物的代表。这些正说明家乡的发展和祖国的繁荣是同步的,国荣家可兴啊!”
再举一例:中国古代史《明清文化的的繁荣》的最后小结语:“明清文化是我国文化的崭新发展时期,而此期我们家乡余姚文化的繁荣达到了顶峰,出现了王阳明、朱舜水、黄梨洲等一批文化巨匠。余姚就在那时获得了“文献名邦”的誉哦。”以上两个小结语使可以使学生通过家乡更直观地看到祖国的发展脉络,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家乡。
总之,通过历史教师对结束语的精心准备,在导课中运用得得心应手,充分发挥结束语的无穷魅力,必将使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大增,便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从而大
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也使历史学科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1)姚业鑫主编,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名邑余姚》
(2)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03年4月第一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