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诗情画意以典故入画的画家尤求
明代诗情画意以典故入画的画家尤求
明代诗情画意 以典故入画的画家   尤求
【善意提醒】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释义为: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国画是中国人文情思里最为深重的沉淀。中国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即: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本质上,中国绘画富于“形而上”的意味。王维开创诗与画的结合的萌芽,宋徽宗赵佶创立了“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标准形式——集诗书画于一体,自此成为了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追求。宋以来,诗画一律的观点成为主流。苏东坡称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标志就是“文人画”的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朝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明、清两代绘画传承宋元精华并演变发展,回到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派,占据画坛主流。因此,品评中国画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品味,而不是看西方绘画那样的“一览无余”;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去品味“中华文化精髓——诗词歌赋”;二、从中国书法艺术上去
品味字体的美、线的美、力的美、以及表现个性精的美。三、中国画的本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是借物象以寄予作者思维、情感的艺术,是“物我合一”的艺术体现。正如现在的绝大多数书画作品,"千人一面",看似漂亮外貌,实则废纸一张(或者是是缺诗、少书法,没文化、没思想的空壳——沦为“以术求术、”、崇洋媚外,传统文化被肢解,被冠以“水墨、彩墨”西洋画之傀儡、怪胎。“残缺的中国画”)。
【编者按】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无不是文化的产物。首先是文化、思想(文学),然后才是艺术(技艺)。中国书画是中国人文情思里最为深重的沉淀。中国画的文化蕴藉又远在绘画之外,实际上,是一部中国思想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后来又讲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其他三个自信的基础。文化可以渗透到一个人的心里,渗透到一个人的血液里,是深层次的,是不容易改变的。
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当前,无论是中国画展览,艺术市场上,还是书画课堂等等,能够见到的中国画,基本是没有题画诗的“白板”。当下不少画家以西方绘画作为中国画创作的参照,以此倡导所谓融合中西绘画以加强“视觉冲击”和写实效果。其结果造成了中国画的发展不但失去了中国文化的民族性,也一度出现了极其萧条的现象,在这种外来文化
意识决定下会将中国画引入末路;因此,我们不能舍本求末,尤其是当前中国处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实现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的情况下,更应该加强民族文化观念,“诗情画意”应该是中国画艺术发展的大趋势。顾绍骅怀着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社会责任感,面对当前美术界的西化现状,提出中国画的发展必须走适合自身发展的路:中国画最大特点是思想性,人格艺术,养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积薄发!即:中国民族文化的中国画,是具有“诗、书、画、印”等民族文化特征,这是中国画的根本;其最高境界就是“诗情画意”。“在弘扬民族文化这个事上,我们都应该做铮铮铁骨的好汉,不能卑躬屈膝!生存世界上,得有思想,负责任,要无愧于这个时代,没有文化是不行的!”“顾绍骅的诗情画意”(中国画的诗情画意),经过数十载的探求,主张应该从《中国画评价标准》。我撰写了以古为证 汲取精粹 发展创新 面向未来》等等论文来阐述------。
历史上中国画审美、品评标准的发展沿袭考:顾恺之 《女史箴图》箴文,卷末的 “顾恺之”名款,梁元帝 萧绎《职贡图》为例:“楷书榜题,疏注国名及其山川、风俗、历史及历代交往情况、纳贡物品等”从此开创书法与绘画一体“中国画题跋”的样式。唐代时期的绘画成就,超过了以前各代,影响到当时的东方各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王维开创诗与画的结合——的萌芽。宋代绘画是中国绘画艺术发展的又一高峰,画家云集、各有
特,可谓是光耀璀璨。两宋时期整个宋朝占世界的GDP的65%,还有80%的说法,是中国历史最富有的朝代,(宋代是“中国的第一次文艺复兴”早于西方绘画“文艺复兴”的十四~十六世纪,大几百年。)宋徽宗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方面的艺术成就却是不可否认的,有“书画皇帝”和“丹青皇帝”的称号。亲创粗笔水墨花鸟,更加主流和严谨,特别是创立了“中国画的诗情画意”标准形式——集诗书画于一体(这样的形式犹如“声光电+SanDisk效果”的电影,其艺术效果好;若是缺少题画诗,就像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或,“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样难以表达作品中的思想、情怀!),自此成为了中国文人永恒的精神追求。元代绘画在继承唐、五代、宋绘画传统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标志就是“文人画”的盛行,绘画的文学性和对于笔墨的强调超过了以前的所有朝代,书法趣味被进一步引申到绘画的表现和鉴赏之中,诗、书、画进一步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国画的又一次创造性的发展。明代绘画传承宋元精华并演变发展,特别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逐渐稳定,绘画艺术出现了以地区为中心的名家与流派,呈现出流派纷繁、各成体系、百花齐放和各画科全面发展的局面。总的说来,元四家的影响在初期犹存,前期以仿宋“院体”为主;中期以后,以吴门各家为代表,回到继承元代水墨画法的文人画派,占据画坛主流。文化典故成为绘画内容,以谢环、王绂、李在、仇英等为代表;《杏园雅集图》明·谢环,《山亭文
会图》明 王绂,《琴高乘鲤图》《圯上授书图》明 李在,《松下论道图》明 仇英等等。中国画的诗情画意得到传承!如王履、郭诩、沈周、文徵明、唐寅等等,诗书画样样精到;如《琵琶行图》明 郭诩,《庐山高图》明·沈周,《雪山行旅图轴》明 文徵明,《落霞孤鹜》明 唐寅等等。
尤求,生卒年不详,明代画家,字子求,号凤丘(一作凤山),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移居太仓。能文,多才艺。喜绘画,工山水人物,仕女,尤擅白描,亦善道释画。长于绘菩萨罗汉之像,所作端庄传神,一时誉为绝品。所画题材甚多,其白描仕女,艳冶绝世,可称仇英(仇英的女婿)之后劲。隆庆六年(一五七二)作昭君出塞图,同年所作品古图,藏故宫博物院。万历十一年(一五八三)作七夕穿针图。《太仓志、五杂俎、无声诗史》。传世作品有《昭君出塞图》卷、《汉宫春晓图》卷、《西园雅集图》卷等。
《品古图》轴,明 尤求 纸本墨笔 纵93.1厘米 31.1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画中自识:“壬申(1572年)仲秋长洲尤求制。”下钤“吴下尤求”白文印一方。另钤有“曾在秋湄山人处”、“叶桐君玩赏书画章”、“杨氏竹披珍藏”、“香生秘玩”、“易鹤轩印”等鉴藏印多方。不见著录。
尤求一生勤奋,作品颇丰。《品古图》是其中的佳作。品古,即鉴赏、品评古代文物,是历代文人画家喜绘的题材。该图绘一高士头戴礼帽,身着长袍,依案端坐,两手开卷,欣赏古字画。侧首四人,姿态各异,或昂首凝思,或低头观画,其认真入迷之态可掬。几名童子分侍左右,或捧爵前来,或持扇旁立,或窃窃私语。画面富有生活气息。书案左前角另置茶几一张,几上摆着许多瓷器、彝鼎等古玩,以点出品古的主题。园中湖石屹立,翠竹芭蕉掩映,桐树成荫,流水淙淙,意境幽静清雅,成功地表现了文人雅士品玩古物的生活情调。画中人物用白描法,生动传神,器物、案、几刻画工细,桐叶用水墨洇晕,丛草以细线双勾,浓淡疏密恰到好处。
《寒山拾得图》明 尤求 纸本水墨  121x30.5cm  辽宁博物馆藏
《寒山拾得图》是人物画中的佳作, “奇而不诡于正,真高流逸墨”。用笔大胆粗犷,线条流畅爽利。图中寒山右手指天,谈笔风生;拾得袒胸露腹,欢愉静听。两人披头散发,憨态可掬。从画面上,我们能够感觉到他是受了李唐画风的影响,两个人物安排在近处,给人一种很强烈的视觉印象,而远景的虚化处理,更强化了人物的形象。背景部分用笔较为豪放粗简,向外探出的树干向背分明,树枝行笔错落而不失坚挺,表现藤蔓的线条潇洒飘逸。寒
山、拾得是唐代富有传奇彩的人物。此图画唐贞观年间高僧寒山与拾得二人。寒山亦称寒山子,居天台始丰县寒岩,好吟词偈,状似疯癫。拾得是孤儿,寺僧拾而养之,故名拾得,在寺执炊涤器,与寒山友善。
题识:大唐盛世庚辰夏五月  长洲尤求写
《饮中八仙》明 尤求 长卷 工笔纸本设 长656 厘米,宽30.5 厘米 厦门博物馆藏
《饮中八仙图卷》宽656厘米,高30.5厘米,是明代画家尤求所作。本长卷为纸本,工笔设,调淡雅清丽,诗画交融,具有文人画的笔致墨韵。画中人物神态自如,含蓄蕴藉。饮中八仙指的是生活在大唐盛世的八位著名文人,他们不但才华横溢,而且还有一个共同的嗜好,那就是喝酒,因此被誉为醉八仙或是饮中八仙,这八位文人分别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李白、贺知章、草书家张旭、汝阳王李琎、李适之、高士崔宗之、苏晋和雄辩家焦遂。《饮中八仙图卷》里首先描绘了酒量超人的大诗人贺知章,借酒避嫌的汝阳王李琎,接着是又一位酒仙李适之,李适之曾位居左丞相,后受到排挤,罢相后,在家与亲友会饮,虽酒兴未减,但难免多了点借酒消愁的意味,为了凸显李适之曾为丞相的显赫地位,尤求将李适之的酒器画的很奢华,酒桌上摆满了铜器、金银器等各种名贵酒器,旁边的童子身上
也挂着大量的铜钱前去买酒,杜甫的诗文用日费万钱形容李适之的奢侈,用鲸鱼吞吐百川形容他豪饮的酒量。《饮中八仙图卷》里接下来的是两位潇洒的名士,一个叫崔宗之,他出身贵族,父亲是宫延尚书,本人少年才俊、风流倜傥,与李白是好友。画上崔宗之正坐在草席上举杯豪饮,用白眼仰望青天,牌睨一切旁若无人,另一位潇洒名士叫苏晋,苏晋是为唐玄宗起草诏书的人,相当于唐玄宗的秘书。苏晋是个很有意思的人,过着亦僧亦俗的生活,他一面长期斋戒,一面又嗜饮经常醉酒,处于斋与醉的矛盾中。画中苏晋正与老僧谈禅论经,老僧的弟子,一个小和尚举着酒坛,苏晋仿佛按耐不住了,眼睛直往酒坛上瞟,杜甫用醉中爱逃禅幽默地表现了苏晋嗜酒放纵,而又有所顾及的性格特点。
第一组贺知章骑马,前一仆后二童,醉态可掬,行书诗二句“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第二组李琎骑马,四仆随之,行书诗三句“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