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和宋词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唐诗和宋词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
这一问题很有意思,一般人们会问'唐诗与宋诗的根本区别',也会问'诗与词的根本区别',所以初见此题便想,唐诗与宋词二者一为诗一为词,很明显,文体的不同是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因为不同的文体势必带来作诗填词过程中的千差万别,表面上看确实如此,但这应该不是最有价值的回答,前思后想许久此刻便做一尝试性回答——二者的根本区别应在于思想内涵上的不同。
大唐盛世1、 唐诗主志,含气象万千之博大
唐人写诗,除了极少部分工于白描,为作诗而作诗,其余大多是为了表达自己某一时刻或悲或喜的情感。正如我们所读到的那样,唐诗极少写男女之爱,诗人或直抒胸臆,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通过诗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如: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的这首《望岳》被评为语语奇警的五言古诗,气象磅礴。其气势不止从末尾一句诗人登临泰山顶峰的决心、坚定豪迈的气慨和高瞻远瞩、俯视一切的雄心中凸显,丛首联到颔联,由远望到近观,由朝至暮,层层叙写,已然使得全诗的意境格外雄阔高昂。
或是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白居易《观刈麦》)诗人们此类描写人民的悲惨生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中,其实暗含着改变社会现状的'志'。此二类内容的诗在唐诗中尤其突出,这与唐代的社会背景有关,大唐盛世,机遇甚多,大多人渴望考取功名以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不断发出'盛世之音'。到了晚唐,多少济世之才不抵国运衰微、民不聊生,故而发出悲天悯人之音,从社会背景这一层面看,唐诗比宋词更加写实,更加严肃,更加刚强。
二、宋词主情,有别开生面之幽微
与唐诗之言志不同,宋词的题材主要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如:
《蝶恋花·凤栖梧》(柳永)
蜀锦地衣丝步障。屈曲回廊,静夜闲寻访。玉砌雕阑新月上。朱扉半掩人相望。
旋暖熏炉温斗帐。玉树琼枝,迤逦相偎傍。酒力渐浓春思荡。鸳鸯绣被翻红浪。
这是因为宋词最初流行于民间,最早由女子或乐工演唱,他们身份低微,这也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有很高的政治抱负,所以宋词初期艳丽浮华,流行于市井酒肆,贴近民间生活,由此形成了这一书写艳思恋情的专门文体。当时士大夫对时代、对人生乃至对社会政治方面的感悟和思考,使得宋词的内涵渐渐得以充实和提高,出现了宋词中的豪放派,但这也是后期发展的成就,并且也只是众多宋代词人中比较少的一部分。
虽然宋词题材较之唐诗偏于狭窄,但读宋词却更易见其性更可感其情,当我们读到柳永的《雨霖铃》时: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缠绵悱恻之景如在眼前,完美的离别之境,可谓语浅情深,让人百读不厌。
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
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唐诗与宋词分别是两个时代的产物,代表着两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时代风尚和审美情趣,宋词虽无唐诗的博大,但自有它的细腻幽微。(一往文学作者:南方有嘉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