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东汉说唱俑艺术价值
第一篇:浅谈东汉说唱俑艺术价值
浅谈说唱俑艺术价值
【摘要】中国陶瓷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一种,这些各个朝代流传下来的陶瓷器从技艺、造型、颜花纹等方面记录着当时的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人名高超的技艺水平和审美认识。其中汉代巴蜀地区的说唱俑,是陶塑艺术中极具神韵,造诣极高的作品。【关键词】陶瓷 说唱俑 艺术价值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作为中国代称的陶瓷艺术绚烂多彩,有原始文明中稚拙的陶罐生活器具、有雄浑壮观的秦始皇兵马俑、也有汉代令人称羡的马踏飞燕以及远传海内外的唐三彩陶器等等。其中让人倍感亲切和喜爱的是东汉的说唱俑。在它古拙自然的形态下记载着当时人们生活的点滴,谱写的是中华灿烂的历史文明及其光辉的艺术价值。大唐盛世
“俑”出现源于奴隶制的废除,以及秦汉时期的“视死如生”的观念的产生。“以俑代人”在秦朝就有了出名的秦始皇兵马俑。汉代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加之朝廷政策以“举孝廉”来选拔官
员,厚葬之风十分盛行。当时“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厚葬为德,薄终为鄙。”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陶俑制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同时也造就了一批杰出的泥塑艺人。在他们的创作实践下,舞乐俑、兵士俑、仪仗俑以及各种生产和生活模型等等,一件又一件艺术珍品被创造出来,而说唱俑正是其中最为出的作品。说唱俑有着很高的艺术价值。一.古拙壮丽的浪漫主义美
“中国的传统造型艺术,往往追求的是一种精神美、意象美。这种追求来自于中国根深蒂固的本土文化。如老子的大象无形,庄子的以天合天及孔子的礼乐不在钟鼓玉帛等。”从早期原始文化中的人形和兽形陶塑中自然稚拙的抽象模拟,到以粗线条捏塑人物形体动势的汉俑,到昭示着时代活力的唐三彩俑,陶瓷雕塑都表现出中国艺术游走于具象与抽象之间“度”的把握上。
汉代说唱俑等陶器在中国陶器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创作手法上讲,秦朝时期的陶器主要以雄伟壮阔,写实逼真为主要特征。汉代说唱俑等陶器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夸张写意之美。如1957 年四川成都天回山汉墓出土的击鼓说唱俑(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俑通高55厘米,以泥质灰陶制成,俑身上原有彩绘,现已脱落。陶俑蹲
坐在地面上,右腿扬起,左臂下挟有一圆形扁鼓,右手执鼓槌作敲击状。俑人嘴部张开,开怀大笑,额头数纹显露,仿佛正进行到说唱表演中的精彩之处。整个人物形态夸张变形,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当时的表情,极富张力和感染力,另人仿佛身临其境,忍俊不禁。可见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及强大的造型能力。显现了汉代艺术所特有的活泼生动。说唱俑人物表情生动,但形体刻画比较粗线条,人体比例也没有精雕细琢,正是这种反差更加强调了人物的神态。就像品一幅画一样,我们不必在乎作者的技法,刀工,彩等的运用,而在乎艺术的灵魂和生命——神韵。这种重点刻画人物的表情,其他部位模糊的写意手法与追求“神似而形不似”的中国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汉代艺术中,运动,力量,气势就是它的本质,如“马踏飞燕”,即使在静态里,也仍然使人可以感受到内在的“气势”;在“荆轲刺秦王”里,夸张的弯腰动作,线条过长过硬的衣袖„„“笨拙”得不合现实比例,却非常合乎展示出运动、力量的夸张需要。一往无前的气势和力量构成了汉代艺术的美学风格。它由于不以自身形象为自足目的,显得开放而不封闭;由于不拘泥于严谨的造型,使得那粗犷的气势不受束缚而更带有非写实的浪漫主义。
说唱俑的这种写意手法给后来的唐三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唐三彩陶器造型多样,彩灿烂丰富,极具大唐盛世的丰富浓烈,是古代陶瓷雕塑发展的另一个高峰。这时期的创作者
们在造型技艺日趋成熟的条件下,更加注重对人物神韵及“一肇一足”的表现和心物交融的刻画上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气韵生动”被当作造型艺术的第一原则。
写意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艺术观,是中国艺术理念的精髓所在。古拙写意的东汉俑代表了中国雕塑史的高峰,然而中国雕塑写意之风在汉代达到鼎盛后却式微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工艺美术被认为是雕虫小技,工匠艺人地位低下,这是阻碍其发展的原因之一;佛教的传入与兴起,佛像程式化造型也是制约雕塑艺术发展的重要原因;而近现代西方写实雕塑、抽象雕塑等的冲击也是其中的重要原因。
二.造型丰富,取材贴近生活,富有情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考古工作者先后在四川多处发掘东汉“说唱俑”十多尊。这十多尊“说唱俑”不仅分布广,而且质量高,它们神态各异、妙趣横生,个个都是艺术精品。说唱俑从技艺角度来讲其实并不是很高超,甚至稚拙,那它为什么能取得这么高的艺术成就呢?除了写意生动之外,主要是因为它取材与百姓,另人们看来倍感亲切。其实艺术也有雅俗之分,俗也有俗的美。正是作者这样的别具匠心,取材喜感而独特,使说唱俑深得人们的喜爱。“阳春白雪”可使人得高雅之美,“下里巴人”却是真实的生活之趣!三.民间艺术研究价
值
说唱俑对于研究古代“俳优”和话本小说等民间艺术有重要价值。说唱俑是一种古代滑稽戏的俳优造型,二者之间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两汉时期,说唱表演已在民间十分盛行。当时人们将说唱艺人称为“俳优”。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俳优侏儒,倡乐狎玩者也”。俳优在表演艺术方面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在语言方面,俳优具有诙谐风趣、引人发笑的艺术特点。在表演形式方面,俳优往往具有善于模仿、扮演各种人物的特点。他们的表演形式是谈笑, 或击鼓歌唱, 表演特征是诙谐幽默、滑稽逗乐, 类似今天的相声、滑稽戏。出土说唱俑造型夸张, 赤膊大腹、挤眉弄眼, 有幸晓峰的敲击小鼓, 有的手拍大腹, 神情憨态可掬, 却又透着灵性的笑容, 讨人喜欢惹人爱。汉代社会流行的“事死如事生”观念,使得官僚贵族们在死后也念念不忘将这些艺人的形象制成陶俑,让他们陪伴在自己身边,仍然像生前一样替自己排闷解忧。
我国说唱艺术的萌芽状态以说唱俑为典型形象, 它的发生从一开始就具有娱乐的功能, 这是有别于音乐舞蹈源于祭祀仪式的。四川出土汉代说唱俑, 被学术界公认为中国早期说唱艺人的造型, 或称为说唱艺术的鼻祖。
说唱俑当中有一种叫做说书俑。他们衣着整齐, 跽座端庄, 小鼓放在面前, 一手握槌击鼓, 一手拍击鼓面,扬着头, 张着嘴, 边说边唱, 生动地演示了汉代说唱艺人的风貌。《墨子》中有两句话“能说书者说书, 能谈辩者谈辩”, 这是见于史书记载最早的“说书”, 它的含义和后世的说书不同。春秋战国时期“书”专指《四书五经》中的《尚书》, 说书的人原指在帝王府中讲解经书的人;后来才把在民间说唱故事的艺人称作说书人。汉代出土的这些说书俑数量较多, 应该是民间说书者的造型了。
秦汉时,中国话本小说还未正式出现,而说话艺术已经职业化了。汉代俳优侏儒的表演对后来的中国小说的兴起应该有过启蒙作用。
【结语】
东汉说唱俑是我国古代陶器史上的一朵奇葩。它有独特的造型和稚拙而粗犷的美,深受人们喜爱,是属于人民自己的艺术。对后世的陶器及其他工艺品的制造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应予以重视保护,更要学习传统艺术的美。
【参考文献】
幸晓峰 《乐俑风姿》 文史杂志 2007年第六期 朱 卉 《东汉“说唱俑”创作方法 》 传统与创新
刘芬 《试论四川汉代说唱俑及其史料价值》音乐探索 2003年3月 涂师平《中国滑稽戏鼻祖——东汉击鼓说唱俑鉴赏》 秦 斐 《中国古代陶瓷雕塑的写意之美》 周忠耀 《盛唐气象下的唐三彩造型艺术欣赏》
王晓时 《气势与古拙之美——赏析“说唱俑” 感悟汉代艺术》 高峰 《浅析汉代陶俑的造型特点及影响》论坛陶瓷
第二篇:秦兵马俑之各种俑
各种俑
军士俑
车士,即战车上除驭手,驾车者之外的士兵。一般战车上有两名
军士,分别为车左俑和车右俑。车左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着护腿,头戴中帻,左手
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右手作按车状。车右俑的装束与车左俑相同,而姿势相反。他们都是战车作战主力,但据文献记载,他们在兵器配置和作战职责上有着一定的区别。从秦俑坑战车遗迹周围发现的兵器看,秦代战车上的车左和车右均手持戈、矛等格斗用长兵器及等致远兵器,说明战车上车左、车右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在战车上,除了矛驭手和车左、车右俑外、还发现有指挥作战的军吏俑。军吏有高低之分,负有作战指挥的职责。[5]
跪射俑)
跪射俑与立射俑一样,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与立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而跪射俑位于阵心。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挽一发髻,脚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左腿蹲曲,右膝着地,上体微向左侧转,双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握弓状,表现出一个持弓的单兵操练动作。在跪射俑的雕塑艺术中,有一点非常可贵,那就是他们的鞋底,疏密有致的针脚被工匠细致地刻画出来,反映出极其严格的写实精神,让后世的观看者从秦代武士身上感受到一股十分浓郁的生活气息。
并且,跪射俑是所有出土的兵马俑中,惟一的发现时就极其完整的兵马俑。他身后的铠甲
上还有红,令人惊叹。
军吏俑
军吏俑从身份上讲低于将军俑,有中级、下级之分。从外形上看,头戴双版长冠或单版长冠,身穿的甲衣有几种不同的形式。军吏俑除了服饰上与将军俑不同外,精神气度上也略有差异,军吏俑的身材一般不如将军俑体魄丰满魁伟,但整体上比较高大,双肩宽阔,挺胸伫立,神态肃穆。更多的表现出他们勤于思考,勇武干练的一面,有的思念家乡。[5] 驭手俑
驭手俑为驾驶战车者,在三座俑坑中均有出土,他们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臂甲长及腕部,手上有护手甲,胫着护腿,脖子上围有颈甲,头上带有巾帻及长冠,双臂前举作牵拉辔绳的驾车姿态。由于古代战争中战车的杀伤力极强,因而驭手在古代战争特别是车战中,地位尤为重要,甚至直接关系着战争的胜负。
军吏俑
军吏俑,俗称将军俑,在秦俑坑中数量极少,出土不足十件,分为战袍将军俑和铠甲将军
俑两类,其共同特点是头戴鹖冠,身材高大魁梧,气质出众超,具有大将风度。战袍将军俑着装朴素,但胸口有花结装饰,而铠甲将军俑的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共饰有八朵彩花结,华丽多采,飘逸非凡,衬托其等级、身份,以及在军中的威严。[5]
百戏俑
与宫廷杂耍、表演有关。已修复的几件陶俑,举止神态各异,滑稽可笑,有的像是持竿者,有的像是角斗士,有的还有“啤酒肚”,腰间系着小裙子,为当时杂耍打扮,呈现出明显的百戏特。百戏俑坑平面呈“凸”字形,坑体东西长40米,西端宽16米,东端宽12.3米,该陪葬坑总面积约800平方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